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时行 >

第204部分

宋时行-第204部分

小说: 宋时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儿姐,惊醒了你吗?”
燕奴拿着一件厚厚棉袍披在玉尹身上,而后环住了玉尹的腰,把脸贴在他的后背。
“小乙哥,真便要舍了这边家业?”
玉尹眯起眼睛,半晌后摇摇头,轻声道:“这家业是你我一手打理出来,怎可轻易舍弃?”
“可是……”
“九儿姐,叔祖说了,这应奉局差事不过不得已而为之,不会长久。
你我的根,还是在这开封城里,这份家业,怎地也不能舍弃……我方才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思来想去,还是觉着这一次我去杭州就任,九儿姐最好留在东京。”
  

   

第222章 杀虏(二)

 
燕奴很矛盾。
内心里,她当然希望能够和玉尹一起前往杭州,夫唱妇随。可是,又着实舍弃不下而今经历了千辛万苦,才算打下的家业。谁又能想到,半年前她夫妇二人还在为三百贯而挣扎,但如今,却已赚足了万贯家财。钱,算不得什么!关键是那些人脉。你道那许多人便真个容易找来吗?更不要说是忠心耿耿的跟随着……
玉尹当然也知道这份家业的来之不易,所以更不想轻易放弃。
“我和高衙内已经约好,明日在舆子茶楼相见。
你到时候准备三千贯出来,我要设法为大郎在殿前司谋一个好差遣,少不得使钱……对了,师叔那边可有消息回来?想来比武也该结束,怎地没有个音讯回来?”
燕奴说:“明日奴便去寻老齐询问,但想来也快回来了。”
“如此,甚好。”
玉尹长出了一口气,闭上眼睛。
为杨再兴谋差事的事情,其实早已经在进行。
不过此前走的是陈希真的路子,所以玉尹并不太清楚状况。陈希真虽然没有官职,可凭借其江湖地位,还有那御拳馆天字房总教头的身份,在开封城里也颇吃得开。再者说了,陈希真为杨再兴谋的差遣是个武职,远不似文官那般麻烦……
加之黄裳还为杨再兴谋了承信郎的补身,虽然不高,却也不是难事。
如果玉尹不走的话,是盘算着等杨再兴先从军,而后再走门路。到时候杨再兴在军中有了些资历,再设法走走门路,怎地这一年之内,也能谋一个军马副使。
但是现在……
玉尹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对历史的熟悉。
可是,历史还会依照着原有的路径继续发展吗?
他不能肯定,也无法保证。与其这样,倒不如想办法,为杨再兴早日谋划一番。
“小乙哥打算为大郎,谋个甚差遣?”
“三千贯,做个兵马使倒也不为过,可惜大郎资历太浅,肯定难以成事。我听封况说,殿前司而今现在有几个十将的差缺,怎地也要谋划一番,让大郎做个虞侯才是。”
虞侯?
燕奴有些吃惊。
若杨再兴做了虞侯,也算得上是军中武官,品阶虽说不高,但手中却有实权。只是花费三千贯,谋一个虞侯是否有些过了呢?按道理说,等陈希真回来,让杨再兴先从军过渡一些,再设法提拔,岂不是更妥当吗?这般着急,又是什么缘由?
想到这里,燕奴心里有了一种感触。
一直以来,玉尹似乎都在害怕着什么事情……这次离开开封,莫非便是这个原因?
燕奴想要询问,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小乙哥既然有了打算,便由他决断吧!
虽然一下子拿出三千贯来,会让自家手头变得紧张起来,却又算得什么?又不是没经历过那贫困的生活……想到这里,燕奴便点了点头,轻声道:“小乙哥要如何使那银子?”
“明日雇辆车,让霍坚送去舆子茶楼便是。”
玉尹说罢,用力吐出一口浊气。
使三千贯谋一个虞侯的差遣,听上去似乎有些亏了。可是在玉尹看来,却是非常合适。
他此去杭州,不知何时能归。
虽黄裳曾说过,会尽快把他从杭州调回来,可这种事情,又岂是黄裳一人说了算?
若真个出了意外,玉尹又该如何是好?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虞侯这职务算不得什么,确是个可以统兵的实缺。
后世太祖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玉尹没有想过去谋反,但却希望能有自保之力。
只剩下一年光景,靖康便要便要到来。万一玉尹到时候还留守在杭州的话,开封城有杨再兴高宠两个人,再加上王敏求霍坚和牛皋这些人,凭借杨再兴手中兵马,也足以保护身边人周全。这是最坏的打算,可玉尹必须为此,做一些准备。

