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鲁冠球:40年不倒之谜 >

第6部分

鲁冠球:40年不倒之谜-第6部分

小说: 鲁冠球:40年不倒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祸从天降,这一下事情可就闹大了,县里面知道了这件事情,认为鲁冠球私下开工厂是违法的,是“黑工厂”,是“搞资本主义一派”。
没两天,县里面就派人来把鲁冠球的粮食加工厂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强行割掉。工厂关闭了,鲁冠球欠下的巨额债务,让他顿时喘不过气来。
为了给伤者治病,鲁冠球廉价处理了加工厂里的机器。为了偿还亲友的钱,鲁冠球被迫卖了祖父留下的3间旧房,父母用血汗换来的钱也都化为乌有了。这次办加工厂使得鲁冠球几乎倾家荡产。一时间,在人们的眼中,鲁冠球成了“败家子”的典型。
2。 失败的自行车修理铺
第一次办厂以失败告终,鲁冠球在家中苦苦地冥思了许久,他觉得既然选择好了自己要走的路,哪怕失败也心甘。失败更加激励了他前进的脚步,但这次教训也让他明白,个人事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就如同“老牛掉在枯井里——有劲使不上”。



、第二章 创业时代:在失败中挣扎(5)

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以后,鲁冠球不敢盲目行动了,他必须耐心地等待机会,不能操之过急。
一天深夜,他一个人跑到钱塘江大堤上徘徊,看着奔涌而来的大潮和来来往往的人流,鲁冠球又发现了商机,他的失意与沮丧顿时一扫而空。
那个时候,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兴水利,钱塘江大堤就是兴修的一个大工程。
每天钱塘江大堤上都是人来人往,机器的轰鸣声,人们的喊叫声,小推车发出的吱吱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演绎出了一片红红火火的劳动场面。
鲁冠球驻足在堤坝前看了许久……
古语云:“自助者,天助之。”鲁冠球在驻足中看见了商机,他看小推车和自行车整天在大堤上来来回回地行走,一定容易坏损,而当时各种车辆坏了无人修,于是鲁冠球萌生了在江边支起一个修车铺的念头。经过反复考虑,他觉得修车铺成本不大,而且风险也不大,可以去干。
没过多久,乡亲们就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活跃在江边的堤坝上。每天天刚蒙蒙亮,鲁冠球就支起了小小的自行车修理摊,他总是用殷勤的目光打量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希望他们来光顾自己的生意。修车铺的生意时好时坏,但让他安慰的是,总比种庄稼收入多点,他能够早点还清借款。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他常常蹲守到深夜,不管雨打风吹。
后来,鲁冠球为了多挣钱,他干脆把自行车摊搬到了防洪堤外,因为那里的空间大一点,他还在旁边建了一个草屋,这样晚上他就睡在草屋了。晚上,如果有人来找他修车,还能够多挣点钱。但是睡在大堤上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有一次鲁冠球差点搭上了自己的命。
那是在涨潮时节,有一天天气异常湿热,到了后半夜,还是热得难受。鲁冠球爬到草屋的房顶上,凉快多了。他躺在屋顶上看着繁星点点,心中想着怎样早日还清借款,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直到第二天早上鲁冠球醒来时,才发现夜里涨了大潮,潮水即将淹没房顶,幸好他睡在草屋顶上才躲过一劫。
但大难之后并没有后福,修理自行车还是挣不了几个钱,有时候一整天也没有人光顾。渐渐地钱塘江的维修工程结束了,工程人员不断地从大堤上撤离了,鲁冠球的修车铺生意每况愈下,看来也做不成了。
鲁冠球慢慢地收拾起工具,又回到了家中。
不过,鲁冠球没有灰心,他知道天上不会掉金子,地上也不会长金子,一切只能靠自己去打拼。他还年轻,机会一定会有的。鲁冠球身上有着一种天然的倔强,他不管面临多少难题,都会坚持求胜。在他的字典中,没有“退却”两个字,他会一直充满斗志,直到获得成功。
入主农机修理厂
要说有一个字是鲁冠球成功的关键,那就是“干”。他曾经说过可以“用‘干’字来解释一切”。
现在企业要提倡“干”,社会的浮躁让人们说的比做的多,想的比动手多,成功就是要将想、说和做结合起来。没有想法只会干不行,那是黄牛似的盲目的干,不会想只讲干也不行,那样往往是干不到点子上。
1。 小小铁匠铺开张
从大堤上将修车铺搬回家以后,鲁冠球并没有被创业的失败打倒,反而越挫越勇,他觉得之前的失败是自己没有找好切入点,所做的事情都不是自己擅长的,也就是自己的实力还不足够做那些事情。他要等待时机,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



