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红楼之女儿当自强 >

第40部分

红楼之女儿当自强-第40部分

小说: 红楼之女儿当自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黛玉强笑道:“老祖宗向来仁厚,必是福泽绵长的。”
贾母抚着黛玉的头道:“傻丫头,生老病死不过人之常情。哪个能逃过了?不用那么伤心。何况我还等着你的喜信儿呢!必会活得长长久久,等着我的小丫头结婚生子呢!”说话间贾母竟有一时间的恍惚,仿佛身边这个小姑娘是当日那个她最爱的小女儿。
黛玉也知道这一去只怕就是永别了。这会哪里还能受得了这个?伏在贾母怀里竟是嘤嘤地低泣起来。贾母也万千感慨竟涌心头,也流了两行浊泪下来。
忽然听得外面有人大声嚷嚷:“我不叫林妹妹家去!老祖宗在哪?我要求了老祖宗把妹妹留下。”不是宝玉却是哪个?后面却似乎是袭人拉扯着宝玉的声音。
两人刚将脸上的泪拭去。宝玉就闯了进来。见黛玉也在这里,也不管男女大防,上前拉着黛玉就不再松手。黛玉不防宝玉来了这么一招,当下心里恼怒得不行。只当着贾母的面,不愿太过。便使了个巧劲儿闪到了一边,把个宝玉带得倒差点摔个狗啃泥。宝玉正欲再上前去,袭人已经拉了宝玉在一边。
贾母怒道:“夫子教你的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竟连一点子礼义廉耻都没有了!看我不回头让人告诉你老子,让他揭了你的皮!”
宝玉却是一愣,随之竟哇哇大哭起来。你道如何?原来贾母对宝玉一贯是宠溺的,宝玉哪料到有一日会如此?一则伤心黛玉要走;二则听着老太太要告诉父亲。竟一时迷怔了,只如婴儿般大哭起来。
老太太一时心软,再者也是知道宝玉不过是心急黛玉要走。才情不自禁做出此等举动。于是对袭人道:“罢,罢,还不赶紧的把宝玉弄走。”谁知这宝玉素日里便对黛玉存了一段子痴念,最爱黛玉的袅娜风流。本来听说黛玉要走,就已经伤心欲绝。被老太太这么一吓,竟有些魔怔了。昏昏噩噩的,据说是回去的当天夜里就发起了高烧。袭人守到半夜,湿帕子也不知道换了多少,额头还是烫手。慌得没有办法,才跑去告诉了王夫人。把个王夫人也唬得什么似的。忙连夜请了贾府常用的大夫过来。用了药,时至凌晨,烧方慢慢地退了。可人却不似往日那般活跃了,看上去有些呆滞。众人也没太当回事,只当是受了些刺激。过些日子事情过去了自然就好了。王夫人听袭人说了事情的来由,自然又把黛玉暗恨了几分。这次顺带着连老太太都捎带上了。
见宝玉走了,老太太又把屋里的丫环、婆子们撵走。方转身从身后的暗柜里拿出一个小巧的匣子来。并不打开,只塞到黛玉手里。道:“你也不用打开看了。那里是我平日里积攒的一些子首饰什么的。算是给你添妆吧。”说着,从脖子里解下一个蝶形玉佩带到黛玉身上。 “这首饰匣子也是个高人制作的。不知有什么机簧,除了你脖子上那个,再难打开的。”
黛玉只当是老太太的一片心意,恭恭敬敬地行了礼。老太太舒了口气。又嘱咐了黛玉一番。黛玉也暗自又替老太太把了把脉,听着尚且有平稳有力。方放下心来。又将来时带来的几瓶子药丸子一一与老太太交待了吃法和用量。看老太太有些倦怠了,便起身告辞了出来。
九月底的天到底有些冷了,迎面吹来的风竟没来由地让黛玉打了个寒噤。
------题外话------
精彩进行时!

