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上南下 >

第198部分

北上南下-第198部分

小说: 北上南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玩了一招,政治清乡。

汪氏政权及其基层组织,在他的统治区域,尤其作为他大本营的江南地区,广泛宣传所谓“中日亲善”、“曲线救国”,在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的同时,实行编组保甲,连坐联保,一人抗日全村受罪的方法,把大好江南变成了人间地狱;

最后一招,经济清乡。对抗日队伍出现过的区域,实施严格的物资管制和封锁禁运政,让你抗日根据地的物资进不来,也出不去;

但是,不管你们怎样的花招,都消灭不了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更消灭不了临江父老乡亲对于游击队和**的支持拥护。

那是1942年秋天的一个早晨。

一个中队的日军的和五百多名伪军,在汉奸的带路下,突然出奇不意地包围了临江游击队驻地后张巷,经过激烈交火后,利用熟知地形的有利条件,在老村长的带领下,乡亲们与敌人巧妙周旋,终于帮助游击队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两名伤员则被老村长藏到了一处不易被觉的地窖里。

一百多名来不及撤退的乡亲被赶到了场地上。

面对日伪军明晃晃的刺刀钢枪和百般威胁,老村长坚决不说出游击队伤员的下落。

日军一刀一刀地将老村长刺成了血窟窿。

但他就是一句话也不说,最终把一口带血的唾沫吐在了汉奸的脸上。

乡亲们失声痛哭。

日伪军气急败坏,一把火烧了村里的不少房子

。。。。。。

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

不少人诧异于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顾清明副主任,讲着讲着,眼眶里不不觉噙着泪水。

“同志们,你们知道这位老村长是谁吗?”。

第三百零六章杀还是不杀

正文第三百零七章倾斜的天平

更新时间:2012…6…2615:56:36本章字数:3423

正文'第三百零七章倾斜的天平

第三百零七章倾斜的天平

在与会者诧异的目光中,顾清明饱含感情地报出了答案:

“这位为了保护两名受伤游击队员不惜牺牲了自己生命的老人,名叫张淮西,他正是张青山同志的父亲。”

此言既出,众人一片哗然。

那么一位壮烈牺牲的**老人。

那么一个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腐化分子。

他们竟然是一对父子

看着大家的表情悄悄生着改变,由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的感动,复归此刻的惊讶,顾清明把自己从情绪里拉了回来。

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一个不表态的表态,让在座的决策者们微微生着情感天平的倾斜。

老村长张淮西的故事,在临江当地的几名地下党干部中,都有所耳闻,但对于外来的军管干部门,则都还是第一次听说。

张青山啊,张青山,犯了那么严重的问题,判你几个死刑,一点都没有问题,可是,老村长在天之灵,又会如何看待呢?

顾青山讲完了故事,成功地打出了一张情感牌,之后,他不一言,仿佛又沉浸在了痛苦和难忘的记忆中。

乔向文明白,没有观点就是观点。顾青山讲故事,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但他选择表达的方式,却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转瞬间,让原本坚决喊杀的同志,现出了犹豫之色。

这种攻心,远远比几句党章规定和领导讲话,更有杀伤力

李作人也意识到了这股微妙的变化,心里不禁暗暗佩服顾清明的老谋深算。

姜,毕竟还是老的辣啊。

当他侧过脸来,看着乔向文时,他知道,此刻乔向文的言,无疑将考验着他的**智慧。

在故事听到一半的时候,作为张青山案件的执行者,乔向文已经听出了顾青山的态度。

当然,也可以说,这名地下临江市委书记还没开口,乔向文就已经隐隐琢磨出了他的观点。

顾青山长期领导着临江地下党组织,在本土干部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张青山作为一名解放前的老党员,他与顾清明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上下级关系那么简单,正如顾青山自己所言,老村长与他就极为熟悉,老村长的儿子参加了地下党组织后,自然也就受到了顾青山的格外照顾。

