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89部分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9部分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我要想表现这个时代,当然,斯大林必须是书中的一个角色,因为没有斯
大林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正如现实生活一样,斯大林开始膨胀,并且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前有些作家笔下的
斯大林形象往往是经过粉饰的,完美无暇的,又有些作家在塑造斯大林形象
时,过份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占据了大部分的创作空间,使他们不能客观地、
公正地评价斯大林。而雷巴科夫避免了这两种极端,因此,即使是在猛烈抨
击、深刻揭露斯大林身上某些个人品质及作风的同时,亦能持公允和实事求
是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读者心目中斯大林的偶像虽被砸碎,但他们仍然不
得不理智地接受这一痛苦现实的根本原因。

(谈瑢)


尼·米·鲁勃佐夫我宁静的故乡、别离曲

作者简介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鲁勃佐夫(1936—1971)苏联俄罗
斯诗人。出生在农村,父亲在卫国战争中牺牲,母亲也很早病逝。他6 岁就
成了孤儿,在保育院生活。不幸的往昔、母亲、战争、大自然和故乡在他的
心灵刻下不可磨灭的印痕,构成他抒情诗的优郁基调。他毕业于一所技术学
枝,在渔船上做过司炉工,到北海舰队当过水兵,服役期间写诗发表在部队
的刊物上。1959 年复员,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当工人,积极参加厂内外文
学社团活动。1962 年以后不断发表诗作,遂成为苏联诗歌界60 年代和70 年
代初“悄声细语”派的主要诗人。1962 年考入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因嗜酒
成疾。延搁至1969 年函授毕业。他个人的恋爱与婚姻多颇不幸。早年相爱的
姑娘在他当兵时嫁了别人。他曾与一女子结婚,但因志趣不同,难以和睦生
活,乃至离异。后来同居的女友喜欢诗歌,也会写诗,但脾气暴戾。1971 年
1 月他俩在一次酒后激烈的争吵中,未婚妻把他杀害了。其时他年仅35 岁。
他生前出版的诗集有《抒情诗》(1965)、《田野之星》(1967)、《心灵
保留着》(1969)、《松涛回荡》(1970)。去世后出版的诗集是《最后的
轮船》(1973)、《抒情诗选》(1974)、《车前草》(1976)、《诗抄》
(1977)等。他以抒情短诗著称,笔触细腻,格调清新委婉,于平淡常见的
事物中发见诗意,善于捕捉瞬间的内心感受。回忆往昔、眷恋故里、怀念母
亲、描写大自然以及人的生死、爱情等等都成为他抒情的主要题材,并使景
情交融。他的诗风纯净、优美、婉约、自然。他被看作是“农村的歌手”叶
赛宁的继承者。

肉容概要这里选择介绍鲁勃佐夫的抒情诗两首。

我宁静的故乡——给B·别洛夫

我宁静的故乡啊!/小河、柳树、夜莺、。。/母亲就安葬在这里——/
那时我还是个孩童。

“请问哪儿是坟场?/我母亲埋葬在哪里?”/乡亲们轻声回答我:/“那
边河岸就是墓地。”

乡亲们轻声地回答了我,/一队大车悄然无声地驶去。/只见那疯长着的
野草/在教堂圆顶上盘踞。

水潭变成沼泽,/那正是我当年喜欢游泳的地方。。/宁静的故乡啊,/
我什么也没有遗忘!

周围依然是葱绿的草原,/学校换了新的木板篱栅。/我真想再栖落在这
里,/象那悠闲的乌鸦。

啊,故乡这木头建造的学校!。。/到我再离去的时候,/那雾茫茫的小
河/就会在我背后不停地奔流。

这儿的农舍,这儿的乌云,/这儿即将来临的雷鸣,/都跟我永远联系在
一起,/燃起我火热的深情。

(王守仁译)

别离曲

我就要走了,离开这小村。。/河水很快就要封冻,/到夜晚门自会吱哑
作声,/院里的泥呀,会有这么深。

母亲会来看你,悲伤地睡去。。/在这被遗忘的灰暗之地,/那一夜里,
你守着桦皮摇篮,/将为我的负心而哀泣。


那么为什么,在这荒凉的沼泽,/当初你要眯缝起你的睫毛,/用手心里
的浆果采喂我,/好象喂你心爱的小鸟?

