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数据三国 >

第354部分

数据三国-第354部分

小说: 数据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乘机道:“云长所言是也!法师何不暂且留在河北,与我等一同奉衣带诏讨贼?待剿灭曹贼,法师一路自然畅通无阻。”
南烨听到此处才知道刘备先前说曹操不容自己是为了留自己在河北效力,不过南烨可没这个打算。他的目的是加快乱世进程,这才帮曹操讨伐袁绍,此时岂能再给曹操添乱?于是对刘备道:“曹孟德虽说挟持天子,却也好过袁绍、袁术擅自称帝。玄德虽说奉诏讨贼,却不该助伪帝而攻汉。玄德留在河北还要三思啊!”
刘备听南烨说出了自己心中最大的疑虑低头沉默片刻后小声对南烨道:“法师之言我也知之,北投袁绍乃是迫不得已。如今袁买麾下无人,我若有法师相助,便可先除伪帝袁买,再除国贼曹操,还玉玺社稷于天子。那时我与法师一同重整汉室江山,法师以为如何?”

第四十八回 碧眼儿坐领江东 南光华访贤荆州(1)
南烨听完刘备一番话心中便是一惊,枭雄不愧是枭雄,想的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熟知历史的南烨自然清楚刘备并非是真心要辅佐汉室,可是他却借着这个旗号招揽了不少人才。如今刘备举着这面大旗来忽悠自己,假如南烨真像表面那样忠心汉室,说不定还真让刘备招揽成功了。可惜的是南烨对于拯救摇摇欲坠的汉室江山并不感兴趣,他也和刘备一样只是借用汉室这面大旗发展自己罢了。
刘备的招揽对于南烨来说没有一点吸引力,他当时婉拒道:“玄德心意虽好,可我若假投袁买复又反叛,难免有违仁义。玄德之计有云长、翼德相助便可,我且回交州静候玄德佳音。”
听南烨一说此计有违仁义,刘备脸上便是一红。一向自诩仁义的刘备,此时和南烨一比,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人。既然自己的计策触动了南烨法师的道德底线,刘备也就不好强求,恢复了脸色道:“法师既然不愿留在河北,可有计策返回交州?”
南烨笑道:“原本无计,可翼德之计正合我意。”
之前南烨是发愁如何转移廖化的五百人马,可是张飞将人马从古城带到河北的方法正好提醒了南烨。这五百人马只要化整为零分头行动还是很容易穿过曹操地界的。
刘备见南烨执意要走便提醒道:“法师真用此计还需换个渡口,分头行事,士卒衣甲也要更换,不妨先同我前往邺城再做商议。”
南烨摇头道:“我与袁买有杀父之仇,岂能前往邺城?衣甲之事玄德不必忧心,我看翼德麾下衣装正合我用。”
刘备转头一看,可不是张飞麾下聚集的士卒衣物五花八门,显然是偷渡到河北之后还没来得及换装,这回正好便宜了南烨。张飞麾下士卒也乐意和廖化麾下的喽啰换装,毕竟曹军衣甲的质量不错,好过身上的平民装束。
等众人换完了衣甲,南烨便与刘备等人告别。刘备领着关羽、张飞等将和一群人马自去邺城,南烨则分散麾下士卒各自找寻小渡口过河。为了隐匿身份,南烨将亲卫和女兵都遣散了,让他们各自组队回交州。自己身边只跟着华佗和廖化,五官面貌也让华佗打理了一番,伪装成了一个皮肤黑黄的中年人模样。
