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农民日记 >

第10部分

农民日记-第10部分

小说: 农民日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辑谢慈仪认为,《农民日记》毫不避讳地讲出了农民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凸显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
  60年日记写了200万字
  该书作者叫侯永禄,他1931年出生在陕西省合阳县的后新庄村(现在叫路一村五组)。他的父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铁匠。但在他9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字不识的母亲,却知道识字的重要,节衣缩食,送他上学读书。
  侯永禄在学堂和后来的师范学校里,知道了《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四书五经,知道了孔子、孟子及〃仁、义、礼、智、信〃,也知道了陕北延安
  后来侯永禄也曾经有机会做南下干部,但由于他家情况孤儿寡母的,母亲坚持不让他离开。因此在他19岁时开始了务农生活。他的第一篇日记开始于1940年的腊月十三,他写道:〃自父亲撒手去世之后,我们一家孤儿寡母,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从那时起,他便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直到2000年1月,从无间断,至今已有200余万字。
  该书责任编辑谢慈仪告诉记者,侯永禄的孩子们后来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意识到父亲这60年写出的日记的价值,因此找到她希望出版。遗憾的是,该书由于经历了较长的编辑过程,作者去世前未能看到该书的出版。
  见证60年来农村生活
  在日记中,侯永禄记录了自己琐碎的日常生活,用居家度日的油盐柴米,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比如在1960年11月2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陈书记在公社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上又传达了上级精神,要自力更生,不向上要,用'核压挖清节'来解决困难今后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安排后8个月的粮食标准的思路是'三低、二平、三提高。最低15斤,最高18斤。〃
  同时,日记中还写了他的个人生活,记录了那些秦腔秦味儿的村言土语,令人忍俊不禁的乡规民俗,既朴实敦厚,又不失小民情趣,〃日记中写他自己说亲的那段非常精彩,比如如何在财礼上讨价还价。〃其中还写到他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困难时期,他被乡亲称为〃钢公鸡〃,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但得知孩子看了一场1毛钱的电影没交钱时,他却坚决要孩子马上把钱交回去。
  具备珍贵原始资料价值
  谢慈仪特别强调说,这本书的出版十分耗时间,〃作者原来的日记有200多万字,需要一点点梳理。而且其中有错别字,有不少口语,甚至有的文字勉强才能读懂。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既要让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和风格,还要让日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因此最后挑选原稿中最能反映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实情的20多万字,并把日记大致分成'记事'和'叙事'两类文体选编,以便加快日记叙事的节奏和增强可读性。〃
  谢慈仪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内容的稀缺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有几个农民像侯永禄一样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跨度如此之大?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急速走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真正的农民文化已从日益发达的传媒视野中淡出。很多关于农民的作品是城里人写出来的,我们很少有机会真正从农村人口中了解到他们的喜、怒、气、哀、乐。《农民日记》毫不避讳地讲出了农民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凸显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赵明宇)

  第27节:农民日记(25)

  一个农民的〃流年碎影〃(解放日报)
  近年来,虚构类作品市场遇冷,耐看的写实类图书受到众多读者欢迎。这类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作者和所描述的对象多为政界或文化界名人,书中往往或是〃解密〃了一段历史,或是追述了文化界名人间的交往趣事,因此激发了众多读者的阅读兴趣。
  稍作比较,最近面世的《农民日记》的特别之处就显现出来了:该书的作者是芸芸众生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他是陕西省农民,从书中收录的照片看,是我们在乡村街头最常见到的那种老大爷形象,爬满皱纹的脸上刻下岁月的风霜,身着最家常的衣服,双手常常拢在衣袖里。他仅有初中文化,却坚持写了约60年的日记,本书便由他那数十年〃流水账〃式的日记精选编辑而成。
  该书的责任编辑最初看到那一大堆日记,简直惊呆了:日记记在规格不一的纸张和本子上,不少纸张因为年代久远已发黄卷曲,有些地方的字迹已经难以辨认。整理筛选这〃几箩筐〃的日记,足足花费了半年时间。
  这本《农民日记》记录了一位最基层农民几十年的家史。日记肇始于1940年12月13日,终止于2000年元月28日。这期间,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建立合作组、成立人民公社、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日记的记述者极少交代〃大政方针〃,而其提供的诸多故事和生活细节,又刻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如1966年9月,侯永禄的儿子步行串联到了北京,受到串联接待站吃、住都不要钱的接待;1969年2月的日记,记录了村里接收一批下乡〃知青〃的情况;1977年10月,侯永禄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在日记里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与自豪。
  日记里留存了一位农民最真实的困惑和思考。作者在1958年的一篇日记里写道:〃全公社宣布吃饭不要钱。我十分惊奇!难道真的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吗?真的到了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的程度了吗?真的能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了吗?为了定额记工,为了包工、包产、包工资的'三包',让人辛辛苦苦,不知熬了多少透天亮干的工作真的不需要了吗?〃
  日记里也呈现了时代发展的最坚实的轨迹。作者多次记录了婚丧嫁娶的家庭大事,1970年5月,有一段关于大儿子的婚事记载:花30元钱给媳妇炕上买了条新毡子,花9元钱买了7尺黑条绒料子,再用5元钱买了两条新席铺在新媳妇炕上1995年5月,作者记述了孙子辈的一场〃家里有史以来最隆重的婚礼〃:新人们有了彩电、书柜、席梦思床,请了专人为新娘和新郎化妆,还有摄影师为婚礼摄像。两相对照,成为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最有力证明。(谢娟)
  谁还愿意为农民出版图书(深圳商报)
  近日,一本名为《农民日记》的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仅仅在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消息时,我的眼眶就有些湿润了。不是被书的内容震撼…因为我还没有看过,而是为它的出版而感动。这感觉好像你在薄情寡义的城市突然见到离散多年、满脸沧桑的兄长一样,你只想冲上前去抱住他的肩膀大哭一场。
  如果是别的什么畅销书,肯定早已大张旗鼓地宣传了,〃《XXXXX》由某某出版社隆重推出,首印数字几十万册〃。而像《农民日记》这样的书,只能用〃出版〃来形容,因为对于它来说,能够出版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通过一家媒体的报道,我了解到,这本原有200多万字的日记经过艰难编辑缩减至20余万字,终于达到出版要求时,它的作者侯永禄…一个普通的陕西农民,却与世长辞。
  在注意到这条消息的同时,我还发现:一个著名主持人的注水书刚刚粉墨登场,一个刚刚走红就涉嫌抄袭的女作家在顾左右而言他,一个通过电视成为文化偶像的女学者第二本书拿下了首印一百万册的订单,一对落魄的二线歌手用成名曲当作书名出版了一本菜谱,还有五六位明星将加入到名人出书的行列这么看,我们的出版业是多么繁荣啊。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出版消息看得越多,一个爱书人内心的悲凉就会越重呢。这些年,我们习惯了看畅销书作家们心满意足地或坐在电视演播室内侃侃而谈,或坐在签售台前奋笔疾书,习惯了在报纸上看到那些时尚的、文化的、娱乐的、封面或花花绿绿或装模作样的图书在抢占我们的眼球。唯有一种图书缺席了,那就是像《农民日记》这样的和农村、农民、农业相关的文化、文学类图书。不要说在媒体上看不到,即使在书店,也很难在稍明显一些的位置找到这些书了。

