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

第48部分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48部分

小说: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疑这是60年来出版的关于道德哲学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有些许的注意,
而且,他们对我和我的真理如此恐惧,以致几乎没有一本由研究机构或大学主办的人文
杂志提到过它。ZittoZitto(安静,安静),为免除公众觉察出问题来,他们的整个策
略就在于此。自我保护的本能无疑是这些狡诈的策略之根源。因为,这犹如一方面是一
种以真理为其唯一目标、别无它求的哲学,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体系,这些体
系的制造者在众说纷纭的大众舆论的影响下,他们的体系之所以被认可,那就是他们能
很得体地处理公众的意见。如果哲学与这些体系相结触,那么,岂不是鹤立鸡群吗?他
们对我的作品极端恐惧实际上是惧怕真理?毋庸否认,主张所有的意志行为都具有彻底
的必然性这一学说,跟他们心爱的按照犹太教的模式塑造出来的老太婆的哲学假设构成
了针锋相对的矛盾。然而,经过严格检验过的这一真理,决不会因此受到破坏,它作为
一个确定的事实和标准,作为一个真正的“给我一个支点”,证实了所有老年妇女哲学
的无用,说明了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完全不同的、无比深刻的关于宇宙和人的观点;——
至于这一观点与一个职业哲学家为官方所尽的义务是否一致,则不在考虑之列。          
  ①见《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30~34页。
    ②“无论哲学家对意志自由会形成什么样的概念,出于形而上学的考虑、意志的现
象、人类的行为,正如自然界中每一个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自然界的法则所决定的”。
(康德:《一般历史观念》,导论I)。“人类的所有行为,就它们是现象而言,都是根
据自然界的秩序,由其经验特征和其他伴随的原因所决定的;而且假如我们追根问底地
审视他的意志的所有表现,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人类行为不可以从它之前
的条件中作为必然性而确定地推测出来。因此,就这种经验特征而言,不存在自由,然
而,只有考虑到自由意志,我们才能在观察时探究人类,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设法弄
清其生理上的动因。”(《纯粹理性批判》,德文第1版第548页,第5版第577页,米勒
英译本第474页。)“因此,有理由认为,假如我们有充分的能力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
考察它在内部和外部行为中的表现,认识每一个甚至是信号最微弱的动机,而且以同样
的方式认识在这些行为中的所有其他原因,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像对待日食和月食那样,
精确地计算它的下一步行为。”——《实践理性批判》,罗森克朗兹编,第四版,第23
0页和177页。

 

第21节 因果概念的先天特征经验直观的理智特征我们哲学教授们的教授哲学,直至今日仍然教导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直观是感觉
的事情,然后这种哲学就开始详尽论述这五种感觉;但是绝不提直观的理智特征,即不
择这主要是知性的事情,知性通过它自身固有的因果律形式,同由因果律设定的时间和
空间这种纯粹感性形式一起,从感觉材料中创造和产生了最初的客观的外部世界。然而,
它的主要特征,在我的这篇论文①的第一版中曾说明过,之后不久在我的论文《论视觉
和色彩》(1816年)中作了更详尽的论述,罗莎斯教授对这篇论文表示赞赏,但剽窃了
其中的内容②。但是,我们的哲学教授觉得不论是这一学说,还是任何一个其他确实伟
大且重要的真理,尽管这些真理是我终生确立的目标,我为之始终努力加以探索,以保
证它们能够成为我们人类的永恒财富,均不屑一顾。因为这不合他们的胃口,也不合他
们的概念;既不会导发神学,更不适于为了更高的国家目的用来培养学生。简言之,职
业哲学家不愿意从我这里学习东西,也不明白从我这里他们会学到多少东西,而这些东
西却是他们的子孙将要从我这里学到的。他们宁愿坐下来进行无休止的形而上学空谈,
各执一端,哗众取宠;无疑,如果手指拥有足够的资格,那么手指也会拥有这种哲学。
马基雅维里按照在他之前的赫希俄德的看法说③:“有三类大脑:第一类是从事物本身
获得认识和理解;第二类是通过别人的认识来接受真理;第三类,两者都不是。”④—
—这话说得多么有道理啊!    
  ①1813年第53~55页。
    ②若进一步了解情况,请见我的论文《自然中的意志》第一版第19页,第三版第14
页。
    ③参见赫希俄德:《神谱》第293页。
    ④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22章。

