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腾1856 >

第255部分

龙腾1856-第255部分

小说: 龙腾185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东线的兴登堡等德军将领们:“圣彼得堡应该被德军占领,毁灭和占领这座城市,不仅可以取得巨大的战略利益,让德国严严钉死彼得大帝打开的‘欧洲之窗’,把波罗的海变成德国的内海,而且通过占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摇篮,能完全瓦解敌人的反抗意志,摧毁他们的士气,把布尔什维克这个欧洲的幽灵彻底从地球上抹掉。”

德国宣布与苏俄的和平协议无效之后,兴登堡即将进攻圣彼得堡的德军编成北方、中央和南方3个集团军共计5万人。其中北方集团军的任务是从东普鲁士出,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布尔什维克部队,尔后同驻守芬兰的德军协同作战。

苏军担任圣彼得堡防御任务的是苏维埃最后的7个步兵师,9个骑兵旅,共计3万人。由圣彼得堡苏维埃主席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指挥。苏军的军队在德军优势兵力压击下,不得不被迫向腹地退却,德军于9年7月日从韦利卡亚河地区动直取圣彼得堡的进攻。

德军“北方”集团军向圣彼得堡进攻前,对苏军西北方面军仍然占有绝对优势:步兵多24倍、火炮多4倍、迫击炮多48倍,还有从中国购买的五十辆坦克。德军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可夫—圣彼得堡总方向实施进攻。德军十分英勇,单刀直入,4天内一口气向前冲了32公里,其第8步兵师最先抵达陶格夫匹尔斯城外。

该师师长勃兰特让德军士兵利用缴获来的三辆布尔什维克的汽车,装扮成后撤的苏维埃伤兵,来到苏军守桥部队的面前。德国的伤兵用流利的俄语。瞒天过海,完整地夺获了西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使德国北方集团军主力顺利渡过宽阔的西德维纳河,攻占了陶格夫匹尔斯城。

陶格夫匹尔斯的失守,使布尔什维克的普斯科夫—圣彼得堡一线因失去了天然屏障而完全暴露在德军面前。列宁按捺不住愤怒,严令苏维埃士兵不许再后撤。

“轰隆!”

“轰隆!”

一阵炮击之后,德军就像潮水般继续向苏军冲来,处于被动中的苏军不仅没有还手之力,而且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德军继续深入。很快突破了苏军在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的防线,接着又占领了苏军弃守的普斯科夫,打开了通往圣彼得堡的大门。

圣彼得堡北面一侧。德军也对苏军起猛烈的进攻。圣彼得堡已经处于德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命令德军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最近几天内拿下圣彼得堡。施利芬给德国的将领们电报:“至于对圣彼得堡的善后处理问题,我们一定不能仁慈,要让每一个俄国人吓得抖!我们要把旧世界毫无意义的法律、旧世界的犹太—基督教的传统踩在脚下。我们不需要俄国,既不需要敌对的俄国,也不需要友好的俄国,我们只需要一片东方的土地。所以我们决不接受无论是圣彼得堡,还是莫斯科的投降。你们必须使它们化为乌有,化为灰尘,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

德国的格陵兰特将军拒绝接受这个命令,他主动辞职了。施利芬亲自指挥德军的北方集团军,迅突破卢加河畔,切断圣彼得堡—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并从卢加河下游突破防线,经加特契进攻圣彼得堡;西突击军从卢加河中游进攻卢加,尔后沿卢加—圣彼得堡公路进击圣彼得堡;第3装步兵师和第6步兵师组成南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上游突破防线,尔后转向东北方向,进攻楚多沃,切断圣彼得堡通往莫斯科的铁路线,从东面包围圣彼得堡。

德军每天向前推进。8月2日,南路德军到达圣彼得堡城东面拉多加湖南岸,占领施吕瑟尔堡,切断了圣彼得堡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6路交通线,将圣彼得堡三面包围,攻占圣彼得堡,沙俄灭亡。

当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诺贝尔奖授予中国皇帝曾纪泽和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以表彰他们在调停欧洲战争,建立联合国组织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因为作为中国皇帝,曾纪泽虽然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也下令中国的军队横扫了整个东南亚,中国还是欧洲战场的主要军火商,英国一些报纸认为,中国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是趁火打劫,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世界和平,不配得到诺贝尔奖。

在挪威奥斯6市的市政大厅,面对着挪威国王哈康七世、莫德王后还有各国政要。曾纪泽派代表送去了的演讲信:

“尊敬的国王和王后陛下,杰出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委员:

古代中国,勇于进取,以开阔的胸怀包容四海,开拓疆域,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在对外交往活动中,中华文明一方面积极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之所长,另一方面尽自己之所能。无私地将自己取得的卓越成果推向世界。比如中华文明,至今有一句话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傲慢的西方人。现在应该睁开眼睛,好好重新审视现在的中华文明!这个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几千年的文明!

