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成化十四年 >

第232部分

成化十四年-第232部分

小说: 成化十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泛丝毫不惧,起身拜倒道:“陛下恕罪,臣自幼读圣贤书,虽谈不上学富五车,但天地君亲师的道理还是懂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正是因为至圣先师认为以凡人之力无法窥透天意鬼神,不如直接不说。天象频现固然有示警之意,可难道单凭钦天监的只言片语就能作准么,只怕其中另有因由。天下人皆知太子并无过错,臣恳请陛下三思!”

皇帝闭了闭眼。

唐泛说的这些话,何尝不是他之前再三犹豫的来源,只是他如今已经下定决心,所以对方的恳求也无法令他动摇了。

中殿寂静无声,连旁边的小黄门也竭力放轻自己的呼吸,恨不得将身形隐入后面的帷幕之中。

皇帝如今身体不好,所以需要有人时时刻刻从旁服侍,小黄门自幼便被选入宫,忠心毋庸置疑,但却并不代表他愿意听到这些话,宫中代代相传,知道得越多,就越没有好下场。

先前的怀恩公公,不也是因为插手朝政过深,才被陛下放逐到南京去的?

过了一会儿,他听见皇帝慢慢道:“朕意欲另立东宫,你可愿代朕草拟诏书?”

小黄门的心不由高高悬起。

他在想,唐阁老要如何回答。

他在想,如果自己是唐阁老,又要如何回答。

如果唐阁老的回答激怒了帝王——即使这是一位比起历代先帝脾气更好一些的帝王,结果也许不会坏到哪里去,但很可能他却无法继续待在内阁了,而且以后也不会再有机会入阁。

小黄门想,如果他是唐阁老的话,他可能会选择退而求其次,不帮陛下草拟诏书,但是也不会再反对陛下废太子吧?

胡思乱想之际,他听见唐泛道:“陛下恕罪,请陛下三思。”

不好,陛下肯定要生气了!

小黄门很紧张,他听说唐阁老素来圆滑,不是刘阁老那样的急性子,怎么就选择了最糟糕的回答呢?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话不错。

君子当趋吉避凶,这句话也没错。

但他不明白,这世上总有些事,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之。

皇帝明显是被激怒了,连声音都变了:“唐泛,你别以为你跟隋州交情不错,朕就会照顾他的面子不动你!刘健也这样,你也这样,连徐溥都这样!你们一个个争相效忠太子,难道是盼着朕早日归西,好挣个从龙之功么!”

唐泛平静道:“陛下冤枉臣了,臣等自始至终,效忠的只有陛下,正因如此,才要尽人臣本分,及时劝谏,以免陛下做下后悔莫及的事情。想当年,太子也是由陛下亲自选定的,后宫子嗣稀薄,陛下看到太子出现时,心中想必也是十分欢喜的,如今太子生母早逝,太子所能倚仗的,也只有陛下您了,若连陛下都放弃太子,您让太子如何自处呢?”

皇帝:“你下去罢。”

唐泛提高了声音:“陛下!”

皇帝:“退下!”

小黄门不得不上前,小声道:“唐阁老,请罢!”

唐泛抬起头,看了皇帝一眼。

后者神情倦怠,眼角带着深深的纹路,根本不像一个养尊处优的四十岁中年人,更像是与万贵妃同岁。

快速衰老的帝王令人心头泛起隐隐不安。

唐泛没有赖着不走,他收回目光,起身行礼,然后跟在内侍后面离开这里。

刘健和徐溥等人正在偏殿焦急不安地等待,看见唐泛的身影,都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投以殷殷期盼的眼神。

不用说话,唐泛也知道他们要问什么。

他微微摇了摇头。

刘徐二人霎时露出失望的神色。

回去的路上,众人心思各异,表现出来的情绪也不一样,万安彭华等人自然是步履轻盈,谈笑自如,刘健徐溥等人却像死了爹娘一样面容沉重沮丧,唐泛虽然不至于像徐溥刚才那样嚎啕大哭,但他的心情也没好到哪里去。

因为他很清楚,大势已去,皇帝要废太子的决心不可动摇。

内阁里头,只有刘健,徐溥和唐泛三个人,是坚决反对废太子的。

但他们在内阁的资历最浅,一旦次辅刘吉也同意废太子,就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而从今天的表现看来,刘吉很可能没有明确同意,但也没有表示反对,以他的个性,估计会像李绩回答唐高宗废王立武的事情一样,对皇帝说“此为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之类的话。