 
    一个注定要被诸神摒弃的人,肯定会设想有一个外在的、可感知的世界,充塞在三
维空间中,同时又在不可逆转的、永不休止的时间中运动,每前进一步都由因果律支配
着,无一例外,而且只要遵循因果律,我们就能在使用这些法则之前表明——像这样的
世界,我们说,独立于我们自身,在我们之外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只须通过纯粹的
感觉便可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因而就有了一个好像是在我们之外却在我们之内的第二存
在。然而,感觉终究是非常可怜的东西!即使我们器官中最高级的东西,也不过是一种
狭隘的、具体的感觉,这种感觉即使遇到些微的变化也易受影响,就其自身而言,这种
感觉总是主观的,因此,不可能包含客观的内容,以及任何如直观之类的东西。因为感
觉是而且总是发生在我们有机体之内的过程,并且局限在我们的皮肤之内;因此,它不
可能包含任何在这个范围之外,换言之,在我们之外的任何东西。一个感觉可以是合意
的或不合意的——这预示着与意志的一种关系,——但是,在感觉中没有任何客观的内
容。在感觉器官中,由于神经末梢的聚集,感觉得以升华,而且由于它们分布广泛,封
闭它们的包膜灵敏,感觉很容易受外因因素的激发;另外,极易受到个别事物的影响,
诸如光线、声音、气味,但是它仍不过是感觉,类似于我们体内的所有其他事物,因此,
它本质上是主观的,我们只能通过内感官的形式即时间直接意识到它的变化,也就是继
起。只有在知性开始起作用的时候——不是单一纤细的神经末梢,而是神秘复杂的结构
在起作用,这个结构就是我们的大脑,重量不过5磅到10磅——只有当它开始运用它的唯
一形式:因果律时,一种强有力的转化才会产生,主观感觉通过这种转化变为客观的直
观。因为,根据它自身特有的形式,也就是先验的,即在任何经验之前(因为在此之前
没有任何东西)的形式,知性构想出某一有形的感觉作为结果(这个词只有知性才能理
解),从而有其果必有其因。同时,它求助于空间这一外感官形式,外感官的这种形式
同样在理智(即大脑)之中,以便把原因从有机体里转移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最初的
外部世界才能产生,然而,只有空间才使之成为可能,因为,先天的纯粹直观必定为经
验直观提供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知性利用由感觉提供的各种不同的材料,甚至那些最
细致入微的材料,目的是为了形成在空间上与这些材料相一致的原因。这一过程我们很
快就能看得更清楚。这一理智活动(被谢林①和弗赖斯②直接否定)无论如何不可能以
概念和语词用推论和反思的形式抽象地发生;而是相反,这种活动是直观的直接的过程。
因为只有这样,充塞在实在的、客观的、有形的世界,才能在知性中而且只对知性而存
在,根据同一个因果律,表现自身并进一步在时间中产生变化,在空间中产生运动。—
—因此,正是知性本身创造了客观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不可能以成型的形式通过感官和
感觉器官的通道从外面走进我们的大脑。事实上,感官只提供原始材料,知性当即按照
法则,通过我们已论述过的简单形式:空间、时间和因果律,把这些材料加工成有形世
界的客观映象。因此,我们每天所进行的经验直观是一种理智的活动,我们有权力这样
说。德国冒牌哲学家把此解释为梦幻王国里伪装的直观,从而在这种直观里他们所偏爱
的“绝对”得以演变。现在,我们将着手表明知觉与感觉之间的区别形成了一条多么宽
的鸿沟,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知性是在感觉提供的材料极为粗糙的条件下建立起
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厦的。          
  ①谢林:《哲学著作集》(1809)第一卷第237、238页。
    ②弗赖斯:《理性批判》第一版第一卷第52~56页,第290页。

