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

第57部分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57部分

小说: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之中的一切可能经验的条件为基础。因为它是由决定经验本身的东西所决定的,即
它或者是由我们先天直观的时空形式所决定,或者是由我们先天认识的因果律所决定。
诸如下列命题:两条直线不能包容一个空间;没有原因就不会有结果产生;物质既不产
生也不消灭;3×7=21,都是这类判断的例子。整个纯数学,同样还有我关于先验的值
得赞许的文献①,以及康德在他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的大多数原理,确切
地说,都可以用来证实这类真理。    
  ①参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第二卷,第五章,第55页。

 

第33节 超逻辑真理最后,一个判断可以以包含在理性中的整个思维的形式条件为基础;如果是这样一
种情况,那么,它的真理依我看最好定义为超逻辑真理,这个表达与萨里斯伯材西斯在
12世纪所写的《超逻辑学》没有丝毫关系,因为他在绪言中宣称“我把我的这本书称为
《超逻辑学》,是因为我有责任为逻辑辩护。”然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这个词。真正属
于这类超逻辑判断的只有四个,它们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借助于归纳法而发现,并被称
为整个思维的规律;虽然对于它们的表述,甚至数量还未达到完全统一的看法,然而,
对于它们所表达的含义之内容,人们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是:——
    1.主词等于它的谓词之总和,或a=a;
    2.谓词不能同时既属于又不属于主词,或a=—a=0;
    3.两个相反的、矛盾的谓词必有一个属于主词;
    4.真理是一个判断与在它之外、作为它的充足根据的某种东西的关联。
    正是通过这种我要称之为理性的自我省察的反思,我们才知道这些判断表达了一切
思维的条件,而且因此以这些条件作为它们的根据。因为,我们的理性在与这些规律相
对立之后思维一无所获,所以就承认它们是所有可能思维的条件:这样,我们就证实,
与这些规律的思维相反是不可能的,恰好就像要我们身体的各部分逆着关节的方向运动
一样是不可能的。假如主体认识自身是可能的,那么,这些规律就会为我们直接认识,
就不必把它们在客体即表象上进行实验。从这个方面看,它同具有先验真理的判断之根
据完全一样;因为它们也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而只有以具体的方式,依靠客体即表象。
例如,尽力设想一个没有前因的变化,或者物质的生灭,我们能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
此外,虽然这种不可能性的根源就在我们的理智中,但我们还是把这种不可能性认作是
客观的,因为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通过主观的方法把它纳入到意识中。总起来说,先
验的和超逻辑真理之间的酷似以及密切联系,表明它们都来自一个共同的根源。本章中,
我们所见的充足根据律主要是作为超逻辑真理出现;而在上章中,它是作为先验真理而
出现;在下一章中,我们将会看到它以另一种形式的先验真理再现。眼前的这篇论文,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竭力把充足根据律确立为具有四重根据的一个判断;这并不是要
表明四个不同的根据可能偶然地指向同一个判断,而是一个根据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自己,
这才是我所称作的四重根。另外三个超逻辑真理彼此如此相似,以致在考察它们时,人
们禁不住去寻找它们的共同表达,诚如我在我的代表作第二卷第九章所做的那样。另一
方面,它们又完全不同于充足根据律。假如我们要从先验真理中寻找与另外三个超逻辑
真理的类似物,我所选择的回答是:实体(我指的是物质)是永恒的。

