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成化十四年 >

第130部分

成化十四年-第130部分

小说: 成化十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就一再波折,十分精彩,自然是娓娓道来。

皇帝与那些坊间百姓也没有多大区别,由头到尾听得呼吸都屏住了,估计平时看奏章都没这么专注过,末了便长出一口气,拍着桌子道:“这韦策必然是杀妻凶手,否则胡家一败亡,他怎会骤然就富贵起来,还放弃了继续考功名的机会转而经商,分明是为了掩饰自己那些家产的来源!”

唐泛道:“陛下英明,臣也是如此推断的。但单凭这些推断,并不能给韦策定罪。如今时隔多年,张氏的尸身早就腐烂,再高明的仵作也无法从中检验出问题,而胡翰音又已经死了,除非韦策自己开口承认,谁也不能说他就是杀妻的凶手。”

成化帝很为胡氏不平:“那这样岂不是让奸人逍遥,好人含冤!”

他自己就干过不少糊涂事,但这会儿听起别人的故事,竟也会跟着义愤填膺了。

唐泛啼笑皆非,不由望向隋州。

后者不负所望地出声道:“陛下,当年胡翰音之所以会蒙冤,正是因为大名知府糊涂断案,没有确凿证据便胡乱定罪所致,后人引以为鉴,自然更该明察秋毫,让人心服口服,而不能学那糊涂知府,在证据未明之前就给韦策扣下罪名。”

唐泛随即接上:“如今朝情舆论纷纷,大都为那胡氏鸣不平,而催促香河县令尽快将韦策定罪,翁县令能够顶住压力,坚持原则,实是难能可贵的!”

成化帝失笑:“朕不过是发两句牢骚,便引来你们这长篇大论的教训,唐泛,广川成日这般一本正经地无趣,是不是将你也闷坏了?”

唐泛听出他语气里对隋州的亲昵,便也跟着笑道:“广川外冷内热,本事高强,臣与其相处时,常有惊喜,谈不上枯燥。”

成化帝点点头,颇为骄傲:“朕那些亲戚里头,唯独广川最给朕争气长脸了!说起来,你既然擅长断案,朕这次让你去都察院,没有让你回刑部办案,你会不会觉得不满意啊?”

唐泛道:“臣能官升一级,全由陛下所赐,感激涕零尚且不及,岂敢不满,更何况上次之事,臣也确实有所过失,陛下的处置,臣心服口服。”

成化帝也不想看见怀恩与隋州都力保的人是个狼心狗肺不知感恩之徒,闻言便满意道:“都察院虽然不像刑部,掌全国大狱,但纠劾百司,辩明冤枉,同样是你的职责,切记如同你在香河县案表现的那般,要事无巨细,明察秋毫,不可好歹不分,善恶不明。”

唐泛道:“臣定当谨记陛下所言,鞠躬尽瘁,尽忠职守!”

实际上唐泛升左佥都御史之后,便有人弹劾他犯有前科,不称其职,意思是说御史权重,唐泛自己都还犯错误,又如何作为别的官员的表率?

不管弹劾他的人出于何种初衷,这都表明有人不希望看到唐泛重返官场,不过香河县这桩案子随即就传到京城,唐泛为胡翰音翻案的表现着实精彩,一些人不得不闭上嘴巴,也很是让钦点他的成化帝大大长了面子。

皇帝现在爱屋及乌,对唐泛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了。

这桩广泛关注的案子,并没有就此落幕。

此事虽然惊动朝廷,使得皇帝亲自过问,但当年的大名知府早已去世,韦策杀妻诬陷义父的事情也没有确凿证据,胡氏杀韦家小儿,并不能算是为父报仇,反而有些滥杀无辜的意味,只是皇帝怜她孝义,免了她的死罪,判其流放三千里,允许家人随视。

但胡氏觉得其父昭雪,心愿已了,自己的丈夫也早就逝世,儿子则成家立业,她自己再无牵挂,竟绝食七日而死。

而韦策虽然没有被定罪,但大家却都已经认定他当年杀害了妻子,然后再谋夺胡家的家产,韦家的人在香河县处处遭到白眼,连韦氏都忍不住回娘家大闹了一场,质问父亲,要他说出真相。

