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第一公子 >

第220部分

明朝第一公子-第220部分

小说: 明朝第一公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女人们自由,但真正的权威还是捏在手中,由不得谁任性行事,这么做也是为了将来打算,毕竟偌大的家业需要最信任之人打理。

屋里面只有史湘云事不关己,盯着朝廷的邸报和一些信件,担忧的抬起头,问道:“灏哥哥,难道你就任由他们诋毁你吗?还是你根本就不想出仕?”

姑娘们一惊,她们心中复杂,既不想张灏做官又怕他真的浪荡一生,这时代女人只能依靠丈夫,谁又想见到自己的男人一辈子躲在家中无所事事?

神色轻松的站起来,等走到萧氏姐妹身边时,张开双臂把身材火爆的姐妹花搂在胸前,笑道:“那朝廷的事,哪里是我能管得了的,当然是得听天由命了。”

“切信你才怪。”不约而同,姑娘们全都翻起白眼,口中还学着张灏的口头禅,同时娇笑起来。

张灏没有继续说朝廷之事,而是很神秘的问道:“好像我还从未追求过你们,眼看这夏天就要来临,来,说说你们最喜欢什么。”

有些头疼怎么解释浪漫两个字,只好退而求其次的道:“那些繁琐婚事都不要做了,除了你们大姐之外,大家都没有亲人,我准备为你们举办一些特殊的仪式,盛大而且终生难忘。”

原本姑娘们心情一暗,没有父母娘家又是给人做小,自己嫁人只有一顶小轿从后门进出,和注定要风风光光大操大办的沐姐姐比起来,可谓是寒酸的令人不敢面对。

但后来同时被张灏说的眼眸一亮,整个人都容光焕发,但一想到现实的世俗眼光,不禁又无精打采起来。

秦晴筠不甘不愿的看了眼低头不语的沐姐姐,强笑道:“算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还是不要惊世骇俗的好,不然那些文人又该大书特书,谩骂你灏二爷不遵礼法了。”

“他们与我何干,我张灏行事又顾忌过谁?我和我妻子之间的婚礼,还轮不到外人插嘴。”

张灏一如既往的满不在乎,身为武将又是勋贵子弟,其实文人根本奈何不了他,顶多骂他不遵从孔孟之道,私自改变自古时延续下来的一些礼仪,行事荒唐而已,没有文人仕途上的阻碍,你还能拿人家如何?

轻轻合上书本,沐怜雪神色郑重,笑道:“既然被大家承认为姐姐,但我就要以身作则,除了做给世人看的婚事礼仪之外,其它事我都与大家一样。”

这话说的滴水不漏,既保留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正统之位,又兼顾姐妹们的心情,沐怜雪可谓是煞费苦心了,即使明知道她故作大方,大家也得当面报以感谢,毕竟人家也是一片好意。

“后宅争斗真是永不停歇啊”张灏苦笑,即使再善良的女人,这天生的小心眼和好比较的心思,都会促使女人们暗中较劲,何况其中还夹杂个唯一的男人,这方面,你永远都拿她们没辙,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让自己招惹了这么多女人,还偏偏鼓励她们自强自立。

胸中升起豪情万丈,就是如此刺激才不会辜负这一辈子,要不然,搂着一群木呆呆的大家闺秀岂不是太过无趣,还是充满生机,脑中各有思想的绝色佳人,才是男人最向往的美事呢。

第三卷一门双贵第266章智慧之殿

第266章智慧之殿

朝堂中的风风雨雨,依然没有影响到张灏,而任御史台如何诋毁他,无外乎在年纪和以前做的一些胡闹事上纠缠。

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到了后期,就连刘观自己都渐渐反驳不下去了,灏二爷曾经做过无数好事,一桩桩一件件,在京城百姓中有非常好的声望,要不是还有行事张狂这一点,几乎都能称为谦谦君子了。

人非圣贤,何况那些年张灏还只是一个孩子,就是现在也算是个孩子,毕竟还未成亲,很多攻击都显得苍白无力。

不争是争,张灏足不出户,也不在私下里搞任何小动作,完完全全的任凭帝王驱策,显然赢得了朱高炽的欢心。

至于宦官那里,一样不是铁板一块,张灏交好的大太监很多,就连失去东厂提督的常公公,如今也整日里为他摇旗呐喊,他总算临老时清醒过来,没有张灏的暗中扶持,一位曾经在汉王身边服侍过多年的老太监,在宫里根本没有什么靠山。