  第28节:农民日记(26)

  我们拥有许多被誉为农民作家或自称农民作家的写作者,这些人当中甚至还有几位赫赫有名,但在他们出版的著作中,能看到的农村和农民,多是变形的、脱离现实的、促狭的、片面的我们能看到作家们的文采和文笔,却看不到真实、真情、真心。他们只想为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对于能否带读者真正进入那片广阔、艰难的土地,他们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
  我这样的观点也许过于狭隘,也可能我没读懂作家们在农村题材文学作品中煞费的苦心。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阅读已经跨进了一个准小资、伪精英的时代。在经历了言情文学、痞子小说、青春文学、通俗历史等几轮阅读热潮之后,出版界陷入一片混乱、茫然的状态,没有人能预测到下一本将要火起来的书是什么,自然也更没有人愿意去做一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能盈利的图书。这是一个讲究赚钱的时代,盈利是唯一目的。那些坚持人文理想的出版单位一个个入不敷出,而那些靠商业出版赚得盆满钵满的人,让他们去出版一部名字带有〃农民〃的作品,还不如把他们杀了算了。
  所以,我要记住这本书的名字,我要阅读它。有可能我不喜欢它的内容或写法,但我会恭敬地把它陈列在书架上,我曾为书架上收藏的那些优秀的图书感到内心的充实,而这本书或许会提醒我不要忘记别的一些什么。在一册册包装精美、藏掖着精神光辉的图书中,这本书会像进城的老汉站在高楼大厦下一样,会有些土气,有些不合时宜,但它的分量,与其他任何一本书相比,都不会逊色。
  为带着泥土芳香的《农民日记》鼓掌(广州日报)
  2005年春节,75岁的侯永禄老人去世了。这位老人土生土长在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1940年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第一篇日记。从那天起,他一写就是60余年。此时,他已〃著作等身〃,日记累积达200万字。2007年1月,他的《农民日记》正式出版,用居家度日的柴米油盐,见证了渭北农村的沧桑变迁。(1月28日《华商
  报》)
  尽管我们没有看到凝聚老人毕生心血的日记,但足以想象其中记录他60年心路历程的酸甜苦辣,它不单是老人留给自己子孙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陕西农村,甚至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记录,他的日记,不仅仅是看似流水账的生存日志,更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劳动之歌和生活之歌,它用普通农民的生命之火,在我们心底烙下抹不去的岁月。对于研究中国农民生存现状、研究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历史等方面,其史料价值不可小觑。
  一位农民老人,毕生写日记,也从中看出了侯永禄老人的精神追求。尽管他身为农民,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但是他的心灵深处,却有一股旺盛的生命之火在燃烧,他用自己满是老茧的手,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这对于其他的农民做出了好榜样。
  当然,《农民日记》能出版,还需要社会更开放的心态和观念。为侯永禄老人的《农民日记》的出版作出努力的,有他的儿女们及他的长孙,还有为其出版的出版社和编辑们。据说,出版社的编辑看到日记手稿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惊讶。在最近出版的《农民日记》中,编者写了这样的话:〃我们难以置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竟然坚持写了60年的日记他用居家度日的柴米油盐,见证了60年间不同时代背景下,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这部充满泥土芳香的《农民日记》的出版是一种福音,值得我们拍手叫好!
  秦尘:戏子王朔的200万字与看戏农民的200万字(网友博客)
  打开今天的扬州晚报读书版,有意思的是将王朔与农民侯永禄放到了一块。不知道是编辑有意为之还是偶然相遇,反正颇为有趣,恁地生了几分聊意。
  王朔这早就不是新闻对象的新闻对象假着博客猛地炒作了一把,吸引看客的不是他的新作品有多么精彩,而是这厮的泼皮与揽财样。王朔可谓集2006国内文坛之大成,开2007国内文坛之端。

  第29节:农民日记(27)

  过去的2006年,中国文坛已经不是文坛了。文人们抛下了一切尊严的假面具,赤裸裸的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