过了不久,北直隶的提学官到香河县巡视,以韦策行商有辱斯文为由,剥夺了他的秀才功名,着令其在家闭门思过。

翁县令也几番上门,除了当年那桩案子之外,他再也找不到韦策犯法的把柄,这人心思之缜密,实在出乎意料,所以翁县令只能寄望于感化韦策,让他自己坦承当年的真相。

不过韦策自然是不可能说的,如今又没有证据能将他定罪,连皇帝都不可能无缘无故直接抓人,韦策当然不会傻得跑去自首,只是他自从上回闹鬼的传闻过后,就一直缠绵病榻,身体不见好转,甚至逐渐沉重起来。

外人都说是韦策做贼心虚,遭此报应,也有的说是胡氏冤魂不散,化为厉鬼,前来索命报仇,总而言之,到了这一年的秋冬,韦策还真就呜呼哀哉,一命归天了。

坊间传言,临终之前,他一直对着床边没人的地方拼命喊:“不要过来,不要过来……”

无论如何,这些都不关唐泛的事了。

回到京城之后,他就开始忙着安顿姐姐与外甥。

隋州帮忙买下的那个宅子环境很好,虽然不如隋家大,不过也是一个两进的宅子。入门后第一道院子里两边皆有房屋,是原宅子的家中下人所住,门前也栽了不少植物,不像一般下人房那样简陋,第二道门之后才是内院,中间是厅堂,两边有书房和卧室,院子中间的天井则以盆景摆设为主。

唐泛也听从了隋州的建议,他自己继续与隋州一起住,唐瑜母子连同阿冬则搬进去——唐瑜来京城见过阿冬之后,对她的身世很是怜惜,也对这位活泼的小妹子颇为喜爱,姐妹俩十分投缘,只是贺澄只比阿冬小了三岁,却要喊人家姨母,好是别扭了一阵。

唐瑜则拿着贺家给她的银两,在京城开了一个胭脂水粉的铺子,她自己出嫁前就喜欢琢磨这些小玩意,甚至还根据古书上写的方子鼓捣出不少东西来,只是嫁为人妇之后就放下了,如今重新拾起来,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由于唐瑜毕竟是女子,许多谈生意的事情不方便抛头露面,唐泛便让钱三儿在那铺子里当了个管事,帮忙打点前头的事情,这倒也符合钱三儿的胃口,只因他这人虽然不学无术,但从小跟着师傅闯荡江湖,最擅长与形形□□的人打交道,以他那张死的都能说成活的嘴巴,铺子也不愁生意不好了。

不过胭脂铺子卖的是女人东西,有时候难免会有大户人家的女客亲自过来挑选,这时就需要唐瑜出面了,她是从高门大户里走出来的,身上又带着江南闺秀的味道,举止自与寻常商人不同。

旁的不说,单是她那份秀丽姿色和优雅谈吐,便足够当活招牌了,所以铺子虽然一时半会还看不见盈利,不过若是经营有方,迟早是可以打出名堂的。

又过了几个月,唐泛收到来自贺家的消息。

据说在唐瑜母子走了之后,贺霖好是颓废了一阵,但后来又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忽然就跟以前那些朋友绝了交,一心一意在家里读书,似乎有改邪归正的意思了。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唐瑜,唐瑜却摇摇头,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若真有那么多浪子回头,世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了,对贺霖所谓的变化并不乐观。

话说唐姐姐自从搬出贺家,来到京城之后,虽然镇日忙得脚不沾地,笑容却反而比以前更多了,她既然能够看开,唐泛自然也为她高兴,也没有再拿贺霖的事情让她烦心。

而都察院那边,不同于当初刚去刑部,唐泛虽然是新人,也并没有遭遇到多少刁难。

一来是因为他如今在都察院,大大小小也算是半个堂官了,底下还有一大批品级比他低的官员。

品级低于他的,自然不敢欺负他,高于他的,一般也不会没事找事。

而且唐泛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的愣头青,从前之所以在刑部遭到冷遇,是因为他抢了别人的位置,左佥都御史这个官职却没有定员,自然也谈不上谁抢了谁的。

更重要的是,都察院现在官职还在唐泛头上的,就一个左都御史常致远,一个右副都御使吕绍钧,右都御使和左副都御使这两个职位还空着。

人少矛盾相对就少,日常工作都做不完了,他们还巴不得多来一个唐泛分担事务呢,谁还会闲着没事去排挤他?