英国公府,园中园,蘅芜苑。

雨打芭蕉,一场小雨过后,天边现出一道七色彩虹,空气清新,温度宜人。

院子侧方有一座奇特的建筑,尖顶之下四四方方的砖瓦房屋,好似一座高大的城堡,窗户很多很长,用的都是罕见的彩色玻璃,全都是自奥斯曼帝国重金购置,当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随货物赠送的那几位工匠。

今日闲来无事,老祖宗携太太王氏等女眷,过来蘅芜苑这边瞧瞧热闹,当见到这栋奇特的房屋,闹得众人好奇不已。

望着里面上百名花蝴蝶似地丫鬟,有些都已经嫁人了,最令人奇特的,就是女孩们衣着随意,脸上几乎都不施脂粉,更没有盘起那复杂费时的头型,而是简单的结了个马尾,用一根簪子固定了事。

还有就是人人手中抱着几本厚厚的书籍,院子外的花架之下,放置着几十张长木桌,上面摆放笔墨纸砚还有一堆木棍和白色鹅毛,令人遗憾。

“这些孩子在做什么?是在读书嘛?瞧得怪有趣的。”老祖宗拄着一根南极仙翁沉香拐棍,好奇的四处打量。

王氏和朱元香相视一笑,她二人多少知道些内幕,正好瞧见一身素白梅花春衫的李氏走出来,笑道:“老祖宗,这里是做学问的地方,就好像那翰林院,只不过咱家没有学士和翰林进士,只有自家的丫头们。”

摇头失笑,老祖宗笑骂道:“灏儿真是胡闹,这学问从古至今,都是那些才子专研的,一些女孩家不学打理家业,弄这些事做什么,这孩子。”

瞧见老祖宗和太太过来,李氏急忙快走几步,笑道:“老祖宗过来了,这就去喊灏儿还有姑娘们。”

“奶奶,看看这房子修的好看嘛?”不知何时,张灏笑嘻嘻的钻了出来。

这献宝似地话,却说的老祖宗和母亲王氏笑了,其中老祖宗很怀念的看着类似后世教堂般的建筑,数落道:“真当奶奶没见过世面?这色目人修的礼拜堂,奶奶可见的多了呢。”

恍然大悟的拍拍头,张灏哈哈一笑,点头道:“怎么把这事忘了,那北京城还遗留不少阿拉伯人建造的宫殿,元朝总算是做了件好事,要不然,这么多书籍,也不知何时能翻译完。”

翻译书籍是件很繁琐费时的事,尤其需要有一定学问的学者,不然往往就得翻译的驴头不对马嘴,有了居住在北方的大批阿拉伯人后裔,翻译工作就显得很轻松了。

最难得的,就是阿拉伯人早就把西方尤其是古希腊的一些孤本名著,经过很久的时间,整理翻译成阿拉怕文,拉丁文等,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此时的阿拉伯世界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穆斯林世界的文化,在元明之时绝对是最璀璨的时期,正是这时期涌现出无数著名学者,开放研究的学术氛围,比之中国要灿烂的多,即使这些人文科技还没有达到汉人的最高水准,但系统性和科学性,无疑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同时期,欧洲还处在中世纪的愚昧时代,要不是有阿拉伯世界上千年来的文化融合,又经过西班牙率先引进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学者,后来吸引欧洲各国的大批学者,僧侣,艺术家到来,通过这些人,慢慢在欧洲各国就出现了许多高等学校,更是逐渐演变成了综合性的大学学府,不然所谓的欧洲文化复兴,绝对会因此而被推迟数百年之久,因为欧洲无数珍贵书籍,都已经被宗教下令烧毁,很多知识传承都是借助阿拉伯人才得以保存完整的。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更是因为帝王统治需要,使得中华很多知识传承出现了混乱局面,真正有用的天文,地理,建筑,数术,航海等等方面,统统都成了小道,只有一些对此感兴趣的读书人会自己凭借着兴趣专研,比如徐霞客的地理研究,但更多的读书人一心攻读诗词歌赋,成天只知道之乎者也,却把圣人真正的目的给遗忘了,那就是用知识学问去改变民族,绝不是靠着锦绣文章而升官发财。

张灏简单的介绍下这里,这建筑被他称为智慧之殿,也就是仿照阿拉伯人最著名的智慧之宫,里面不但珍藏永乐大典的全部书籍,还有无数来自西方的珍贵典籍。

“奶奶,这是塔巴里的历代先知与帝王史,这是海木达尼的阿拉伯半岛志,这是一位游者亲自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的苏莱曼东游记,还有曼苏尔医书,里面有治疗天花和麻疹的篇幅,还有名著金草原,其他的那我也说不上来了,呵呵。”

一开始还饶有兴趣的跟着孙子到处观看,这些各式各样的书籍,不禁让人生出叹为观止的浩瀚感觉,但后来老祖宗脸色越来越沉重,停住脚步,沉声道:“灏儿,你知不知道,你如今做的都是些歪门邪道,这要是传扬出去,皇上和天下读书人,还不统统怪罪于你?”