没想到的只是,顾青山的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成功地为犯下如此重罪的张青山赢得了不少感情分。

张青山被执行逮捕后,曾经大言不惭地说,无论抓他还是杀他,都会大大减低党的威信,因为他父亲两人的表现,早已在临江很多人的心中扎根,而如果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他必然痛改前非。

他想了一想,看着会议桌旁的两排人,不管临江本土干部,还是解放前后新来的干部,都把目光看着自己呢。

无论是作为临江公安部门的最高指挥者,还是临江军管会分管案件的副主任,他对这起案件的表态,无疑要比刚才与会者的讨论,更具权威性。

“同志们,张青山案件目前已经引起了全市上下的高度关注,对于这么一个犯下严重问题的干部,我们究竟该以怎么样的态度,来给他本人,给全市人民有一个交代,这必将对未来临江的反**工作,对党的队伍建设,产生不可限量的影响。”

言之前,他已经反复进行了权衡。

四名临江本土的干部,无一例外地不主张对张青山施以极刑。

六名军队干部和外来干部,则齐刷刷地要求判处死刑。

他知道,这绝不仅仅是投票多少的问题。

“四项罪名,目前都已经查证,张青山在前天早晨逮捕之后,直到昨天下午才全部交代了自己的问题,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一开始,他的态度是极其不配合的,当然,我们也能理解,除了破罐子破摔心理,他也有一些居功自傲的心理,给我们的公安同志讲了很多他的**经历,我也是看了审讯材料,才知道,他在39年就参加了**,先后多次组织过针对日伪的工人罢工和学生游行,可以说,在临江的地下党组织里,他是立下不少功劳的,对这么一个**的功臣,如果处以极刑,会不会像刚才有人提到的,会严重降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在社会上给党组织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不瞒大家说,我也有这种担心。”

那会儿,新中国尚未成立,还没有形成一套全国普及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对张青山这起案件的处理,确实难度极大:

原因之一,无法可依,当时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以依据,也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照。之前的**惩治**,那都是在土改、抗战、解放战争期间,**居于一隅,在自己的一小块根据地公布一个文件,可是各地条件不同,经济水平也不一样,江湖前文写的,东北西北华北三地对贪污犯判处死刑的标准就大相径庭。

原因之二,张青山不是普通党员,作为一名长期在临江从事地下工作的党员干部,他为**做过贡献,他的父亲也因为**而牺牲,他在临江的党员中曾经具有比较好的口碑。

原因之三,临江解放不久,先后经过沦陷区、国统区的临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生过党员中的经济腐化问题,而尚未建立法院检察院的体制空缺,把从抓到审,从判到毙的所有法律活动过程,全部压在了公安的肩上。

乔向文实事求是地分析着。

与其说,他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不如说他是把自己的整个办案思路,向大家做个介绍。

亮出观点,极其容易。

而要让这种观点既要得到大家的认同,还要考虑一部分人员的特殊感受,同时,必须预计到这起案件的判决结果将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政治影响,这才是乔向文的困难之处。

另外还有一点,乔向文在讲话中坦率地承认,包括他在内的军管会各位成员,对待处理这样的国内极其少见的干部腐化问题,都没有经验。

最终,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议,让大伙都能欣然接受。

第三百零七章倾斜的天平

正文第三百零八章揪心

更新时间:2012…6…2615:56:37本章字数:4080

正文'第三百零八章揪心

第三百零八章揪心

乔向文提出的方案:

根据干部管理原则,将张青山重大经济问题如实向省委反映,由上级决定;

临江军管会各位成员的意见一并写入报告;

正式判决之前,立即将张青山开除党籍;

乔向文话音未落,持两种针锋相对观点的人,都松了口气。(

坚持要判决死刑的人,坚持要给张青山一线生机的人,都能接受这样的解决方案。

其实,想出这样的办法,绝不是原则性极强的乔向文耍滑头,而是的的确确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干部案件,在处理上既要符合移人民的意志,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实在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

