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醉枕江山 >

第532部分

醉枕江山-第532部分

小说: 醉枕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承嗣若有所悟,道:“你是说……”

张嘉福道:“若皇帝力保来俊臣,便说明皇储已定的消息是真的,大王便该早作绸缪。若是皇帝肯杀来俊臣,便说明皇帝没有立梁王为太子的打算,就算有,也是皇帝有此意向,决心未定,大王联络各方势力,群起反对,皇帝对此决定也要重新思量!”

武承嗣深以为然地道:“所言有理!事不宜迟,本王马上去见太平,共商此事!”

武承嗣一面心惊于有疯狗之称的来俊臣惦记,又焦急于皇帝是否已决心立武三思为太子,立即摆驾去见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闻讯也是“大惊失色”,马上与他合议,决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消灭来俊臣,同时籍此强烈反弹,向皇帝施加压力,迫使她打消可能的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打算。

武承嗣为了自身的安全,更为了皇储的归属,头一次和李唐残余携手合作了,在他这个带头大哥的掩护下,短期虽还看不出什么来,但是从长远来说,但凡李唐一派,不管是太平公主门下,忠于太子的大臣、还是倾向于庐陵王的官员,都将有一个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李唐的势力进一步复苏了,就像春天郊野里蓬勃的野草。

※※※※※※※※※※※※※※※※※※※※※※※※※※※※

“高公公,这边请!”

高力士点点头,随着那个殷勤的小内侍继续向前走去。

如今的东宫,就是一座比冷宫还冷宫的所在,太子李旦和他的儿女们都困在这个大院里,虽然没有人堵上宫门,可那里有一道无形的宫门。除了盛大庆典,皇帝需要她的儿子和孙子们出来充充场面,其他时候,他们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守地这座荒凉的宫殿里。

看守这座冷宫的宫娥太监,没有任何油水可言,久而久之,对这位太子和皇孙们愈加的懈怠不恭,高力士一路走去,只见青砖缝里都长出一根根野草,却根本没人清理。

高力士入宫虽晚,却是高延福高公公的义子,再加上杨帆曾向上官婉儿介绍过他,请婉儿在宫里对他予以关照,宫里的太监都是最势利的角色,他们知道这位小内侍是高公公的义子,上官待制也对他青睐有加,自然竭力奉迎。

“太子,高公公巡视东宫来了!”

那东宫太监丝毫不把太子和皇孙们看在眼里,也不通报一声,就大剌剌地闯了进去,神情倨傲。

太子李旦正和几个儿子在用午膳,午膳很简单,菜肴都是干菜、咸菜,一家人在宫里关久了,神情举止都有些木讷,对那太监的无礼毫无反应。

“岂有此理!”

太子和皇孙们没有说话,高力士倒怒了。

“太子爷和各位皇孙当面,你个奴婢敢这么无礼!”

高力士一声怒叱,骇得那东宫太监连忙仆倒在地:“是是是,高公公息怒,高公公教训的是!”

高力士往李旦及众位郡王桌上一看,更是怒发冲冠,太子和皇孙们的饮食如此简陋,明显是被这些内侍们给克扣了供应。

武则天防儿如防贼,不想他沾染权利,却也不至于在供应规格上大肆削减,就算是在冬天,太子也应该有青菜供应的,何况如今已是春天。

如今宫里就算有点地位的太监和女官都吃上了韭菜、蒜苗等养春气的菜肴,而堂堂太子和诸多的郡王皇孙,居然还在啃咸菜。

高力士自己就是由富而穷,家道中落,所以最恨势利小人,一见他们如此苛对太子,自然怒不可遏。

那东宫内侍不知道这位高公公为何大发雷霆,只管一个劲儿地认罪,高力士把他怒骂一顿,喝斥出去,这才整一整衣衫,上前大礼参拜:“奴婢高力士,见过太子殿下、见过各位郡王!”

李隆基如今已是十三岁的少年,在东宫软禁了这么久,他的锐气却丝毫没有被磨砺掉,高力士怒斥东宫内侍的时候,气得脸都红了,李隆基冷眼旁观,见他绝非佯腔作势,对这个小太监不禁暗生好感。

李旦见高力士跪倒参见,有些惶然地站了起来,讷讷地道:“这位公公,可是……可是母皇有旨意给旦么?”