我们有句老话,‘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中华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礼乐教化,推崇仁义礼智信,也都信奉圣王政治。

中华传统文明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人类踏入现代文明社会后,东方各国大都成为迟到者,中国就是其中突出的典型。一个国家在文明行程中迟到,会造成历史的悲剧: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甚至国家全境或部分地区沦为他国的殖民地。近代中国的历史,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

现在,我们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奋斗,才刚刚开始!现在全世界基督教信仰人数是6亿,这一数字构成了世界7亿五千万人口的35。而中国现在的人口,我可以告诉大家,也将近六个亿。也就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人口,就过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诸位想象一下,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在中华新文明下凤凰涅盘,这将是六万万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有理由为之感到骄傲的业绩!在此,我呼吁世界各国脑立即到北京进行和谈,对殖民地以及战后的势力范围进行友好协商,商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这封信,世界各大通讯社都全文播,第二天。不仅中国的报纸和广播,全世界的报纸和广播都报道了这篇,对于他获奖的争议迅平息下去。欧洲人民早就深受世界大战之苦,纷纷上街游行,和平一时成为世界舆论的主旋律。各国脑也积极响应,再次相聚北京,讨论和谈,建立国际新秩序!

为了协商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各国外长再次相聚北京,参加中国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主导的“北京和会”。

北京城张灯结彩,呈现一派节日景象。旧紫禁城一部分,作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了,在无数面旗子下面,川流不息的人群,在道上走着,有的大人在售货摊那里停下来给孩子购买纪念品或玩具,有的一家人到餐馆里去吃饭,那儿有大乐队在演奏各种中外音乐。

空地上还出现了许多用竹竿和席子搭成的临时售货棚,那儿出售古玩,照片,铜制器皿,木雕制品,金鱼,松花蛋,鸟笼以及其它有用的物品和装饰品。一些流动的杂技团在围场上演出,人们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进去观看。先农坛和天坛的地面上也挤满了节日的游客,在各戏院都有专场演出。整个城市连续一周都呈现着节日景象。

街上熙熙攘攘。市面上有大量的肥鸭、猪、鸡、鱼以及许多烘烤的食品和糖果,有的用二轮马车、人力车等各种车辆运送,有的提在手上,大家都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脸上呈现出展望未来的愉快笑容。

相比较因为战争没落的欧洲,北京城繁华的景象让各国外交总长记忆深刻。曾经,欧洲各国以为战争是短暂的、辉煌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胜利;可士兵们伤亡惨重却无力将血染的战场向前推进几米;幻想终究还是破灭了,冷漠、愤世嫉俗、厌恶等情绪充斥着欧洲大6。欧洲相比朝气蓬勃的中国,显得十分没落。

“弱国外交弱”,大隈重信看到中国外交官已经深谙国际社会游戏规则,再不是闭关锁国的蒙昧状态,不得不妥协了,电报给日本大正天皇:“我岂愿意屈辱承认,环顾彼此国力,不得不委曲求全耳,两国力量之比较,陛下应该最明白。”

因为欧洲大战之后,亟需长时间的休整,恢复经济,加上各国还要花精力去对付国内的工会组织等,在北京和会上,中国、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吵吵嚷嚷了半个月,最终相继达成了和解,确立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亚洲、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新的世界到来了!

在欧洲领土上,德国撤出比利时,但卢森堡被德国吞并,乌克兰、波兰等国家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英国和法国承认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的独立,也就是奥匈帝国解体;俄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国、法国、中国美国等国瓜分。俄国不复存在,西伯利亚和远东被认定为中国的领土。芬兰、阿富汗等地则被英国和法国瓜分。东南亚被划归中国的势力范围。中东成了英国的地盘。美洲则成了美国的势力范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支离破碎,只剩下土耳其本土的那些领土。其余领土被英国和法国、德国瓜分。印度被一分为二,中国占领的地方成立了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其余地盘还是输于英属印度。美国人还要了所有国家的自由贸易权。

在一些弱国的报纸上,比如日本,这次北京和会,就是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这五大列强的分“赃”会。曾纪泽看了这些报道,觉得很无聊,完全是弱者无奈的呻吟,中国现在也是帝国主义国家,是东方列强,这才是“硬道理”!

世界格局重新划定之后,在新世界,各国的实力生了变化,中国、美国、英国成了世界上差不多的强国,德国和法国实力次之。从领土上看,东道主中国成了最大的赢家,其次是德国,法国除了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增加了殖民地。

另外,世界的局势又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奥匈帝国崩溃了。奥匈帝国的前身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地利封建帝国。8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宣布他自己为奥地利皇帝,改称弗兰茨一世,是为奥地利帝国之始。刚开始,奥匈帝国统治的范围包括奥地利、匈牙利、上西里西亚、波希米亚等地。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奥地利先后3次参加反法联盟,均被拿破仑·波拿巴击败,失去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等领地。8年弗兰茨一世将女儿玛丽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一世,以巩固奥地利的地位。82年拿破仑的军队入侵俄国失败,奥地利又转而与法作战,莱比锡战役以后,在84年3月攻入巴黎。在同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收复所失领地,后组成以奥地利为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的大国地位得到恢复。85年,奥地利起成立神圣同盟,成为复辟势力的代表,纠合欧洲各君主国镇压各国革命,充当欧洲宪兵。

849年起,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霸权展开尖锐斗争,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的盟主地位暂时得到稳定。866年普奥战争爆,奥军被击败,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联邦,德意志走上以普鲁士为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奥地利被迫转向巴尔干等地展,对国内日益尖锐的问题采取了让步政策。867年2月,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6月,正式成立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的统治结束。在867年后,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体之一,该帝国的都为奥地利皇室领地内的维也纳。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存在期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