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腾1856 >

第157部分

龙腾1856-第157部分

小说: 龙腾185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广孝默然不语,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他决定立即接管叶志超的淮军,把叶志超和一些淮军将领请来营帐中议事,叶志超到了之后,曾广孝马上命袁世凯带亲兵把叶志超五花大绑。叶志超长期习武,体格非常健壮,长着稀疏的胡子,脖子圆滚粗胖,脑袋后面拖着一条粗壮的辫子。

袁世凯带着两个亲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按倒在地。

曾广孝拿刀上前,怒斥叶志超:“你不听军令不入汉城在先;数万淮军对付五千日本陆军,竟然不到两个时辰就溃逃,贻误军机,导致淮军伤亡惨重;兵败之后,竟然还谎报军情,还有,吴王每年拨付给你的军费,一年少说也有几十万两白银,你去营地看看,你的兵,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他们打仗时穿草鞋,平日则赤脚,士兵们五年没发新军装,你自己却天天酒宴笙歌!这样带兵,打起仗来能不溃不成军吗?刚开始不惩罚你是怕动摇军心,今日若不严惩你,莫说死去的几千兄弟们不答应,你的兵都不答应,今日两军对阵,我姑且念你跟随吴王多年,暂且饶你不死,收押入狱,你好好反省!”

叶志超本来就贪污军饷,飞扬跋扈,曾广孝逮捕了叶志超,大快人心,众将惊愕,大为信服。曾广孝收编了剩下的一万多名淮军,整编成二十营,和自带的五千淮军一起,回攻汉城外大鸟圭介带领的日军。曾广孝没有着急进攻,而是把淮军分成两部分,一万人占领牙山附近的制高点,与日本人对峙,另一半入汉城驻扎,一旦有变,内外夹击,击溃日军。

这时,日本后续的五千援兵乘“高升”号等三艘英国商船到了汉江水域。曾广孝在封锁对马海峡时就已电告各国驻华公使,中日已经开战,各国如果再租军舰给日本,所租借军舰将被视为日本军舰,将予以击沉。所以英美就不再借给日本人军舰。西乡从道很狡猾,知道长江水师不敢和英国开战,就高价租借了英国“高升”号等三艘商船,运送陆军,仅“高升”号就运送两千日本兵。

封锁对马海峡的左翼总兵林泰曾乘“镇远”号,管带詹天佑的“洞庭”号将“高升”号等三艘商船拦截,不准通过汉江。

双方在海上僵持了两个时辰,“高升”号船长觉得自己是大英帝国的商船,朝鲜是对英国开放通商的国家,他们有权进入朝鲜。三艘船上都是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林泰曾说这是战时封锁状态,不允许日本一兵一卒踏入朝鲜,要求派人上船检查,除非运送的真是货物,才允许通过。船上的英国人适度抗议后,就妥协了。

林泰曾派了十名北洋水师的官兵上船搜查,还没登上“高升”号,就遭到了船上日军步枪的攻击,林泰曾电报请示曾广孝,曾广孝回了两个字:“击沉!”

于是,“镇远”号升起重炮还击日军的步枪袭击,不到一柱香的时间,就将“高升”号这艘笨重的商船打出十来个大窟窿,“高升”号进水沉没,船上两千余名日军几乎全部死了,伤亡惨重,举国震惊!

大鸟圭介驻扎在汉城外的日军既缺后勤补给,又不见援军到来,曾广孝拿出朝鲜国王李熙的手诏,明确让日本撤军,大鸟圭介孤立无援,便发电报回去要求撤军。

西乡从道大怒,不允,他下令大鸟圭介带日军强攻下汉城。

这时,俄国陆军中将安德烈公爵带一万俄军到了朝鲜,也驻扎在汉城外。

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本来就想多搞几年经济建设,便借机找因“高升”号被击沉而对中国人很愤怒的英国出来调停,让大鸟圭介去找曾广孝谈判,企图将日军开进汉城,驻守日本公使馆。

英方虽然对“高升”号的遇袭表示强烈不满,但一万俄国兵到了朝鲜之后,英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愿意居中调停,因为一旦俄国控制朝鲜,将威胁英国在东亚和远东的利益。

于是,大鸟圭介、英国驻朝大使朱尔典、曾广孝坐到了一起,开始三方会谈,把俄国人晾在了一边。

曾广孝开门见三,要求日本撤军:“眼下最要紧的,是平定朝鲜的叛乱。现在吴国已经派兵做到了这一点,日军应该马上离开朝鲜。”

大鸟圭介很狡猾地问:“朝鲜叛乱,为何贵国可以出兵,而我国不可以出兵?”