名单的风波,已渐渐平息。
人们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到了正在进行的宋金谈判之上。新任御史大夫秦桧奉诏与金国使团进行磋商,双方很快便陷入了僵持之中,使得谈判无法顺利进行。
按照徽宗皇帝的意思,多使钱帛,让金国人绝了心思便是。
可是萧庆寸步不让,以早先曾与大宋相约,共击天祚帝,然大宋自始至终未曾出兵为由,要求大宋割让三镇。金国使者的态度,非常强硬,步步紧逼,使得秦桧也万分头疼。同时在内心里,更因为金国人的强硬,让秦桧也感到了几分畏惧。
与此同时,太子赵桓接掌开封府,坐镇南衙。
表面上看去,似乎是一切正常。
然则在那平静之下,却又隐藏着汹涌暗流……
赔款的金额,在不断提高,但萧庆仍不肯同意。唯一的变化,便是由之前的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变为太原和中山两镇。可就是这一镇的收获,也使得朝堂之上,一片歌功颂德声。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十一月。
杨再兴自嵩山返回,却带来了一个坏消息……
陈希真于南天门和善应鏖战百回合,险胜一着。虽重伤善应,但自己同样也受了重伤。
而今在少林寺休养,恐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玉尹听到这消息之后,感到万分震惊。
“大郎,师叔可说过,要休养多久?”
“没两三载,怕是难以复原。”
以陈希真之能,却受了如此沉重的伤势,让玉尹多多少少,有些无法接受。
“善应,今在何处?”
“却不甚清楚,比武结束之后,善应便被当地官府接走,但具体去了何方,并不知晓。”杨再兴说着,便露出一脸怒色,“也不知那郑州官员是怎个想,善应乃是虏人,却敬若上宾。师叔维护了我大宋颜面,他们却呼来喝去,直个憋屈……”
玉尹闻听,沉默无语。
半晌后,他拍了拍杨再兴的肩膀,轻声道:“大郎,慎言。”
这情形和后世,何其相似。
党锢之争毁去的不仅仅是大宋朝的江山,更毁去了大宋朝文人的骨气。若是那范夫子范仲淹、文彦博,哪怕是司马光等人还在的话,又怎会对一帮虏人低三下四?
“我已经和高三郎说过,一俟你我补身下来,你便入殿前司报到。”
“啊?”
杨再兴一怔,诧异向玉尹看去。
却听玉尹轻声道:“我让高三郎那边使了些钱两,为你在殿前司谋了一个马军虞侯的官职。虽算不得太高,但胜在手中可以掌兵……到时候我会再设法让高三郎把封况和凌威都调到你麾下效力,免得你孤家寡人,也难以在军中施展拳脚。
大郎,我将前往杭州,燕奴和安叔父,以及叔祖他们,便托付于你。
你去了殿前司之后,需尽快掌控中手下兵马。若有疑问,不妨多去向叔祖请教。”
杨再兴的脸上,露出了兴奋之色。
他用力点了点头,大声道:“哥哥只管放心,自家定当努力。”
玉尹闻听,笑了笑,没有再说下去。
只是那目光,显得格外深邃……

天将亮,忽降细雨。
玉尹坐在门廊下,操琴弄曲。
这枯木龙吟古琴使得越发顺手,玉尹更在一些古籍当中,学会了不少后世已经失传了古琴指法。琴声幽幽,合着那漫天的冰雨,直让一旁聆听的赵谌,心里发沉。
“小乙,我阿爹说了,你那补身这几日便会下来。”
赵谌隔三差五,总会跑来学琴。
玉尹偶尔也会教他一些扑法,每次都让赵谌感到无比开心。
只不过,两人年纪差的太多,而且地位和身份的悬殊,也让他们无法好生交流。
可这并不妨碍赵谌对玉尹生出好感。
每次能来观音巷学琴,对赵谌而言,都代表着一段快乐的时光。
玉尹不会因为他是皇太孙,便唯唯诺诺,一如早先那般,把他当做大人一样看待。
这孩子是个极天真质朴的性子,只是在皇宫里长大,心思难免会有些深沉。
玉尹看出,赵谌的心情似乎有些不好,便让高家娘子捧来两碗热粥,与赵谌一碗,自己一碗,一大一小两个人便蹲在门廊上,看着天上落下的冰雨,喝着热气腾腾,还洒了些许姜丝的热粥,谁也没有开口。
“谌公子,有心事?”
赵谌犹豫了一下,放下粥碗,点了点头。
“小乙,你便要走了吗?”
“呃……”
“小乙,便不走如何?”
语音稚嫩,却带着诚恳之气,让玉尹心中不禁有些感动。
他叹了口气,“非是我愿意走,确是不得不走……想来敕命不日便会传来,小乙此前已经请辞一回,若再请辞,只怕与官家颜面无光。不过走之前,却有个礼物与你。”
玉尹说话,起身走进楼内。
不一会儿的功夫,他拿着一个小包过来,递给赵谌。
打开来,却是一口匕首。
赵谌诧异向玉尹看去,就听玉尹道:“谌公子出身不凡,想来也不缺什么稀罕玩意……这匕首,是我亲自设计,并找了开封城最好的工匠打造出来,正适合公子使用。
自家也知道,公子身边有骨朵子们保护。
不过带上一口做防身用,也算不得大事,便权作是个玩意儿,望公子不要拒绝。”
   