别伤心!不要冒着嗖嗖寒风/在开春的码头上把轮船久等。/还不如饮此
一怀别离酒,/纪念胸中短暂的温情。

我和你是不同类的鸟啊,/何苦在此岸上久待?/也许我此去还会回来,/
但是也许呀,永远不再。。

你哪儿知道,每当夜间,/不论我走到哪里,总是听见/不祥的脚步声在
我背后,/紧紧追逼,象一个梦魇。。

不过我总有一天会记起浆果,/记起在暗土地上的爱之花,/于是我会给
你们寄一个布娃娃——/作为我最后一个童话。让小女儿哄娃娃睡熟,/让她
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妈妈,妈妈呀!娃娃真好玩!/瞧她会眨眼睛,她还
会哭。。”(飞白译)

作品鉴赏宁静,这是鲁勃佐夫抒情诗中最有特色的意境。第一首诗抒
情主人公重返故乡,他最深的感受是故乡的安谧温馨——“我宁静的故乡
啊!”他带着对故乡景物的眷恋之情,流连于小河、柳树、水潭,怀着物是
人非的缕缕惆怅,忆及长眠于此的母亲。童年的印象是模糊的,只记得母亲
的可亲,却忘了母亲埋在何处。象是怕惊扰母亲,乡亲们答话都是轻声细语
的,连大车驶过也悄然无声,更增添了故乡的宁静平和。只有教堂圆顶上复
盖的野草默默暗示了时光悠悠。童年的记忆又是清晰的,他什么都没有忘记,
游泳的地方,葱绿的草地、木头建造的学校,这,一切都唤起他的童趣,重
温那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想象,当抒情主人公再离去的时候,那萦绕心
头的离愁别绪不会不象“那条雾茫茫的小河”不断地随他奔流,而对故乡的
依恋和深情也将永远伴随着他,成为他生命的源泉。这首诗流溢着恬静温和
的诗情,明朗清新中掺有一点感伤,朴实平淡中留有一点余韵。与这首诗相
似的还有一首《故乡之夜》,似乎可以为诗人追求宁静的境界作出某种注解。
那首诗更是着力抒写故乡的寂静,“静得仿佛是这儿的自然/从来没经历过些
许震动”,“静得仿佛是今后的生活/永远不会再发生震动”。这种对静的极
致抒写,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内心从未得到过平静。人生多灾多难,息有厄运
震动心灵,总有清醒的哀愁笼罩大地,所以他才如此渴望宁静,特别怀念故
乡的宁静。

但是在这里刊出的第二首诗《别离曲》中,抒情主人公早年安家在故乡,
身处宁静之中却无法与宁静融为一体。这首诗咏唱的正是内心的永不宁静。
那时在故乡——这片被遗忘的灰暗之地,吱哑作响的门扇,肮脏泥泞的庭院,
静得让人忧郁,让人寂寞。抒情主人公要离家远走,当他想到自己走后妻子
在摇篮边为他的负情而哭泣,想到他与她之间短暂的爱情,愧对妻儿的忏悔
之情油然而生。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走,他劝解爱人不要伤心,也不要等待,
他不能不走。因为“我和你是不同类的鸟啊,/何苦在此岸久待?”还因为他
总是听到不祥的脚步象梦魇般步步紧逼,这种出自内心的焦虑不安、苦闷疑
惑驱使抒情主人公自我放逐,去追寻摆脱困扰的新路。但是路在何方?此去
前景茫茫,也许还会回来,也许流落终主,不走痛苦,走也迷惘,别离的悲
哀也就有增无减。诗的最后让小女儿对布娃娃发出天真无邪的赞美,会哭的
布娃娃与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哀歌正相呼应。鲁勃佐夫不愧是“悄声细语”派
的代表诗人,那温婉柔和的倾诉和抒情很能打动人。尤其在“大声疾呼”派
以他们的政治敏感、有力的节奏、洪亮的声音响彻诗坛之后,作为对一种审


美情趣的反拨,“悄声细语”派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很自然的了。
曾有人认为鲁勃佐夫的诗“感伤的情调有余,健康的思想不足”,也有人批
评他的诗“缺乏重大题材”,不过是“表现闲情逸致的田园诗”。诗人反驳
道:“你们是些什么样的诗人!你们写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你们发誓
说热爱这、热爱那,可实际上是麻木不仁。对,麻木不仁。你们忘了农村,
叉对城市冷漠无情,关于我,我有自己的题材,从来就有的,懂吗?我写自
己的家乡,就象菜蒙托夫那样写,别把‘闲情逸致’的标签贴到我的头上。”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与故乡难以截断的生
死联系表现得这样诚挚,这样感人;将身处宁静又不安于宁静,怀念宁静又
始终无法宁静的心态表现得这样含蓄,这样真实。谁能说这种情感不是人类
共有的?谁又能说这种两难境地的困惑已在人间绝迹?诗人情真意切地表现
了他的所思所感,那缠绵婉约的诗风也就赢得了读者。

(王圣思)


穆斯泰·卡里姆普罗米修斯,别奶掉火种!