、第四十四章、月氏之祸

宝钗到底不知从何处寻了一幅前代高人的字画并一套翡翠蝴蝶的头面送与了黛玉。黛玉推辞不过,只得收了;湘云也派人送来了一副赤金镶青金石的头面并几件绣品;迎春的却是一本孤本的棋谱和一支羊脂白玉的镯子;惜春的是一幅大观园的卷轴、一本往日里大家的诗作抄本和一副赤金点缀芙蓉石的头面;后一样倒还罢了,看到前两样,黛玉却喜得什么似的,直说比那什么首饰之类的贵重多了。宝玉还是有些昏聩,不过袭人却替宝玉送来了一支凤凰展翅的金步摇并几件小玩意儿。黛玉看了看,也就丢在了一边。雪雁撇撇嘴,收了起来。园中众人自然也都有礼物送到,或一副头面,或一支钗,或几件绣品,或字画,不一而足。
借着此事,黛玉组织了第一次姐妹间的聚会。地点设在迎春的桐音堂里。原本想放在吉祥茶楼,可想着姐妹们吃喝嬉闹,怕是多有不便。毕竟那是个公众场合不是?倒不如放在自家院落,纵放肆些,也是不怕的。
最先到的自然是黛玉、惜春并宝钗三人;没多久湘云也盛装到了,金纱云缎织锦从肩头开始细细绣满了桃花,起始最密,到裙角之飘落了几朵。倒如一阵风吹过,一阵桃花摇曳,緾绵悱恻间,终有几只敌不过春风,随之摇落。头上是一支镶了粉色芙蓉石的金步摇,耳朵上却是两只缀了芙蓉石的耳吊,脖子上自然是素常带着的明晃晃的金麒麟。
宝钗先自笑了:“云妹妹这一身装扮倒让我想起诗经里的一首诗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看来云妹妹在夫家必是很受宠爱的。只是,妹妹什么时候其叶蓁蓁噢?”说完,先躲到了迎春后面。
湘云恨得牙直痒痒,跺脚道:“我就不信宝姐姐没有这日,我终于等到你的一天!”完全一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模样。
“看来嫁人也不全是坏事嘛!”惜春小声嘟嚷着。
湘云揉了揉惜春的头道:“傻孩子,姻缘是月老早将两个人的红线绑好的,由不得人。”随后又不忘调侃一句:“你还小呢,不用这么早考虑这个。”
惜春道:“我怎么就小了?人家,”咦,人家之后发现不对。貌似一个坑哪!然后就红了脸,不再说了。在座的人早就哄然大笑起来。
迎春出来打圆场:“林妹妹不日就回扬州了,那些有的没的就别说了。女儿家嫁得好了是命,嫁不好了就得大家相互帮衬着,如我,若是没有林妹妹,只怕此时还不知在那流落呢。”大家原本尽量的避着一些话题,为的是不想刺激到迎春。现在看迎春如此坦然,倒不由得暗自觉得反倒是自己太过于小心眼了。
“我看二姐姐如今倒比在园子里亲切得多。我们家在咱们大夏朝商业界也算得是有些头脸的,也常陪妈妈去铺子里。掌柜们提起二姐姐,那也都是伸大拇指的。尤其是二姐姐提议的那个什么入股制,深得人心;还有二姐姐走匈奴,闯月氏的故事,现在都被那些说书的先生编成了话本子了。听得人可多了,真长我们女子志气!”宝钗先出声声援。
“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原本以为世界就园子那么大。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听从父母之言,守好做人本分,也就是了。走出去一看,才发现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说月氏国女子为尊。这世界也不是你只顺从他就对你好了。就拿探丫头来说吧,嫁到那种荒蛮之地,不仅言语不通,而且风俗不同。若是别人,只怕早就哭死了。可上次我见到三妹妹,却是意气风发得紧。建医馆、办学堂,又实验着种植中原的食物。草原上那是个顶个的赞不绝口呢。那份尊重,那可是三妹妹自己挣来的,不是一个和亲郡主的身份给的。”迎春侃侃而谈。
这番话对湘云、惜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小姐妹们又絮叨了一阵子。湘云先起身告辞了,毕竟还是新妇。若是太过了,只怕下回出来就没有这么容易了。迎春打发司棋亲看着湘云上了车,才放下心来。
剩下三人又天南海北地胡扯了一通,也一起告辞了。迎春自是亲送了三人出来才罢休。
次日,黛玉又亲往北静王府上辞了行。把个北静王妃弄得是又喜又忧,喜得是黛玉及笄,那就是宜婚嫁了;忧得是这一去,可就远了,想见一面就难了。自是拉着黛玉的手,絮絮叨叨地说了半日的话。又留着黛玉吃了个午饭方放了黛玉回来。