高力士见这殿中根本没人侍候用膳,那引道的内侍被他斥退之后,大殿里就只剩下太子和几个皇孙,便没有要求太子摒退左右,而是从袖中摸出一道密信,膝行上前,恭恭敬敬地递给了李旦。

李旦和这几个儿子困在东宫相依为命,早就没了皇家那许多严瑾的规矩,而且李旦平时有事,也根本没有什么人可以商量,真正可以放心的心腹就只剩下这几个儿子,是以李隆基几个人都拥到了李旦身边,一起看这密信。

李旦这位皇子出生时,武则天已经极为强势,在这位强势的母亲身边长大,李旦和李显兄弟二人远不如他们的两位兄长,二人都是一样的性格懦弱。被软禁东宫的日子里,李旦就像一只惊弓之鸟,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就心惊肉跳。

如今展开这封密信,一看是胞妹太平写的,内容不出所料,又是有人意图加害与他,骇得李旦没等看完,便双膝一软坐了下去,倒是李成器、李隆基等皇孙,一个个气得小脸通红。

李成器强忍怒气,自父亲手中一把抢过密信,与兄弟几个继续看了下去……

第七百一十一章群情汹汹

李旦明知来俊臣对他弹劾在即,明知道太平公主和武承嗣等人已决心联手反击,还是不敢写下只言片语,授意仍旧忠于他的臣子们配合行动,他担心一旦事情败露,这会成为对他不利的证据。

最后还是李成器和李隆基等皇子的一再坚持下,又特意说明可以在信末注明“阅后即焚”,李旦这才战战兢兢地答应在回信上签字,并且盖上了太子的印鉴。

李隆基将怀揣密信的高力士送到殿外,伸手解下自己的流云百福玉佩,塞到高力士手中,说道:“公公冒险传讯,救我父子于危难之中,大恩大德,小王无以为报。这方玉佩,是小王的一点心意,请公公收下!”

李隆基被软禁在东宫,日常根本没有什么月俸,这块玉佩还是他当年被驱离王府,关进东宫时身上佩戴的东西,是他仅有的几件财物之一,如此李隆基衣襟破旧褴褛,甚至还不如高力士。

高力士哪里肯收他的东西,连忙推辞不已。

李隆基诚恳地道:“这点东西,哪值得公公冒死传讯呢;这点东西,又哪能买得小王一条性命?小王把它赠予公公,只是把它当成一件信物,来日我父子若能重得自由,绝不会忘了今日高公公的援手之恩,如果公公看得起小王这句承诺,还请把它收下!”

高力士犹豫片刻,将那方玉佩小心地收入怀中,向这个与他年岁相当,气质沉稳的小王爷长长一揖,恭声还礼道:“如此,奴婢谢王爷赏!”

李隆基点点头,看着高力士转身向外行去,眼中有一抹不同寻常的意味。他年纪虽小,但是种种磨难,使他远比同龄少年要成熟的多,他已经开始注意抓住一切机会拉拢可用的人了。

……

伊水河边。粼粼水面上的鱼漂陡然一沉。杨帆手腕急急一提,一条银光闪闪的肥鱼便活蹦乱跳地跃出了水面。杨帆麻利地把鱼提到面前,摘了鱼钩放进鱼篓,又上了一条鱼虫,将丝线一甩,投进河水,平静地道:“既然万事俱备。那就动手吧!”

任威立在他的身后,恭声道:“是!以宗主所见,该由何人先行发难?”

杨帆手提钓竿,淡然答道:“武承嗣心思狡诈,轻易是不会咬钩的,还是叫太子的人先动手吧!”

“是!”

杨帆回头道:“太子那边的人已经被皇帝杀得差不多了。剩下来的人都十分隐蔽,连我们也很难确知还有哪些人是忠于太子的,趁着这次机会,正好盯住那些冒出头来的,再顺藤摸瓜,看看平素都有哪些人与他们交往密切,一起盯起来。这些人,今日是友。来日未必不可能是咱们的对头!”

“遵命!”

任威长长一揖。转身离去!

翌日早朝,武则天刚就派兵往辽东平叛的事情向兵部侍郎姚崇过问了一下调派的进度。便有侍朝小太监上前禀报:“陛下,监察御史纪履忠求见!”

监察御史的官职不高,没有资格上朝伴驾,不过他们是御史,若是要弹劾什么人,却可以随时上朝见驾,因此满朝文武一听有御史求见,立即就明白这是要弹劾大臣,文武班中不免有些骚动。

武则天略有些诧异,吩咐道:“宣他进见!”