作者简介穆斯泰·卡里姆(1919—)是苏联巴什基里亚诗人,原名穆
斯塔法·萨菲奇·卡里莫夫。1935 年发表作品。1940 年毕业于巴什基里亚师
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卫国战争参加者。1944 年入党。1951—1962 年任巴什基
里亚作协主席,1962 年起任俄罗斯联邦作协书记,1963 年起任俄罗斯联邦最
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1979 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72 年卡里姆的
诗集《追踪岁月》获苏联国家奖。那时整个巴什基尔都沸腾了,人民对自己
的诗人无比爱戴和敬重。卡里姆的重要作品还有诗集《春天的声音》(1941), 
组诗《欧洲一亚洲》(1951—1954),长诗《十二月之歌》(1942)、《乌
里玛斯巴依》(1942—1944)、《黑色的水》(1961),童话《微笑》(1960)、
《秘密》(1962),诗剧《萨拉沃特》(1971),剧本《抢姑》(1958)、
《一支没唱完的歌》(1960)、《艾古丽的国度》(1967)、《给独裁者一
匹马!》(1980)、《徒步的马哈茂德》(1981),小说《我们家的欢乐》
(1958)、《三人小组》(1962)等。卡里姆的戏剧《月蚀之夜》(1964)
于1967 年获俄罗斯国家奖金。中篇小说《浸长的童年》及待体悲剧《普罗米
惨斯,别扔掉火种》,同获1984 年列宁奖金。1970 年发表的长诗《岁月后
面》也曾获1972 年苏联国家奖金。

内容概要《普罗米修斯,别扔掉火种》为六幕诗体悲剧。第一幕“诸
神宴饮”,写宙斯把堤坦打得一败涂地后自立为王,举行庆功会宴饮诸神。
宙斯降旨设百年不散的宴席,并要大家及时行乐,不负佳期,同时表扬了普
罗米修斯作战很勇敢,建立了彪炳干秋的功勋。众神们欢聚一堂,杯中斟满
了纯酒,庆贺这场胜利。这是西徐亚人的习惯,酒中不得掺进一滴水。诸神
一个个举杯祝酒,只有普罗米修斯优心忡忡地在观察星河的动静。这时宙斯
的最末一房妻室赫拉提醒宙斯说今天要为女儿爱神阿佛罗狄蒂挑选东床。宙
斯不慌不忙地说时机未到,要等到人们喝得有些醉意才好。宙斯首先下达各
项敕命,他要颁布诏书大赦天下。众神频频举杯,可普罗米修斯还是静立不
动,他感到在他与宙斯之间有很大的隔阂,好似冰封的鸿沟。他决意要与宙
斯分手、分手的痛苦也使他伤心落泪,宙斯责怪他怎么可以把友谊视为儿戏,
他并不知道普罗米修斯的决心已定。在柔和的音乐声中,众神继续饮酒,兴
致勃勃。这时年轻的天神们情不自禁地向阿佛罗狄蒂鞠躬求婚。一个个大献
殷勤,但除了丑态百出外,一无所获。阿佛罗狄蒂心中爱慕的是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赞美阿佛罗狄蒂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神,但却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她
的爱,因为普岁米修斯已经有了人间的爱人阿西亚。阿佛罗狄蒂叹息着。她
虽然没有得到普罗米修斯的爱,但见他与恋人阿西亚倾心相爱,内心也真诚
地祝福他们。纷争女神厄里斯珊珊来迟,她的到来,使宴会一下子热闹起来,
众神们纷纷争抢她带来的象征英雄和光荣的金苹果,互相推搡厮打,宙斯命
令赫耳墨斯去抢金苹果,他觉得金苹果理应属于自己。宾客四散,100 年就
这样匆匆过去。庙堂里只剩下宙斯与普罗米修斯。宙斯觉得众神同心同德,
只有普罗米修斯总是露出责备的神情。普罗米修斯义正辞严地责问宙斯为什
么不把火种给人类?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的光明和希望?同时又为自己无能为
力而苦恼。这时赫尔墨斯报告说火焰已在地母盖娅的腹中萌生,宙斯却说不
必害怕,只要地火与天火不融合在一起,他的帝位永远不会动摇。宙斯无意
之中泄露了天机,在旁静听的普罗米修斯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决心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