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时行 >

第236部分

宋时行-第236部分

小说: 宋时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先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还能加入东京禁军。
内心里,对玉尹更是敬佩不已。
这若不是个有本事,有背景的,如何能把一千人并入东京禁军。
玉尹想了想,又道:“不过,邢侯那边恐怕是来不得军中了,……此前他派人与我说,不日将前往河北。所以,若真个并入禁军,驻扎牟驼岗的话,便少了一员部将。”
所谓部将,也是禁军武官的一个名称。
按照宋代兵制,大体上分为军、将、部、队四级。
若牟驼岗设立军寨,其指挥便可称之为将,又名都监。不过这个都监,和玉尹之前的应奉局都监大不相同,属于正规的军职,品秩正七品到正六品不等。本来,依照着玉尹的官职,想要做军寨都监,有些麻烦。但既然高俅出面,想来便不成问题。毕竟玉尹在应奉局效力半载有余,更多次押送花石纲,也算是功勋。
若强行提拔,也非难事。
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愿意提拔。
高俅身为殿前司殿帅,真个想要提拔玉尹为都监的话,也不会有人跳出来说什么。
了不得便是有些非议,但于大局无碍。
而将以下,便是部。
玉尹手下有一千人,而且都是步军。按照北宋兵制,马军一部,为二百至三百人不等;步军一部,四百人到五百人不等。也就是说,牟驼岗军寨恰好有两部兵马。
董先可以为一部指挥,称之为虞侯,从八品武官。
本来,赵不尤可以为另一部虞侯,只是他既然要离开东京,便等于空缺下来……
在玉尹心里,自然是希望提拔自己人。
但他也非常清楚,勿论是高宠还是何元庆,包括吉青在内,暂时都没有统兵之能。
杨再兴倒是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经验。
问题是,他是三衙禁军之中马军虞侯,隶属于侍卫亲军马军,手下有三百人之多。
这种情况下,把杨再兴调过来,那玉尹岂不是便丧失三百马军?
所以,杨再兴万万不可以调动!
陈东想了想,突然笑了,“小乙莫担心,自家这边倒是可以推荐一人,说不得适合。”
“哦?”
“呵呵,其实这个人,小乙也认得。”
玉尹闻听一怔,“自家认得?不知何人?”
“小乙莫不是忘了,那鲁山牛家村的牛皋牛伯远……他去岁末,得柳青走动,在年初时入步军司也做了个虞侯,至今尚未就任。反正同属禁军,何不把他找过来?”
牛皋?
玉尹闻听,一拍额头。
“少阳不说,我险些就忘了牛伯远。
这么一说,他的确是个合适人选……却不知,他是否愿来?而且,他能否统兵呢?”

   

第254章 高太尉(二)