第二日一早,就送了一大车的礼物过来了。却是湖水蓝色茜纱烟罗两匹,玉涡色蜀锦两匹,妃子红色上等云锦两匹。龙眼大的红珊瑚镶嵌的七宝项链一条,同等大小、同等品级的红珊瑚耳坠一对,自然还有略小一号的红珊瑚珠串一条。金绿猫眼儿的戒指一个,祖母绿的戒指一个。赤金点翠的头面一套。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什么金丝檀木的小把件啦,黄杨木的小人偶啦,西洋过来的怀表,音乐匣子,还有一些朴拙得可爱的小泥娃娃什么的。乱七八糟一大堆。黛玉一看就知道必是水溶放在里面的,不由得心里暖暖的。又将里面的珊瑚手串拣出来先带在了手腕上。
次日,黛玉早早的起来拜别了贾母。又去王夫人房里行过礼,转身又转到凤姐儿的院子里道过别。便随着家里来接的人登车往码头去了。
早晨的薄雾尚未散去,九月底的日子已经清冷得很了。王夫人自然打发了几个仆妇并丫环来送。弃车登船,林峰张罗着将黛玉的行李搬往船上。紫娟、雪雁并王嬷嬷自陪着黛玉先往船舱里去了。舱房不大,却干净整洁。又早早笼了铜火碳盆,却是暖和得紧。紫娟往靠着窗子的椅子上铺了羊毛的坐垫,又放了一个石榴红色织锦的靠枕。雪雁则将自家姑娘素日里用的茶具一一摆在了桌子上。紫娟笑道:“今儿个姑娘起了个大早,如今且先歇歇。去去乏气儿。听嬷嬷说,这一路水程也得个七、八日呢!”
黛玉正欲坐下,却见江边一匹乌黑的马儿,上面一个人却是一身张扬的红衣。一头黑发随晨风飘扬,不是水溶却是哪个?黛玉张了张嘴,却又没有出声。只拿起手里的帕子挥了挥。
水溶昨日里几乎一夜未睡,今儿个早早的就立在江边等着了。一步步地看着心心念地小人儿走上船去。却无法上前去说上一句话。特意穿了这么抢眼的颜色,就为了那个小人儿能注意到自己。看着那挥到的手帕,和越行越远的客船,水溶沿着江边策马跑了好久,直到连那个小黑点都看不见。
船上的日子很是安闲。黛玉不过每日里看看书,在甲板上散散步也就是了。紫娟却是第一次坐船,兴奋的不得了。忍不住接着雪雁问东问西的,平白遭了雪雁许多白眼。
一路顺遂,不过七日就到了扬州。自有林府的人早在码头码头上侯着了。看着窗外的景色黛玉只觉得亲切,雪雁和王嬷嬷也只说是可算又回来了。只紫娟一人难免有些落寞。
父女相见,自然是说不完的话。林如海倒有些后悔让黛玉去了那边。没什么收获不说,倒白白耽误了父女俩在一起的日子。黛玉也是百般自在,或坐,或卧,也不用看谁脸色。不用去府衙的日子,父女俩还亲自下厨,做三、五样小菜,也不用下人,边吃边聊,端得是写意!
可惜好景儿不长。这日林如海从衙门回来,就着人请黛玉过来。却原来:匈奴因与大夏结盟,不敢再行骚扰;可又到了这天寒地冻之时,粮食又成了稀罕物儿。虽然探春推行中原作物,但却仅限于南边。北边的一些部族一来对此缺乏信任,二来有些地方确实并不适合耕作。这伙人一商议就把目标对准了西边的月氏国。月氏国这几年凭借着阴山天险,真有些防备松懈了。
匈奴人也不知从哪里寻了一条秘道,竟一夜之间突然而降。偷袭了月氏一个措手不及,直逼到月氏国都城伊宁。方被拦住了去路。经此一役,月氏国竟是元气大伤。东南富庶之地几被掠夺殆尽不说。这匈奴人也狡诈得很,竟不知如何潜入了边境守卫之所,暗自在水井里下了慢性毒药。数十万骑兵竟所剩无几。
月氏国女王除急令调都城五万士兵急赴边境外,也忙向大夏皇帝发出了求援国书。
月氏与大夏交好在匈奴之前。且月氏一族虽也骁勇善战,却从末有侵犯中原之事。倒是与匈奴多争执。中原自古以来也视月氏为睦邻,更视其为制约匈奴的强援。唇寒齿亡,拓拨哲立即命水溶点兵十万,往西北而去。拓拨瑾请命监军,上准。同时密令西北守军严命以待,密切关注,必要时可主动挑起事端,予匈奴以迎头痛击,以解月氏之急。
一时之间,三国边境狼烟四起,客商竟相避让,庶民四散奔逃。隐隐有风雷阵阵之势。
------题外话------
精彩刚刚开始!

、第四十五章、阴山大捷,初显身手

边关烽烟起,四顾皆茫然。匈奴与月氏剑拨弩张,而靖城一线也是整装待发。边境商贸往来暂且关闭。
黛玉自从听说此事之后,心里就没再安宁过。而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江南一直就是中原的粮米之仓,林如海这个巡盐御史,自然就忙得脚不沾地了。朝廷已经先从国库里抽调了三万石粮食发往边关去了。可十万大军,这点儿东西也实在支持不了几日。皇上已经下令江南再筹五万石粮草,即日押送至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