所以单凭唐泛他们三个人,根本无法左右大局。

如无意外,太子被废定了。

没想到连永乐帝都完成不了的事情,竟会在当今天子手中实现,唐泛暗叹一声,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其他人可没有他这种苦中作乐的心情,刘健和徐溥一整天都魂不守舍,下午散值时间一到,他们就拉上唐泛匆匆走人了,万安也没有留住他们,反正太子被废已成大局,任凭刘健他们如何挣扎都是枉然。

而且万党在言官中也不是没有势力的,到时候如果有人上疏反对,万安同样可以发动言官来支持。

“难道此事就当真没有挽回的余地么?”徐溥唉声叹气。

“我现在去见太子!”刘健则顿足道,转身欲走。

唐泛和徐溥连忙拉住他:“你去了能作甚?难道要太子自己去跟陛下求情么,这只会更让人觉得太子私交大臣意图不轨罢了!”

刘健怒道:“什么觉得,只有万党那帮人才会如此颠倒黑白罢了!”

徐溥道:“那你就更不能去了!”

唐泛也道:“谦斋公说得是,我们已经尽力了。”

“难道尽力二字,就足以掩盖一切么!”刘健的声音既愤怒又悲哀,但他不是针对唐泛或徐溥。

徐溥和唐泛叹了口气,无言以对。

如今朝野上下,虽然大部分人对皇帝的意向早有预感,但他们还不知道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皇帝单独召见内阁的事情可能还需要明天才会传出去。

这时候内阁宰辅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他们身处帝国权力中枢,没有人能比他们更快地得知消息,掌握消息,但唐泛却并未感到一丁点的高兴。

他连晚饭也没吃,就躲进书房里,一个人对着书案发怔。

直到敲门声响起。

“进来。”

推开门的是隋州,他手上端着汤面,身后则站着汪直。

汪直迫不及待地开口:“到底怎么回事?今早陛下……”

隋州打断他的话,显而易见的不悦:“你过来时答应过我什么?”

汪直很不情愿地闭上嘴。

说罢他将汤面放到唐泛面前:“先吃,再说。”

“我不饿。”唐泛苦着脸,难得他也有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我喂你?”隋州仿佛没有听见他的话。

“……我自己可以。”唐泛只得接过筷子。

从汤面的香味上能判断出烹调人的心意,唐泛不忍拂逆这样的心意。

隋州从来不说多余的废话,因为他往往都是直接付诸行动。

汪直耐着性子看唐泛吃面,好不容易等到那碗面已经没了大半,他实在忍不住了:“我听说今天早上,陛下单独召见阁臣说话了?”

以汪直的性格,能够忍到现在才说话,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错。”唐泛道。

“与太子有关?”汪直单刀直入。“结果如何?”

“你都知道答案了,何必还问我?”唐泛摇摇头,放下碗。

“你为何不阻止!”汪直兴师问罪道。

唐泛面色平静:“我尽力了,刘健和徐溥也尽力了。兴许万安答应了刘吉什么条件,使得刘吉在此事上也没有提出反对,既然首辅和次辅都达成一致,我们三人的反对又有何用?”

汪直起身来回走动,难掩焦躁:“那现在应该怎么办!”

唐泛看着他,心想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后悔当初听了自己的劝告,倒向太子这一边。

他叹了口气,“当日我曾劝你与万党划清界线,没想到却害了你……”

汪直有些粗暴地挥挥手,打断他的话:“这些话就不必说了,我更想知道你的办法!”

唐泛慢慢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的所有焦虑和沉重似乎都伴随着那碗汤面而消失,唐泛接过隋州递来的帕子,抹了抹嘴,道:“我与谦斋公他们已经商量好了,若是陛下一意孤行,我们就上疏请辞。”

汪直一愣:“那又有什么用,你们走了,内阁不更加成了万安的一言堂么?”