“母妃,你听说过宗汝霖吗?”
就在玉尹和陈东等人在家中讨论未来的时候,赵谌也回到了东寝阁,正好奇的询问。
太子妃朱琏正在做女红,听闻赵谌问话,顿时一怔。
“宗汝霖是谁?”
“我今日在丰乐楼,听小乙和十九叔提起此人。
感觉着小乙在言语中对宗汝霖极为推崇,好像颇有本事。我便想着,既然这人有本事,何不把他找来重用?父王不时常在为身边没有可用之人长吁短叹,岂不正好?”
赵谌虽年幼,却并非不懂事。
事实上,赵谌虽仅八岁,却毕竟生长于皇宫之中。
父亲赵桓每每为手下无人可用而长吁短叹的模样,他可是记忆深刻。
朱琏好奇问道:“那宗汝霖又是何人?”
“听小乙说,宗汝霖名叫宗泽,是元佑六年同进士出身,而今除巴州通判之职。”
“巴州通判?”
朱琏秀眉一蹙,露出沉思之色。
通判这个官职并不算太大,所以朱琏也很少留意。
乍闻巴州通判,朱琏不免有些轻视。这满朝文武之中,能人何其多,何必要招揽一个小小的巴州通判。可又一想,既然是赵谌提出,也说明了他拳拳孝心。若这般置之不理,只怕会冷了赵谌的心……朱琏想了想,当下便道:“既然如此,待会儿便与你父亲知,看能否把这个宗泽从巴州调出来……你父亲听了,定会很高兴。”
赵谌顿时兴奋起来,觉得颇有光彩。
与朱琏又说了会儿话,赵谌便觉得困了。
于是向朱琏道别,回房歇息。又过了一会儿,太子赵桓一脸困倦之色,从屋外走进来。
去岁十月,赵桓接手南衙,除开封府尹。
不过到年初时,便转为兵部尚书。开封府尹这一职务,在宣和六年调动频繁。从燕瑛到赵桓,一年间更换了四人。不过总体而言,于大局无碍。赵桓而今坐镇兵部,也算是一个实权太子。自女真人发兵以来,枢密院与兵部便在紧张的运转。
赵桓说不上英明,却也还算勤勉。
每日一早出门,到深夜才还家,总显得非常疲惫。
朱琏忙迎上前去,让女使们退下,亲自为赵桓更换了衣裳鞋袜,而后又让人端来一碗参汤。
“怎地,前方局势不好?”
朱琏轻轻为赵桓揉着肩膀,低声问道。
赵桓疲乏道:“却不甚好……燕山知府蔡靖上疏,数次催请郭药师出兵应战,拒敌于燕山之外。可郭药师却推三阻四,迟迟不肯发兵。相反,这郭药师一而再,再而三向蔡靖讨要军饷辎重,令蔡靖也极为头疼。这不,他上疏弹劾,请换郭药师。”
“这怎么可以,临阵换帅,岂不是兵家大忌?”
赵桓闻听,顿时笑了。
“怎地你也知兵吗?”
朱琏脸一红,轻声道:“妾身不过是胡乱说罢了……前些日子听闻虏贼发兵,见太子每日为军务操劳,便想要学些兵法,为太子分忧。只是妾身愚钝,看了许久却无甚收获。”
赵桓的心情,似乎一下子好转许多。
他笑着摇头道:“爱妻何必妄自菲薄,能知这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确属不易……其实我何尝不知如此。只是郭药师如今态度不明,和蔡靖之间分歧,也越来越大。
虽说此前童贯曾打探虚实,言郭药师可以相信,但我总不太放心。
换此人,必令军心涣散,……他手下那常胜军多以他郭药师马首是瞻,若冒然换将,又没个合适的人选,还真不一定能稳住局面。此前有人向我推荐河北宣抚司都统制王禀,可童贯却不愿意放人。与官家说较,官家也是站在童贯老儿一边……”
朱琏闻听,却眸光一闪。
她犹豫了一下后道:“方才妾身听皇儿提及一人,说是颇有本事。”
“呃?”
“太子可听过,宗泽其人?”
“宗泽?”
“皇儿说,此人是元佑六年的同进士出身,而今除巴州通判之职。据说此人颇有本事,但妾身却不甚了解。太子不妨打探一下,若此人可用,倒也不可以一试。”
历史上,宗泽得以重用,是在赵桓登基之后,得御史大夫陈过庭推荐,才得以从巴州返还东京。而今,却提前了两个月……玉尹并不知道,他那随口一说,却使得赵谌记在了心上。赵桓本兴致勃勃,可是听闻宗泽是个巴州通判,便少了兴趣。
不过,既然是赵谌推荐,又经过朱琏之口,赵桓也不好无视。
当下一笑,道:“若此人真有本事,便把他调回东京……这样吧,明日我便问一问,着人把他从巴州调回。皇儿长大了,已经知道为我分忧,实在是令人欣慰。”
朱琏,也是满脸笑意。
时间悄然流逝,眼见就要中秋。
玉尹回开封,已近二十天,整日里无所事事。
徽宗皇帝尚未决定,要废除应奉局。但从朝中传来的消息看,此事已成定论。应奉局被罢黜不可避免,不过估计要等到中秋过后才会发出旨意。玉尹也知道,不能继续等下去了……若真个等到旨意发出,他便是再想出路,恐怕就有些晚了……
于是,与高尧卿联系之后,在八月十三日的时候,玉尹带着礼物,来到了高俅家中。
这也是玉尹第一次登太尉府大门。
虽说和高尧卿已相识许久,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拜见高俅。
对高俅,玉尹颇有些好奇。
水浒传里,高俅是一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不学无术,只知道溜须拍马的小人,奸臣。