南烨变装南下暂且不提,且说扬州出了一件大事,号称小霸王的孙策竟然在官渡之战时夭亡,年仅24岁。恐怕南烨都想不到官渡之战的提前也让孙策的寿命缩短了两年。
原来孙策自称霸徐、扬二州,兵精粮足。曹操要北上与袁绍争锋不用防备正在交战的张鲁和刘璋,也不用防备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刘表,就连与南烨结亲的马腾曹操都不用防备,唯独防备孙策乘机攻掠徐州。
曹操自知难以双线作战,曾叹息道:“狮儿难与争锋也!”遂以曹仁之女许配孙策幼弟孙匡,两家结亲以为笼络,又给孙策及麾下众人加官晋爵以安其心。
孙策不吃曹操这一套,常有心奇袭许昌,可是麾下却有人被曹操拉拢。吴郡太守许贡便暗遣使者赴许昌上书曹操。其书中道:“孙策骁勇,与项籍相似。丞相宜外示荣宠,召在京师。不可使居外镇,以为后患。”
许贡使者刚要渡江,便被负责防江的周瑜人马所获,书信也到了孙策手中。孙策观书大怒,这分明是许贡建议曹操软禁自己,当时便将使者斩杀,而后命人假意请许贡议事。
不知事泄的许贡一见孙策,孙策便将书信扔到他脸上道:“你欲送我于死地,我岂能饶你!”说罢命武士绞杀许贡,并命人杀其家小门客。许贡家人大多被害,却也有人逃得一劫,欲为许贡报仇。
自从出了许贡之事,孙策也知麾下人心不稳,暂时断了出兵的念头,无事便射猎为乐。一日,孙策引军狩猎于丹徒之西山,士卒在林中赶出一头大鹿,孙策纵马上山追之。正要赶上,只见树林之内有三个人持枪带弓而起。
孙策勒马惊问道:“你等何人?”
三人答道:“我等是韩当军士,正在此射鹿,见主公追来便不敢射。”
孙策不疑又见鹿跑远,便要追赶。刚提缰绳,三人之中便有一人挺枪往孙策左腿刺来。孙策大惊,勒马躲过长枪,抽出佩剑便要砍那刺客,不料头顶有一粗树干,孙策用力过猛将宝剑砍进了树干之中。
此时又有一刺客举枪朝孙策刺来,孙策无奈单手拨马再闪,却忘了宝剑还卡在树上,战马一动宝剑当时被孙策大力拧断,止剩一截剑柄在手。
两个持枪刺客先后出手,第三名刺客却一直在等待时机,趁孙策宝剑断在手中错愕之际,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
孙策是暴烈脾气,也不等回去医治,直接用手拔箭。古时箭矢都有倒刺,孙策一拔便带下一大块肉来,血流满面。疼痛难忍的孙策大怒,取出弓箭回射放箭之人,那刺客应弦而倒。
两个举枪刺客乘机挺枪乱刺孙策,一边刺一边大叫道:“我等是许贡门客,特来为主人报仇!”
孙策佩剑已断也没机会对两个近身刺客张弓放箭,只能用长弓抵挡,且战且退。两刺客死战不退,孙策身中数枪,马亦带伤。
正危急之时,程普引数人赶到。孙策大叫:“杀贼!”程普引众人齐上,将许贡门客砍为肉泥。再看孙策时,他已然血流满面,昏迷不醒。程普以刀割袍,裹了孙策伤处,救回城中医治。
孙策身受重伤而回,便有人建议寻请华佗医治。不过此时华佗已被曹操软禁,只有弟子在附近行医,于是便请来为孙策疗伤。
华佗精于外科,其弟子医术也不差,包扎之后便道:“箭头有毒,毒已入骨。虽清除不少,尚有余毒未净,须静养百日,方可无虞。若怒气冲激,其伤难治。”言罢告辞离去,只让孙策静养,按时服药。