唐泛叹道:“这是我们所能做的极限了,不然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汪直本是抱着一丝希望来找唐泛的。

在他看来,唐泛总会有无穷无尽的办法,事实上他也的确每每出人意表,让人惊喜,但凡事终究有例外。

唐泛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汪直彻底失望了。

太子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了。

怀恩已经不在京城了,如果刘健唐泛等人也被逼离开内阁,余者根本不足以构成威胁。

至于汪直自己,他可以暗中帮太子奔走,却绝对不会像唐泛等人那样站在明面上跟万党作对。

隋州的身份也限制了他必须忠于天子,太子虽然是储君,可毕竟还不是皇帝。

难道就没有人能阻止太子被废的命运吗?

汪直最终失意地离开了唐家。

送走他,唐泛对边上的隋州自嘲道:“若非我当初怂恿他亲近太子,估计现在他正春风得意呢,也不需要如此担心了!”

隋州伸手将他被风吹乱落在额前的发丝拂耳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方才也说了,成事在天,天威难测,又岂是一两个凡人就可以随意曲解的?”

就在这番对话之后的当晚下半夜,唐泛还沉浸在梦乡中的时候,就被隋州摇醒,并得知了一个消息。

山东地震。

而且就发生在泰山。

 第144章

“地震?”唐泛的神智还没清醒,这时候的他完全不复平日的精明冷静,黝黑的眸子甚至蒙上一层薄薄的雾气,表情茫然无辜,单衣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露出下面一大片光裸的胸膛。

即便是文士,但唐泛平时也不算全无锻炼,起码君子六艺,拉弓射箭他还是精通的,是以身形也称得上赏心悦目,不像那些当真就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脱下衣服就真的只能看见两排肋骨了。

隋州却真就爱看他这种偶尔流露的另一面,这使得他有种“这人是我的,他的这一面只有我才能看到”的感觉。

很少有人知道,隋伯爷的独占欲其实也很强。

“山东泰安。”隋州强调了地点,很自然地伸手将对方的带子系好,又给他披上外衣。

尽管隋州自己的穿着也规整不到哪里去,不过他主要是不想让唐泛着凉。

肩膀和后背暖和了,但脖子依旧因为接触到冰冷的空气而战栗起来,唐泛一个激灵,终于有些清醒了。

“你怎么知道的?”

“消息现在已经传入宫中了,汪直派了人过来转告的。”

方才的敲门声虽然不大,在半夜里却格外刺耳,唐泛睡得沉没听见,隋州却不同。

地震意味着灾难,如果发生在泰山,意义又格外不同。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

为何?

因为自古东方为吉兆之地,泰山不仅位处东方,而且被视为神降灵聚之所,履而泰,然后安,故曰泰山,秦汉以前就已经有君王屡屡到泰山封禅,自秦始皇之后,这种传统更被延续下来,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以到泰山封禅为荣。

跟慧入北斗可能出现各种猜测版本不同,如果当泰山出事,所有人唯一会想到的,就是上天给予皇帝的惩戒。

皇帝做了什么错事吗?

那可就多了。

就算没有,大臣们素来也乐意将此事联系起来,给皇帝挑点毛病进行劝谏,什么不宜大兴土木,要勤政爱民等等,更何况眼下就有一桩大事摆在面前。

皇帝想废太子。

瞧瞧,皇帝刚有了废太子的念头,后脚泰山就地震了,这不是上天的预警又是什么?

若果皇帝一意孤行,到时候很可能就不止是地震这么简单了。

唐泛自然不会像寻常百姓那样真的认为废太子与地震有关,但毫无疑问,皇帝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原先再坚定的想法肯定也会有所动摇。

而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不是汪直派人送消息出来,唐泛他们起码也要明天去内阁的时候才会得知,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失了先机。

唐泛二话不说,直接起身穿衣,准备连夜去拜访刘健和徐溥等人,然后各自上一封奏疏,内容自然是将灾难夸大其词,有多可怕就说多可怕,最好能吓得皇帝从此打消废太子的主意。

不知从何时开始,两人之间便有了一种难言的默契。

几乎是唐泛一有动作,隋州就已经知道他想要做什么。

“我送你去。”

“好,”唐泛也没有拒绝,想了想,对他道:“你身份敏感,又素来得陛下信任,此事是文官的事,你不要掺合。”

隋州一本正经说着冷笑话:“我明白,若你不幸触怒陛下,我还要去给你说情的,怎么会去掺合?”

唐泛哭笑不得:“你能不能给点好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