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唐泛在都察院里,终于找回了自己在顺天府的好人缘,上下级彼此客气,和乐融融,让外人见了还以为自己进错门,以为这里不是号称逮谁弹谁的都察院,而是一团和气的礼部呢。

不过在如此和谐的环境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比如说,最近都察院上下,出现了一股奇怪的风气,那就是许多人将三辅刘吉,视为毕生追求的弹劾目标。

是的,这些御史们,将把刘吉弹劾下台,作为人生最高境界来追求。

唐泛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听岔了,但后来发现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刘吉是内阁阁老,文渊阁大学士,在内阁里排行第三,前面有首辅万安,次辅刘珝。

难道刘阁老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以致于众所仇视么?

这就要从都察院的职能说起了。

简单来说,都察院就是作为天子耳目,监察百官的,也就是说看见你做了什么,违反国家法度,御史就可以弹劾你。

但是御史都是人当的,不可能永远如同冷冰冰的律法一样严格执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一多就会开始结党抱团,有自己的小心思小算计。

而内阁里现在的几位阁老呢,首辅万安抱紧万贵妃的大腿,一时半会是扳不倒的,而且他为人很记仇,谁要是得罪了他,那准没好果子吃,像唐泛,上次间接害得梁侍郎去南京养老,万安肯定就把这笔账给他记下来了,说不定啥时候发作呢。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以前也不是没人弹劾过万安,可万安没倒,倒的都是他的对手,久而久之,大家知道万安这人不好欺负,也就不去自找没趣了。

次辅刘珝,身后没有像万安那样一大群党羽,比较清高,得罪的人也不少,可御史们也不乐意弹劾他。

因为他是皇上最敬重的老师,皇帝见到他,从来都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东刘先生”,这样的人在皇帝心目中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轻易不好动,之前也有人弹劾过几次,都没成功,而且刘珝这人性格孤傲,不肯依附万安同流合污,把柄就比较少,就算弹倒了也没什么意思。

与以上两位不同,排行第三的内阁阁员刘吉以超然之姿脱颖而出,成为御史们最喜欢的弹劾对象。

刘吉这人性格很圆滑,在万安与刘珝之间周旋,自成一派,又独立于两人之外,势力也不小,这就说明,如果能把这样的人赶下台,那写弹劾奏章的人就会名声大噪。

最重要的是,刘吉江湖人称“百弹不倒刘棉花”,他脸皮忒厚,别人被弹劾了,一般都是先自己免去自己的职位,在家闭门思过,然后还要上辞呈——这虽然不是明文规定,但已经成为潜规则了——意思就是为了表明自己不贪恋权位,自己很清白。

可刘棉花不啊,别人弹劾归弹劾,他依旧我行我素,就是要在位置上死赖着不走,大有“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架势,让弹劾他的人见了就牙痒痒,心想你这人脸皮怎么比城墙还厚呢。

万安也不喜欢刘吉,如果刘吉能够在被弹劾的时候上辞呈,万安早就顺水推舟让他回家歇着去了,但刘吉就偏偏不按江湖规矩来,皇帝不管大臣们的勾心斗角,万安自然也没有机会赶他下台。

当御史的,毕生追求就是青史留名啊,攻击对象越难缠,就意味着把他打倒之后,成就感会越高。

所以在都察院的弹劾榜上,刘吉无疑名列首位,而且连着好几年都是蝉联榜首了,大家卯足了劲就是要将他弹劾倒,并由此形成了一股“弹棉花”的风气,不以为怪,反以为荣,闹到后来,连刘吉家发生了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被狗鼻子的御史拿出来批评一番。

作为“狗鼻子”之一,唐泛对这股风气很不以为然,但他只是左佥都御史,中间还多了个佥字,这差别可就大了,不是老大,只是老三。

再说就算是老大,左、右都御使,也没有办法让手下不能弹劾谁,因为这本来就是御史的职责,监察百官,天经地义,谁也没法说什么。

唐泛自然不会去对别人指手画脚,横加干涉,都察院的日常事务还不算多,不像刑部,常常有从各地呈报上来的大案要处理,他闲暇时还有空继续进行先前没有做完的事情,对《大明律》的空缺进行补充完整。

就在这个时候,都察院又调来一个人,直接就把空缺的右都御史给填补了。

此公不是别人,正是先前被免了职的丘濬丘老先生,也就是唐泛的老师。

丘濬之前上疏针对汪直,因此惹烦了皇帝,直接将他踢到南京去,此后一直没能得到起复,唐泛和潘宾不是不想帮老师,而是他们官职还不够高,说话还不够分量,没有那个能力。

不过丘濬桃李满天下,在京城,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