张灏焉能不知儒家的排他性,有时候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轻笑道:“奶奶放心吧,孙儿知道在做什么,这不都在自家弄着玩嘛圣人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泱泱华夏,见识下蛮夷的学问也算是个借鉴。”

这些糊弄话很快瞒过老祖宗等妇人,其实张灏比谁都清楚,传播这些知识,绝对是堪比造反的杀头大罪,不过好在此时乃是明初,经过元朝上百年的动荡,程朱理学还未能成为主流。

借助宗教的外衣比较合适,此时虽然是儒家一统天下的时候,但民间对于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都较为接受,后期天主教更是盛行于士大夫阶层,此等包容开放的风气,也只有汉人能够做到。

唯一的死敌就是程朱理学,不过张灏没有兴趣来什么思想碰撞,而天下读书人也不是万众一心,至于敢有哪位儒家大师站出来指责自己的话,那灏二爷也绝不介意灭他满门,比起民族的兴亡,任何人的生死都不值一提。

其实现实并没有那么严重,理学在明初不算太被人重视,只是儒学,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已,比起满清后期理学昌盛,大肆排斥一切其他学说时的历史后退,明朝在这方面,无疑强的太多了。

能做出海船下西洋,能发明火统用来征战天下,能发明火炮防御要塞,都是重视其他学问的明证,理学被阉割和歪曲都是在满清时代,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其实就是对于自然的探索与研究。

送走长辈们离去,张灏接着检查进程,那就是用标点符号来改变几千年的阅读习惯,更是大量采用白话文,不然祖先们太喜欢显示其高深学问,一篇文章都能被解读出多种意思,模凌两可,高深莫测的地方太多了。

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张灏懒得去碰,类似诗词歌赋等书籍,一样弃之不用,但尽管如此,汉人几千年流传下来,浩如烟海的无数书籍,估计就是穷期一生也无妨改完。

所以全部心力都放在简单易懂,容易见效的书籍上,更是带头编撰出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类似后世小学三年级的课程,解释不通的地方就跳过,只求教会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普及大众。

一直到了晚间,张灏亲口嘱咐丫鬟看守好这里,小心火烛,看着沉浸在书海中的婶子李氏,含笑朝翡翠轩赶去。

翡翠轩中同样一片忙碌,秦晴筠兴奋的拉着史湘云,两人商量着如何在北京城设立学堂,而萧氏姐妹则依然为沐姐姐打下手,为过些日子去北京做些准备。

怜霜和朱智真喜欢冒险,坐在一起把玩着一架木头海船,张灏看到这里想起一事,叫住正要离去的紫雪,问道:“船厂的匠户都安排妥当了吗?”

“安排妥当了,那一千多户朝廷遣散的匠户,都送去辽东了。”

“好,加紧时间建造渔船,商船。”

张灏满意的笑笑,朝廷准备自废武功,自己可不能让这些匠户把手艺失传,私人拥有的造船厂,不怕朝廷过来打扰,当然,前提是你不能造出战船。

第三卷一门双贵第267章银烛高烧

第267章银烛高烧

月窗半起,银烛高烧。

萧氏姐妹笑颜如花,正在弹唱一曲三弄梅花,唱腔妩媚多情,琴音端的有裂石流云之响。

酒席间,沐怜霜正与史湘云用十二个骰子抢红,身边还有几个丫鬟跟着凑趣,嘻嘻哈哈的闹成一团,沐怜雪和秦晴筠,朱智真挨坐在一起,举止斯文秀雅,正在递酒猜枚。

一坛子筛好的女儿红,酒香四溢,不时被芊芊玉手拎起,倒进两只白玉酒壶内,一只酒壶放置在热水中,一只酒壶放置在冰块中。

女孩子们玩得兴致高涨,张灏则含笑自斟自饮,一抬头,就见紫莺掀起帘子走入,一身鹅黄京绣翠缕金裙,烟里火回纹锦对襟春袄,素白缎子凤嘴鞋,妆花膝裤。

正是‘芳姿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