、第二章 创业时代:在失败中挣扎(6)

钱塘江大堤修好以后,正好是全国上下紧抓生产的时候,农民的干劲也提升了很多,大家整天在地里忙活。鲁冠球也投入到了“大生产”的热潮中。可是一件小事又让善于思考的鲁冠球发现了很大的商机。在田里干活的时候,他发现有的人犁头坏了,因为一时半会没有地方修就只好歇工,他想也许给别人打犁头还能够挣钱。以前自己在铁器社的时候,这些工作是他很拿手的。
鲁冠球是想到就做的人,等待庄家秋收以后,鲁冠球就找了几个和自己平日里关系好的年轻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年轻人都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后,大家都觉得不错,就决定了要办个铁匠铺。
没多久,一个不起眼的小铁匠铺开张了。小铁匠铺里一个年轻人带着几个伙伴整天顶着严酷的高温,叮叮当当地挥舞着大铁锤,没日没夜地干活。这种劳动强度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老实、纯朴的村民都认为他们干不了几天就散伙,然而鲁冠球却坚持下来了,而且这一坚持就是数十年。
农家院中总有些铁器要修修补补的,再加上他打铁的手艺不错,所以鲁冠球的生意还算红火。慢慢地,鲁冠球从这个铁匠铺里挣到了钱,还清了自己的欠款。
虽然是在高强度的劳动下,但是鲁冠球觉得很高兴,因为他感觉到这就是他苦苦追寻的出路。每天鲁冠球光着膀子,叮叮当当地挥舞着大铁榔头的时候,他都会觉得铁花爆发出来的声音是一种成功的前奏曲。
很多年以后,鲁冠球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曾这样总结:“人说‘世上三样苦,打铁、摇船、磨豆腐’,我除了没有磨过豆腐以外,其余的苦头都算是吃过了。我深深地感到,创业确实要吃苦流汗,谁流的汗水多,谁的业绩就创得大,一分耕耘总有一分收获。当然,要不断创业,就得不断付出辛勤的劳动。”
2。 艰难运营农机厂
铁匠铺的成功经历让鲁冠球找到了创业的“感觉”,随着铁匠铺的红火,鲁冠球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他用自己的双手证明了自己不是人们所说的“败家子”。不服输的他一直蛰伏着等待更大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等来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1968年底,鲁冠球在打铁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个消息,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乡里面正在物色开办公社农机厂的人选。年仅23岁的鲁冠球一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跃跃欲试。
第二天,鲁冠球就找到公社领导,提出了成立公社农机厂的申请。领导多次打听后,得知鲁冠球这个小伙子打铁手艺很好,而且也很有闯劲,就让鲁冠球入驻了原来的农机修理厂。
1969年,24岁的鲁冠球带领着6个农民一起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他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公社农机厂的厂长。
对于这次突然的机遇,鲁冠球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代社会是讲求高效的社会,也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机会是存在的,但不可能永远存在,更多的时候机会只在一瞬间存在,只有具备主动精神的人,才能立即抓住它;而犹豫迟疑、等待观望的人,永远只能与机会擦肩而过。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没有规划,没有准备,机遇来了也会溜掉的。我们小时候捕鱼,鱼顺水而游,如果你事前扎下了笼子,它游过来时不就抓住了吗?没准备好就会手忙脚乱。”
鲁冠球最初创业的地方,说是农机修理厂,实际上也就是一个80多平方米的破烂工房,到处都是废弃的材料。然而就是这样的环境,鲁冠球还是满腔热情地揣着那些年一分一厘挣来的4000元钱和铁匠铺里所有的家当,乘兴而来,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困难重重,可以说是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生产什么,购买什么,销售什么,都由国家下达指标,指标之外的物品流通便属“非法”。那个时候为了小厂的生计,鲁冠球白天带领大伙儿抡大锤打犁刀、制铁耙,什么挣钱就生产什么,晚上却要为原材料和产品销路发愁。
自主持农机厂那天起,鲁冠球就为原材料的事情发愁。厂里的老人们都记得,那个时候为了找到加工用的原材料,鲁冠球常常骑着三轮车在一江之隔的杭州城里收购废铜烂铁,用收购回来的废铜烂铁作材料,加工成成品卖。
鲁冠球回忆那时的经历时曾说道:“那时候原材料短缺,我看到一个废品收购站就两眼冒光,我可以耐心地在别人家的门口一等就是半天,为的是收点人家看不上的边角废料。”这些废料对他的小厂来说已经是宝贝了,就是这些废料,保证了这个小厂能够活下来。
有一次,鲁冠球破天荒地收到了100多斤废铁,他顾不上歇口气就返回乡里,过渡口时,已是满头大汗的他被落山的太阳一照,额头闪闪发亮,附近的农民见了,啧啧地说:“冠球时运来了!”
有了材料能够生产产品了,但是生产什么?鲁冠球又开始犯愁了。聪明的鲁冠球在开始办米面厂的时候就发现了要找准切入点,才能够有需要,有销路。
鲁冠球发现周围大一点的农机厂都是生产成套的产品,他们对于产品上的小件不太注意,比如饲料机上的榔头、打板,拖拉机上的尾轮叉,柴油机上的油嘴。鲁冠球从中找到了一条能够让农机厂活下来的缝隙——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产品,只要是其他农机厂不愿意或者不屑生产的,宁围农机厂就做。
在鲁冠球的带领下,宁围农机厂终于存活下来了。
鲁冠球在跌跌撞撞中,终于开始了开工厂的梦想。也许注定鲁冠球的成功要经历诸多的考验,这是考验他勇气的时候,也是考验他智慧的时候。从进入农机厂的第一天起,鲁冠球就知道要面临困难,迎接挑战。厂子是活下来了,但在他的心里,是不仅要让厂子活下去,还要活得好。