他最后提出的理由,也让顾清明等人投来欣慰的目光。

乔向文说的是,根据干部原则,对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处罚,当下一级组织因种种原因无法确实时,应该报请上级组织审查。

长期以来,党内监督基本靠批评与自我批评,内部监督机构一直没能建立,中纪委这个机构也是在建国以后开始面世,但基本人员全部为兼职,第一任纪委书记就是朱老总,那也是兼职的,直到见过很多年以后,中央才成立了监察委员会。总算是开始有了比较正规的党内监督。

按照战争年代的惯例,对于一名党内干部判处死刑,权利并不属于各级地方组织。党的历史上几次对腐化分子的终极处理,无一例外不是又基层组织打报告,层层请示,最终由毛伟人圈定。

乔向文的这个做法,既避免了内部的矛盾激化,又比较符合党内的惯常做法。

李作人虽然恨不得马上枪毙了张青山,但听乔向文一说,不能不同意。

走出会场的时候,不忘狠狠瞪了他一眼。

会后,范文芳草写报告,经过李作人乔向文审阅,向了省里。

省委:

现将腐化分子张青山所涉犯罪事实全部呈上,供你们决策参考,因为该案涉及罪名较多,同时影响较大,万一处置不妥,必将影响临江的社会局面,为此请求省委研究决定,我们将坚决执行。

张青山盗窃国家资财,索贿受贿,徇私舞弊,诬陷并打击报复他人,已完全丧失了**员条件,经临江军管会研究,目前已经开除其党籍并执行逮捕;

为了维护党的形象,纯洁党的队伍,处对张青山进行法律审判外,临江军管会事先对此明目张胆的各种罪行未能察觉,案后,又未及早坚决地予以处理,犯了严重的官僚主义错误,一并恳请省委予以处理。

喧闹的夏夜,宁静的夏夜,临江各处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深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密布于苍穹里的颗颗繁星互相辉映,如此的迷人。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临江这座鲜花城市特有的清香味。

乔星竹晚饭过后,挽着二哥,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

“二哥,东南纺织厂得了金杯,知道吗?顾振德今天买了一百分临江日报送到我们大学来,还给老师们了红包呢。”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出温柔的刷刷声。

“是吗?你有没有拿到啊,哈哈”。

海滩上,消夏的人们熙熙攘攘,躺着,走着,跑着,构成一幅海滨城市的夏夜一景。

“嘻嘻,那是必须的,听他说,等明天开好现场会,他要专门请你们吃庆功呢。”

“功要庆,饭就不必了,哈哈,一个昔日的资本家,现在能那么配合政fǔ的工作,不管在企业生产,职工福利,还是在交税纳税为临江做贡献上,顾振德都做得非常好啊,临江要是有十个这样的企业,你二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个小孩子摔倒,星竹飞快地跑过去帮他扶起来,年轻的父母连声道谢。

“二哥,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许生气啊,先答应我。”

白色连衣裙,一头长被海风吹起,星竹走到二哥面前,手背着,顽皮地瞧着他。

怪不得呢,吃好饭,难得拉自己跑到海边散步,还是忍不住要说话了,乔向文心里一乐,看着美丽动人的妹妹,点点头。

懂事的星竹,没有啥意外,或者严重的问题,绝对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亲爱的二哥聊天的。

“二哥,肖洁那天说到的那事,你怎么看?”星竹想了一下,终于显得有些吞吞吐吐地道了出来。

看着妹妹疑惑中带着担心的表情,他伸手搂过星竹的肩头,缓缓往前走着。

不用星竹提醒,连日来,除了怎么处理张青山,解开眼前的临江政坛困局,剩下的,他的心里一直思考的,就是这个问题了。

刚刚翻身做主的工人,批斗资本家,罢工游行要求加工资。

刚刚获得解放的农民,批斗地主,要求分享土地做一个自食其力的自耕农。

解放的临江,城乡这种改变,其实源于一个良好的动机。

但是,光有良好的动机,能把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