曾广孝反问道:“朝鲜有乱,贵国为何要出兵?”

大鸟圭介道:“朝鲜暴民作乱,日本出兵为了保护我国侨民和各国公使馆。”

曾广孝说:“现在暴民已平,各国大使馆很安全,日本兵为何还赖在汉城不走?”

大鸟圭介一时无语,又把问题绕了回去:“贵国可以出兵,为何我国不能?”

曾广孝拿出朝鲜国王的手诏说:“吴国的军队,是应邀前来平定乱党,而日本是擅自出兵,说得难听点就是趁火打劫,如果日兵进入汉城,那必然会招致俄国等其他国家的军队也进入朝鲜。”

曾广孝这一番话滴水不漏,出于英国的利益考虑,朱尔典希望维持朝鲜现状,便督促日军退回国内。

中国、英国、日本都同意维持朝鲜的现状,俄国陆军中将安德烈不敢独吞朝鲜,不久退兵,带一万俄军回国。朝鲜依然是中国的地盘,这场巨大的危机便暂时化解。

吴王曾纪泽对日本和俄国的挑衅,暂时忍了,因为满清这艘破船,发生大事,就要沉了,他统一中国的机会到了!

第103章 康大忽悠

吴王曾纪泽派曾广孝摆平了朝鲜,这时,统一中国的机会很快也来了,因为康有为康大忽悠来了!

那日,曾纪泽正在吴王府邸休息,詹天佑带康有为来拜访,他俩都是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地道的老乡。

康有为和詹天佑交谈时,知道吴王曾纪泽思想开放,正准备在吴国推行君主立宪的改革,颁布,便兴冲冲赶来求拜访,想推销一下自己,加入吴王府的幕僚。

曾纪泽这时见日本人已经推行了宪政,吴国这时经过二十年的重商发展,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想推行君主立宪。不管好名还是恶名,康有为在历史上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便接见了他。

吴王曾纪泽在客厅接见了詹天佑和康有为,行完礼,詹天佑给曾纪泽介绍康有为:“这是詹某的老乡,五六岁时开始读四书,到十岁便知曾文公之伟业,而有慷慨远志矣。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更难得的是,他广泛涉猎、,阅大量泰西书籍,志在维新救国,老乡们称之为康南海。”

以家乡名来称呼一个人名,在这个时代那是表示尊敬的意思,吴王曾纪泽看了一眼“康南海”,他这个时候还很年轻,身材中等,其貌不扬,戴着瓜皮帽,留着一把稀疏的八字胡,穿一身灰色长袍。

康有为给吴王曾纪泽行跪拜礼,坐定之后,便滔滔不绝讲起他的变法之道,他的话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说快了曾纪泽都听不太清,为示礼貌,曾纪泽还是让康有为畅所欲言。

康有为开门见山道:“吴王,当今中国贫弱,内忧外患,非变法不可救世也!”

吴王曾纪泽点点头,说:“你说得对,固知法当变,关键在如何变。”

康有为说:“变,在于人而非物也;变,在于心而非在于迹;故变法在于变人、变心。”

康有为在历史上能忽悠光绪皇帝变法,口才果然不错,一连串的排比如连珠炮,噼里啪啦很容易就把人忽悠进去。

但吴王曾纪泽作为穿越者,毕竟洞察未来大势,听了康有为的话,淡定地问:“人心隔肚皮,恐怕没那么容易变吧,二百年之法能遽变乎?如果守旧大臣反对当如何?”

康有为面不改色道:“若守旧大臣反对,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可变矣。”

吴王曾纪泽一听,这后生好大的口气,一品大员吴国总共也没多少,杀哪几个?他沉默不语。

康有为继续慷慨陈词:“变法三年,吴国可以自立,一反掌间,欧美之新文明皆在我矣。”

曾纪泽一听,这牛皮吹得够大,道:“孔家儒文化在中国盛行几千年,岂是反掌之间就能变的?吴国现在虽然商人崛起,但乡绅也很多,欧美之文明如何落地?难道你杀得尽天下乡绅吗?”