、第三章 原始积累:在夹缝中生存(1)

不要争,慢慢来。事情是干出来的,不是斗出来的。什么事都要讲规律,而不是按规矩。规矩是人定的,是权力定的;规律是自然的,是讲科学的。所以一切让时间来说话。
—鲁冠球
突破原材料枷锁
不管是不是深入了解鲁冠球,只要知道鲁冠球的所做所为,人们都能感受到他灵活又审慎的特点。宁围农机厂就是借助鲁冠球的这种特质才在夹缝中存活下来的。
鲁冠球办厂,是从一穷二白起家的。宁围农机厂成立于计划经济年代,没有得到国家下达的生产指标,企业很难生存下去。然而,鲁冠球却东钻西闯,找到了一条活下来的缝隙,那就是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生产。鲁冠球似乎化解了危机,但是只有他知道里面的辛酸苦辣。
1。 免费加工六角螺帽
1970年夏天的一天,萧山汽车修配厂门外,一个头戴草帽,身穿白色汗衫的年轻人正在用殷勤的目光凝视着厂子里面运出的工业废料,他身边破旧的三轮车上堆着一些废铜烂铁。
这个年轻人就是鲁冠球。为了得到加工锄头的原材料,鲁冠球已经在萧山汽车修配厂门外等了三天了。
太阳西沉,天色渐晚,鲁冠球心里盘算着明天再来,忽然看到两辆大卡车呼啸着开进了厂子里面,车间里的工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跑出车间,跳上卡车,忙着将车上运来加工的原材料卸下来。
鲁冠球心想人家大厂子就是好,有用不完的原材料啊。而想起自己的厂子,整天就是靠收购上来的废铜烂铁加工,怎么可以壮大!
想着想着,鲁冠球就不自觉地朝萧山汽车修配厂里面走去,正好当时厂子的门卫正在忙着张罗卸货,没有注意到鲁冠球。鲁冠球就这样一直走到了厂子的修配车间。鲁冠球一看,修配车间不是很大,大约也就是60多平方米,但是车间内并排放着6台刨床。
鲁冠球抬眼向刨床看去,只见一旁杂乱地推着刚刚刨好用在汽车轮胎上的六角螺帽,另一旁放着加工时剩下的圆形钢材废料。废料堆得很高,鲁冠球看着废料,眼前突然一亮。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穿着工装的高个子中年人叫住鲁冠球。刚开始对方以为鲁冠球是小偷,非要将他扭送到派出所,鲁冠球急忙向人家解释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