第34节 理性因为我在本章中讨论过的表象只属于人类,而且因为把人类生活与动物生活截然区
分并给予人类如此巨大的优越性的一切东西,诚如我表明过的,是以具有这种表象能力
为基础的,因此,这种能力就当仁不让地构成了理性,远古以来它一直被尊奉为人类的
特权。同样,无论在哪一个国度和朝代,人们所考虑的一切都被无可质疑地看作为是理
性的表现或作用之功能,理性又可称为理性的产物或表现的东西。显然,这一切也只有
化为抽象的、推理的、反思的、间接的,以语词为条件的认识才有可能运用,而纯粹直
观的、直接的、感觉的,即动物亦可分享的认识却截然办不到。西塞罗正确地把理性和
说话放在一起①,把它们描述为“通过教导、学习、传达、磋商和判断,人们彼此成为
朋友。”还有“如果愿意的话,被我称之为理性的东西,也可以用更多的词汇来称呼:
精神、思考、思想和思索。”②以及“理性是使我们唯一能够优越于动物的东西,借助
于理性,我们才有能力进行预见、论证、反驳、作出某种安排和决断”。③但是,在任
何年代和国家,哲学家们总是在这种意义上表达他们对于理性的看法,就连康德本人,
也把理性定义为原理和推理的能力;虽然不能否认他在作此定义后第一个提出了那些被
曲解了的观点。在我的代表作,以及在《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中,我曾详细地谈到
过哲学家们对这一点以及对理性的真实本性的一致看法;与之相对的是那些被歪曲的概
念,这可是本世纪的哲学教授们的功绩,岂敢不提。因此,这里不再重复已说过的
    话,还是集中讨论下述问题吧!④    
  ①西塞罗:《论职责》Ⅰ第16章。
    ②西塞罗:《论神的本性》Ⅱ第7章。
    ③西塞罗:《论法律》Ⅰ第10章。
    ④参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第一卷第八节,还有附录第577~586页
(第三版,第610~620页)以及第二卷第六章;最后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14
8~154页(第2版第146~151页)。