第四十八回 碧眼儿坐领江东 南光华访贤荆州(2)
孙策为人最是性急,恨不得即日痊愈。休息到二十余日,便受不了整日卧床养病,开始处理政务。此时有细作从许昌而回,孙策便探问消息。
细作道:“曹操甚惧主公与袁绍合谋,前后夹击。其帐下谋士亦无良策,只让曹操善待主公,并严防边境,唯有李儒不服主公。”
孙策怒问道:“他如何不服?又有何话说?”
细作惧不敢言,见孙策怒问,这才支吾道:“李儒对曹操言,主公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不足惧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孙策被刺客所伤正火大呢,闻听此言大怒道:“匹夫安敢咒我!我誓取许昌杀此人!”言罢不等伤愈便商议出兵。
张昭等人纷纷劝谏道:“医者让主公百日休动,岂可因一时之忿,便自轻万金之躯?”
孙策不听人劝执意发兵,连日劳顿形容憔悴,又在营中演武练兵。这日孙策正在练兵,便觉面上疮疤甚痒,用手一摸,脓血直流。孙策将血手凑到鼻子前一闻,便觉得恶臭难当。心中恶心的孙策便用手背去擦面上脓疮,不料轻轻一碰血痂脱落,面上剧痛。孙策忍不住大叫一声,创口迸裂,昏绝于地。
众将把孙策救起送回府邸,次日方醒。孙策只觉得头晕脑胀浑身无力,不由叹息道:“我不能复生矣!”说罢召张昭等人和兄弟孙权到卧榻之前,嘱托后事。
孙策卧于病榻之上对众将道:“天下方乱,我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本大可有为,怎奈时不待我。子布与诸君当善待我弟,保我江东基业。”
众将闻言不由落泪,孙策命人取印绶给孙权道:“若帅江东之众,决机于两军阵前,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若论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你。你当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好自为之!”
孙权痛哭流涕拜受印绶。孙策又对其母道:“孩儿天年已尽,不能侍奉慈母。今将印绶托付于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将,慎勿轻怠。”
吴夫人闻言几乎哭死过去,丈夫孙坚死后还没过几年,没想到年轻的儿子又要故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夫人简直肝肠寸断。不过吴夫人也不是寻常妇人,能识大体,强忍悲伤问孙策道:“我恐你兄弟年幼,不能任大事,若有外敌内患该当如何?”
孙策道:“弟才胜儿十倍,足以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子布。外事不决,可问公瑾。北方曹操势大文武众多当谨慎防之,西方刘表无能又与我有杀父之仇当攻之,南方法师与家父交厚有恩于我江东当结之。恨公瑾不在此处,不能面嘱!”
吴夫人闻言心中有底,点了点头垂泪不语。孙策又将一众兄弟姐妹叫道身边嘱咐道:“我死之后,你等当齐心辅佐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
众兄弟受命之后,孙策瞑目而逝。后人有诗赞道:“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孙策一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道:“此非将军痛哭之时。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孙权收住泪水,接受众文武拜贺。张昭又令孙静治丧。
孙权虽说年少却很有才华,相貌出众,生得方面阔口,碧眼紫发。昔日有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兄弟评论道:“我遍观孙氏兄弟面相,虽各有才气,却命禄有限。唯有孙仲谋形貌奇伟,骨骼非常,乃大贵之相,又可得高寿,众皆不及。”由此可见孙权却有与众不同之处,否则后世辛弃疾也不会在诗中写道:“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且说孙权奉孙策遗命掌江东之事,虽非尽善尽美,却也没有太大疏漏,这让江东人心稍定。此时有人来报周瑜自徐州而还,孙权闻言大喜道:“公瑾已回,我无忧矣!”言罢召见周瑜。
周瑜原本是奉孙策之令在北方边境领兵防备曹操,后来闻知孙策中箭被伤,这才回来探望,没想到竟没能见到义兄孙策最后一面。
孙权先领周瑜到孙策灵前祭拜,周瑜痛哭一场之后被吴夫人劝住,又以孙策遗嘱告知。周瑜拜伏于地道:“瑜当遵从兄长所托,为江东效犬马之力,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
周瑜宣誓效忠让孙权松了口气,只有张昭、张纮为首的江东文官集团和周瑜为首的江东武将集团都支持他,孙权这位子才能坐稳。
孙权向周瑜问计道:“先前兄长欲攻曹操,如今我承父兄之业,该当如何?”
周瑜道:“曹操虽与袁绍交战于官渡,许昌空虚。可义兄新亡,人心不稳,不可动兵。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待江东安定再争天下。”
孙权也知道不是动兵良机,问计于周瑜只是表示尊重,对周瑜道:“兄长有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江东军务便交由公瑾处置。”
周瑜谦逊道:“子布贤达之士,足可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主公。”
孙权忙问何人。周瑜道:“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其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时常散财接济贫乏。瑜为居巢长时,领数百人过临淮,因乏粮前往求助。鲁肃以家中半数存粮相赠,其慷慨可见一斑。如今主公可速召之。”
听周瑜说完孙权大喜,命周瑜带重礼聘请。鲁肃见了周瑜攀谈一番,便被周瑜说服,同周瑜来见孙权。孙权甚敬鲁肃,与之谈论天下大势终日不倦。
一日孙权留鲁肃共饮,二人皆醉,同榻抵足而卧。半夜醒来孙权借着酒意未去,大胆问鲁肃道:“如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我承父兄余业,欲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于天下,君何以教我?”
鲁肃见孙权直言不讳说出心声便道:“昔日汉高祖欲尊义帝,却被项羽所害,故而高祖称帝。今曹操可比项羽,主公可比高祖,何必效仿齐桓公、晋文公?我以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速除。当今之计,主公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争。可乘北方多战之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据守长江,再攻刘璋占巴蜀之地。如此二分天下,然后建号帝王北伐曹操,此高祖之业。”
孙权闻言大喜,拱手称谢,不过稍后又皱眉问道:“子敬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