 
    确切地说,客观的直观只使用两种感官:触觉和视觉。只有这两种感觉为知性提供
材料,知性以此为基础,通过刚描述过的过程建构客观世界。其他的三种感官则完全是
主观的;因为它们的感觉在面向外因的同时,不包含任何可以决定其空间关系的材料。
空间是所有直观即领悟的形式,确切地说,只有在空间这种形式中,客体才能呈现自身。
因此,这另外的三种感官无疑可用来预示我们以其它方式已经知道了的客体的存在;但
是,由它们所提供的材料,不可能形成空间建构,从而也就不能形成客观的直观。玫瑰
的存在不可能以它的芳香为基础,盲人可以终生享用音乐,但不必对音乐家或乐器或空
间的振动有些许的客观表象。另一方面,听觉作为语言的中介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此,
理性才有了意义。对于音乐,听觉具有同样的价值,我们只有在音乐这种形式中,才能
既抽象又直接具体地理解数量关系;然而,乐声或乐调并不给出空间关系,因此,它无
助于使我们靠近它的原因之本质;如果我们就在此停止,其结果便是知性没有材料去建
构客观世界。只有触觉和视觉提供这种材料;因此,盲人即使没有手或脚,也能有条不
紊地先天地为自己建构空间,尽管他只能得到客观世界的一个很模糊的表象。然而,由
触觉和视觉所提供的东西无论如何算不上直观,至多可说是直观的原始材料。因为,直
观绝不可能包含在触觉和视觉中,因此,这些感觉甚至与通过它们而向我们呈现自身的
事物在本质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个问题我将马上论述。我们最好是在一开始就把属
于感觉的东西与在直观中理智加工过的东西明确加以区分。在开始的时候,这是不易的,
因为我们习惯于直接从感觉追问它的原因,所以,我们尚未来得及注意感觉与原因的不
同,原因就把自身呈现出来,这样,好像是为知性作出结论提供了前提。
    首先,触觉和视觉有它们各自所特有的优势;因此,它们可以相互帮助。视觉不需
要触摸,甚至不需要靠近;它的范围是无限的,可远及星球。而且,即使是最微弱的光
亮、影子、色彩以及透明物,视觉也敏感异常;所以,它能给知性提供大量非常确定的
材料,通过实践(practice)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就能得到物体的形状、尺寸、距离
以及本性,并且同时在直观中呈现它们。另一方面,触觉无疑离不开触摸;它所提供的
材料是如此多样可信,以致它是所有感觉中最具有探索性的一种。甚至由视觉所进行的
直观,在其最后也离不开触觉;而且,视觉可以被看作为是一种最不完善的触觉,它利
用光线作为长长的触角而伸向远方;正是由于局限在以光作为中介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中,
因此它才片面,易流于欺骗;而触觉可很直接地提供认识尺寸、形状、软硬度、粗细度、
温度等等方面的材料。触觉之所以有如此能力,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手臂、手和手指的形
状和移动性,知性根据它们感受到客体时的位置获得建构空间物体的材料,部分是由于
肌肉的力量,它使我们知道物体的重量、强度、韧性或易损性,所有这些东西都极少有
错。
    然而,这些材料无论如何不会产生直观,直观从来都是知性的事情。我用手压桌子
的感觉并不包含这一客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紧密相连的表象,也不包含任何类似于此的东
西。只有当知觉从感觉追问到它的原因时,理智才为自己建构起一个具有强度、不可入
性和硬度等特性的物体。假如在黑暗中,我把手放在一个光滑的平面上,或者抓住一个
直径约三英寸的球,在这两种情况中,我的手中相同的部位都会感到一种压力;只有把
手压在不同的位置,在这种或别种情况下,我的知性才能建构物体的形状,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