康有为对曰:“可以托古改制,在孔学的旧瓶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打破夷夏之分,实现君主宪政,世界大同。”

吴王曾纪泽听到这,就知道历史上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了,中国的悲剧,就出在康有为这种不切实际的文人涉政上,缺少基本的政治常识,托古改制,早在西汉末年,王莽就试验过了。王莽当了实权皇帝都没干成的事,光绪皇帝这虚君如何干得成?

曾纪泽耐着性子问康有为:“你说的大同世界是什么样子?”

“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康有为一脸憧憬解释道:“在大同社会,没有贵贱,没有贫富,没有家庭,没有夫妇,男女同居一年就可以换人,没有司狱,没有财产,没有污吏,没有外交,没有军备,没有战争……”

“哼!可以了。”曾纪泽彻底明白了,康有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大同,缔造一个乌托邦的世界。人所能想到的好事,康有为都在大同社会里想到了,而人能做的坏事,康有为则统统不考虑。

“世上通往天堂之路,在现实中往往通往地狱”,听康有为解释完大同世界,曾纪泽知道康有为连宪政是什么都不知道,宪政民主、君主立宪,他更是不可能懂,于是起身送客,道:“宪政绝非你想的大同世界,天下怎么可能实现大同?就像人得病有千万种,如果都同吃一种药,你觉得会如何?天下大同,人人去做你这样慷慨激昂的书生,没有屠夫,我们哪来肉吃?没有渔民,我们哪来的鱼吃?说句不好听的,没有倒夜壶的,你家里整天都会臭哄哄的!你说的大同社会,只能是画饼充饥而已!”

康有为没想到曾纪泽懂宪政,问道:“吴王你不是要搞君主立宪么?”

曾纪泽一想,也罢,不妨给这半吊子的书生上一课,道:“本王要的君主立宪,跟你说的大同社会绝对不一样。强国富民之道,乃在于办洋务强工商之本,练新兵强天下之势,兴教育启万民之智,变旧法成天下之治。变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一步步来,不可能速变,日本明治维新,也是过了二十多年才有宪法!中国的农民多,对他们来说,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才是最重要的。国民现在百分之**十是文盲,我主张的宪政,是要先搞民生,再搞民主,我会先办洋务,次练新兵,再兴教育,最后才逐步变法!”

康有为表示不同意,道:“办洋务不过是袭取西人皮毛,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根本是‘变事’,非‘变法’可言。单讲西国枪炮之势力,必然失败。”

吴王曾纪泽反驳康有为说:“事都变不了,谈何变法?太史公两千多年前就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世界大潮,乃是商业,这天下将来必是商人的天下,必是工业文明的世界。本王如果不建强大的舰队,日本人早打到南京来了,你还有时间坐在这高谈阔论?你须知变法,也须有一定物质作为依托,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急于求成,难免噎死!本王建议你看看今天的,上面有一篇洋人牧师李提摩太的文章,也是讲如何强国的,看看你要效仿的洋人,如何建议中国改革。你退下吧,回去好好想一想。”

李提摩太那天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本来是地大物博的国家,资源非常丰富,日贫一日,田亩如故,工程如故,虽有片长薄技,往往嗟谋生之拙,无他,皆由在上者未克举养民,发展经济。如何使中国摆脱经济困境呢?开矿、设厂、修铁路、办邮政、开设银行、改革币制、垦荒、通商等,而尤其以修铁路和通商最为重要,最好能广开海口,遍筑铁路,铁路马路通行,则货物流通,岁省无穷之运费,居者行者,皆获大益,买者卖者,无一偏枯矣。”

吴王府的仆人给康有为送上这份报纸,康有为看完李提摩太的文章,大怒,拂袖而去,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康某人是不会放弃我的大同梦想的!”

这场面搞得詹天佑极为尴尬,吴王曾纪泽认定历史上的康大圣人其实就是康大忽悠,也不进行挽留,道:“恕不远送!”

康有为见吴王曾纪泽不待见他,还是很有骨气的,一怒之下从南到北,投靠满清,继续鼓吹他的变法。

康有为跑到了满清的京城,忽悠别人去了,他的运气比较好,通过通过珍妃的表兄介绍,联系上了帝师翁同龢。

翁同龢刚才老家回朝,一口气兼任了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户部尚书并会办军务,表面上在朝廷上的地位超过了李鸿章。

康有为那天拿着李提摩太的文章,改了一下,投拜贴到翁同龢门下。

在文章中,康有为建议满清中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