 
    现在我们的哲学教授们认为应该废除那一直用来表达通过反思和概念而进行的思维
和深思的能力的名称,思维和深思的能力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它使语言成为必需,同
时又使我们有资格去使用语言,通过语言人之运筹与人之成就得以联系在一起。因此,
所有国家甚至所有哲学家都据此表明对它的看法并在这种意义上表明对它的理解。我们
的教授却不顾一切合理的趣味和习惯,认定这种能力从今以后应称为知性而非理性,一
切从它派生而来的东西应称作为理智的而非理性的,当然,围绕着它还有一个奇怪而又
不和谐的光环,颇似音乐中的走调。因为在任何国家和朝代,知性,理智,敏锐,颖悟,
精明等等,这些词一直被用来表示较为直观的能力,这在上一章中已讨论过:它的结果,
特别不同于这里正在讨论的理性的结果,总是被称作为理智的、精明的、聪明的等等。
因此,理智的和理性的总是相互区别,是两种完全彻底的不同的精神能力的表现。然而,
我们的职业哲学家们考虑不到这一点;他们的谋术要求作出这一牺牲,在这类情况中他
们的呼吁是:“走开,真理;我们还有更高的确定目标呢!快点让路,真理,为了上帝
的崇高荣誉,这你早就学会啦!你能给酬金和养老金吗?走开,真理,赶紧走开,滚到
该去的地方,就在墙角那里蹲着吧!”事实是,他们要用理性的地位和名义去表示他们
自己创造和制造出来的一种能力,或者更加正确直率地说,是要表示一种纯粹虚构的能
力,以便利用这种能力摆脱他们被康德所逼入的窘境;一种对于直接的、形而上学的认
识能力,就是说,超越所有可能经验的这种能力能够把握物自体和它们的关系的世界,
因此,首先就是对于上帝的意识,即它能直接认识上帝,先天地解释上帝创造宇宙的方
式,或者,假如这样听上去太平淡,那么就是上帝从自身中产生宇宙,或是通过在一定
程度上多少是必需的过程产生宇宙,或再者——作为一个方便的作法,无论它显得多么
滑稽可笑——按照君主们在作出圣谕后的习惯做法,叫它“退下”,自食其力并随意到
什么地方。说真的,只有像黑格尔这种完全厚颜无耻、满口胡说八道的拙劣骗子才敢于
迈出这最后一步。然而,正是这种俗气无聊的小玩意儿在最近五十年间大大地扩大,以
理性认识之名出版了数百本书,成为如此众多的被作者称之为哲学著作而被另一些人捧
为哲学著作的论据——叫人不禁啼笑皆非地想到——这种老生常谈早就叫人腻烦了。把
所有的智慧都错误且鲁莽地归因到理性,并把它宣称为一种“超感觉的能力”或“作为
观念”的能力;简言之,是我们身上的一种玄妙深奥的力量,直接为形而上学设计的。
然而,在最近半个世纪,这些行家们对一切超感觉的奇迹之直观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意见
却大相径庭。据一种最为大胆的说法,理性能够直接直观到绝对,或者说,甚至可以任
意地直接直观到无限以及无限到有限的演变。另外一些较为保守的人则认为,获得这种
信息的方式是听觉而非视觉;因为确切地说它只能听而不能看到“理想国”所发生的一
切,然后把所获得的一切忠实地传递给知性,再被整理为教科书。根据雅可比的一个双
关语,甚至德语中理性的名称“Vernunft”,亦是由“听”(“Vernehmen”)装扮而来
的;很显然,它所来源的“Vernehmen”又是由语言来表达并以理性为条件的,这样,词
和词意的清楚知觉就通过理性得到称呼,而与动物也具有的纯粹感官上的听力相对应。
然而,这种拙劣的文字游戏在半个世纪后仍然受到青睐;它被当作一种严肃思想,不啻
如此,甚至被当作一个论据,一遍又一遍地加以重复。行家中最谦逊的人又主张,理性
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因此接收不到所有这些奇观的画面和音响,只有完全模糊的“惩戒”
(Ahndung),或对这些奇观的焦虑;但是,把这个词中的d去掉,即是“预感”,“预
感”由此得到对愚蠢的独到感觉,此时智慧的使徒对之以温柔的目光相鼓励,这种感觉
便步入殿堂,转而为知。
    读者知道,我只在柏拉图的原始意义上承认观念这个词,并在我的代表作第三篇中
详尽无遗地作了阐明。另一方面,法国人和英国人对单词“idéa”或“idea”肯定具有
一种非常普通且又非常清楚、明确的理解;而德国人一旦听到“ideen”①这个词便失去
了头脑,一切镇定荡然无存,感到似乎马上就要驾气球飘然而上。因此,这里对我们的
行家们而言是理智直观活动的领域;这样他们中最厚颜无耻的人,众所周知的骗子黑格
尔,竟毫不费力地把他关于宇宙和万物的理论称为“理念”(DieIdee),其中当然包括
了他们要去把握的某些东西的全部思想。假如我们还要询问这些据称是以理性为其能力
的观念的本质,那么所给予的解释通常空泛无物、用语混乱且冗长之至,读者劳神阅读
即使没有在读到一半时就昏昏欲睡,合卷时也会迷惑万分,不得要领;他甚至会怀疑这
些观念简直就像是妄想。与此同时,假如有人还想对这类观念进一步加以了解,那他受
到的款待可就丰富了。先是经院哲学命题中的主要课题——我这里指的是上帝、不朽的
灵魂、实在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及其法则的表象——遗憾的是,诚如我在《康德哲学批判》
中已表明过的,康德本人错误地把它们称之为理性的理想,而这不过只是为了证实不可
能对它们进行论证以及它们之缺乏理论根据。然后,变一下花样,就只是上帝,自由和
不朽;在其他时候,它将是绝对,我们在第二十节已对它有所了解,作为宇宙论证明被
迫隐姓匿名地传播;或者,它将是与有限相对的无限;因为,总起来说,德国读者倾向
于以这种空洞的谈话来满足自己,而察觉不到他从中获得的唯一明净的思想是:“有目
的而又一无所有之物”。而且,“善、真、美”作为所谓的理念得到易动情感和心肠柔
软者的高度赞扬,虽然它们实际上不过是三个非常宽泛、抽象的概念,因为它们是从众
多事物和关系中析取出来的;因此,像许多其它的这类抽象概念一样,它们完全是空洞
的。至于它们的内容,我在前面(第二十九节)已表明,真理就其特性来说只属于判断,
即只具有逻辑特性;至于另外两个抽象概念,我建议读者一部分参阅我的代表作第一卷
第六十五节,一部分参阅我的代表作整个第三卷。假如我们设想每次提到这三个贫乏的
抽象概念时,都端出一副庄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