当时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王进,被他赶出东京,另一位枪棒教头林冲,则被他逼上梁山。除此之外,水泊梁山众好汉,也被他害死不少……虽说重生之后,才知道那不过是小说家的演绎,真实的高俅最多是个不学无术之人,却并未做过什么丧尽天良的坏事。只是内心里,始终对高俅存着几分排斥,不肯登太尉府大门。
当玉尹来到太尉府门外的时候,发现高尧卿已经等候多时。
他连忙上前唱了个肥喏,“衙内怎在此等候,小乙生受不起啊。”
“小乙休得呱噪,你道是我想迎你,确是父亲所差……且随我前来,家父已侯你多时。”
玉尹忙把礼物奉上,然后和高尧卿一并走进太尉府。
说起太尉府,玉尹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是那‘白虎节堂,。林冲误闯白虎堂的故事,实在是太过记忆深刻。所以进了太尉府之后,玉尹便忍不住问道:“衙内,那白虎节堂在何处?”
白虎节堂,为军机重地。
高尧卿愣了一下,用手朝右一指,“白虎节堂便在那边,小乙何故有此问?”
“只是好奇!”
“哈,有甚好奇处……若你想看,改日我便带你前去。”
玉尹闻听,却连连摆手。
我吃饱了撑了,才要去你那白虎节堂!
两人一边说笑着,顺着长廊便进了太尉府后宅。有绕过几个院子,在后宅一僻静小院外,停下了脚步。
高尧卿用手一指前方,“家父就在前面佛堂里等候,你自去便是。”
“你不陪我一起去吗?”
“家父说,只见你一人……”
玉尹这心里,顿时忐忑起来,可既然来了,也不好不去。
于是沿着小路往前走,穿过一片松林之后,便看到在太尉府一隅,矗立一座不大的佛堂。
这佛堂的位置,极其偏僻,而且有松林遮掩,若不仔细找,还真不好发现。
不过想想也是,徽宗皇帝信奉道教,而高俅恰好是徽宗皇帝近臣。若被徽宗皇帝知道他信佛,恐怕早就失了重新。佛堂四周,颇为清静,玉尹迈步走到佛堂门口,探手敲了敲房门,边听从里面传来一个沙哑而又低沉的声音:“便进来吧。”
玉尹心里面一沉,一咬牙,推开房门,迈步走进了佛堂。
只见佛堂中,供奉一尊佛像,不过玉尹却看不出,那是何方神佛。佛龛前,一位老者盘坐蒲席上。他一身便装,相貌清秀,颌下长髯,又透出几分威严庄重之气。
见玉尹进来,老者笑了。
“小乙,坐吧。”
这就是高俅吗?
与前生电视里所见的那种奸臣模样全然不同,却更像是一个邻家大叔。
不过,高俅的气色不是太好,看上去有些颓然。他强打精神,示意让玉尹坐下,而后上下打量玉尹良久,轻声道:“不想大郎之子,已长的这般大了……一晃近三十载,真若个梦一场。”
玉尹闻听,心里一咯噔。
高俅,认得玉飞?
“太尉与我阿爹……”
“哈,想当年,我与你阿爹可是邻居。
我大你阿爹一些年纪,那时候大郎整日随我在坊巷间玩耍,我又怎可能不认得呢?”
玉尹,不由得咽了口唾沫。
听高俅的意思,他和玉飞还是发小。
可若真如此,他这些年,为何一直不肯露面呢?
在玉尹最为艰难的时候,也就是被郭京欺上门的时候,也不见高俅露面。
玉尹心中,更多了几分疑惑。
“小乙可是心存疑惑吗?”
“这……”
“当年,我在坊巷间声名狼藉,人唤我高二,多有不屑之色。
唯有大郎从不嫌弃我,反而对我多有帮衬……只是后来,你阿爹外出学艺,我便随了苏学士门下小史。再往后,我又入了端王府,与你阿爹便失去了联络……直到后来官家登基,我在偶然机会下,与你阿爹重逢。却不想又生了龌龊,你阿爹便不再理我。
当初辽人约战,我本不想你阿爹出战,可是你阿爹……
大郎死后,我一直心怀愧疚。曾想要出面把你找来,却被你丈人阻拦,言不许我与你相见。”
玉尹先是尚有些糊涂,不过很快就明白过来。
无他,高俅的名声不太好,周侗怕也是担心高俅教坏了自己。
高俅叹了口气,“人言我不学无术,只凭这阿谀奉承,才得了官家宠信,所以坊巷间声名不好。想来你那丈人,也是有此顾虑,所以才不肯让我与你相见……”
从这一点看得出,高俅人不算太坏。
若换个人,说不得早就收拾周侗,怎可能让周侗善终?
玉尹心里倒是有了些感慨:若当初自己被高俅领走,又何来这一场场的磨难呢?
“小乙莫以为,自家不曾管你。
你在马行街聚众与人斗殴,多次打伤人,若非我暗中照拂,焉有你好果子吃?倒是郭京那事,我确没有出手帮你。说来当时要帮你也不难,可你那时候变化太大,以至于我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帮你。等我决定帮你时,你这厮却已度过难关,倒是让我颇有些惊讶……若非我暗中帮你,你道你真个能做得应奉局都监?”
玉尹重生之后,与早先的变化的确很大。
当时不少人在暗地里说,玉尹是被鬼上了身……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