   

第223章 杀虏(三)

  
匕首,是参照后世军用匕首的式样打造而成,长甚至不足二十公分。
游铁深得周寄瑜真传,加之玉尹特意叮嘱,故而打造时颇费心思。匕首锋利,拿在手中可以感受到那刀口上传来的逼人寒气。式样也非常精巧,更加上了一些特殊制作的纹路,更增添了这匕首的美感。赵谌生活在皇宫大内,什么东西没见过?只是当他看到这支匕首的时候,也忍不住欢喜异常,拿在手里把玩不停……
赵谌不需要什么金钱礼物,他需要的,只是一份关怀。
只是夹在赵佶和赵桓之间的他,却很难感受到这种如同父爱般的关爱,乍得到这礼物时,竟欣喜不已。
说到底,赵谌终究也只是个孩子而已!

接下来的日子,有些平淡。
对玉尹而言,他已经做好了离开东京的准备,只等朝廷发出敕命,便准备启程动身。
事实上,对于玉尹出任应奉局都监之职的敕命,朝堂上争议颇多。
不管是李邦彦为主的议和派,还是主战派,都不太赞同这项任命。毕竟玉尹身无功名,给一个文林郎的补身已经非常优渥。若在委以实职,于律法也不太相合。
从来都是剑拔弩张的两派,而今却为了一个小小的市井中人,联合起来。
李纲率先站出反对,言辞极为激烈。
他费尽心思,想方设法与李若水联手想要夺取大宋时代周刊,谁料到最后却平白便宜了太子赵桓。爱子李逸风远离膝下,甚至放弃前程,放弃学业,前去真定府做了个小小的知寨,不过从九品官职。而玉尹要担当的应奉局都监,却是个正八品的职务,让李纲这心里面,又如何能够平衡?所以,他毫不犹豫的表示了反对。
“若此例一开,我大宋百年律令,也将毁于一旦!”
李纲在朝堂上,大声咆哮。
他的态度,也得到了李邦彦等人的支持。
“那玉小乙不过观桥书院学子,得文林郎补身,已是特例。
若再担任实职,恐日后有人效仿。似他这种无寸功在身的市井之人,焉能担当重任?”
不过,即便是满朝文武都不赞同,徽宗皇帝最终,还是发出了敕命。
这里面,皇太孙赵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反复与徽宗皇帝说较玉尹,倒也让徽宗皇帝对玉尹的态度,有了不小的变化。离开东京也好,省得他再继续惹是生非!
再者说了,那大宋时代周刊已经收回,落入赵谌之手。
算起来,这一次确是皇家得了便宜,他自然也不想再去计较玉尹过去的所作所为。
说到底,徽宗皇帝对玉尹的反感,不过是当初玉尹和茂德帝姬传出绯闻,而后又驳了了他颜面,不肯就任太乐署博士。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也不必再去计较。而且,对于玉尹的乐律上的造诣,这位多才多艺的帝王,同样是非常赞赏。
出去磨练一番,说不得也能有些长进。
当初,徽宗皇帝可以不顾一切,把高俅从一个市井泼皮一步步提拔为而今的殿前司都太尉。现在,他便是要提拔玉尹,又有哪个能够阻拦?应奉局是为徽宗皇帝做事,让玉尹做个都监,也是他皇家的事情。素来优柔寡断的赵佶,这一次倒是非常坚决。
敕命一出,满朝皆惊。
李纲李邦彦等人,再次上书恳请徽宗皇帝收回敕命。
可那奏书入了皇宫之后,便如石沉大海,再无半点声息……
李纲知道,徽宗皇帝主意已定!
再想要阻拦,也不过是空费气力,只好闭上嘴,不再言语。只是这心里面,对玉尹却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