纪履忠年愈六旬,已经是一位老臣了,虽说京中六七品的官员多如牛马,这朝中大臣能认得的寥寥无几,但是纪履忠这一辈子都在御史台,而御史台是监察百官的,所以在这个衙门久一点的官员,朝中权贵就没有不认识的。

纪履忠官声清廉,甚得朝野敬重,以往被他弹劾的,还没有一桩捕风捉影、查无实证的事情,而且此人向来不阿附权贵,一心只为朝廷办事,连武则天对这个耿忠老臣也甚是敬重。

片刻功夫,旨意传下,纪履忠大步走上殿来,众文武一见纪履忠手捧朝服、官帽,身穿一身葛布袍服,尽皆有些发愣。

武则天眯起一双老花眼,看清了纪履忠的模样,心中也有些奇怪:“老纪这是要做什么?难道想告老还乡不成?”

纪履忠目不旁视,走上大殿,向武则天弯腰一礼,武则天忍不住笑问道:“纪卿,你不着朝服,如此上殿,所为何来?”

纪履忠道:“老臣今日上殿,要弹劾京兆尹来俊臣!老臣知道来俊臣素得陛下信任,在朝廷中权柄极重,今日若告不倒来俊臣,老臣来日必遭他毒手。是以,免冠除袍,白衣弹劾,若是告不倒他,老臣情愿马上辞职还乡,老死林泉,从此再不参予朝政!”

武则天一听拂然不悦,斥道:“纪卿言辞太过无状!御史监察百官、风闻奏事,掌持国家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这是皇朝给予的权利,无论所言是否有确凿实据,谁能加罪于你,来俊臣又何曾如此跋扈过。你尽管放胆直言吧,凡事都有朕给你作主!”

纪履忠声若洪钟地道:“臣谢陛下!陛下,臣弹劾来俊臣,乃万国俊、黄景容等酷吏屠戮流人、逼反边荒的幕后主使!臣再劾他以凶残为奉法,往从按察,害虐人心,曝骨流血,为数甚多,冤滥之声,盈于海内。

臣三劾来俊臣,被贬同州期间,威压同僚,强索其妻,占为己有,聒不知耻,民怨沸腾!臣四劾来俊臣,在同州判官任上,收受富绅贿赂,竟以官库之粮判于原告,论罪当斩。臣之所劾,桩桩件件,或有人证、或有物证,绝非诬告,还请陛下明察!”

纪履忠一番话掷地有声,满堂顿时为之哗然。

竟然有人敢弹劾来俊臣,这无疑戳中了满朝文武的兴奋点,只是……告来俊臣?

没有人看好纪履忠,有些对他颇有好感的官员,看着他时,已经满脸悲悯,似乎已经看到了这老纪悲惨的未来。

武则天素知纪履忠老诚持重,轻易不会弹劾官员,一旦弹劾官员,必定握有实据。

御史台一班人在南疆大兴冤狱。为得是重新让朝廷重视他们的作用。这一点武则天早就心知肚明;而来俊臣嗜好人妇,她在后宫也听五郎和六郎笑谈过,如此想来,恐怕纪履忠所弹劾的罪状是样样属实了。

武则天手下如今得用的爪牙已经不多了,着实不想再拿这只听话的看门狗开刀,一时间不免有些犹豫,不知是否该接下此案。若是不接。纪履忠连告老还乡的架势都摆出来了,如此明显的袒护,岂不有乖人主纳谏之德,让百官笑自己不公么。如果接下来,纪履忠若是当场拿出真凭实据,那来俊臣治是不治?

来俊臣一听有人弹劾。只得按照规矩,免冠除帽,站到文班前列,垂首听参,心底里咬牙切齿,暗暗盘算着如何还以颜色。

武承嗣见女皇神情犹豫,心中暗凛,登时就有些沉不住气了。他原打算先让别人出头。观望一番风色再决定自己的进退。如今急于探察姑母对立嗣的态度,可顾不得那些了。马上向凤阁舍人张嘉福递了个眼色。

张嘉福一见主子授意,便出班奏道:“陛下,朝野间早有议论,说来俊臣以酷刑峻法妄言人罪,以致满朝文武畏不敢言。今纪御史既弹劾来俊臣,还望陛下应天顺人,严查此案,有罪还是无罪,查过之后,才能还天下人一个公道!”

“臣附议!”

张嘉福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天官府赵乾、考功员外郎崔湜等多名官员出班附和,武则天无奈,只得吩咐道:“来俊臣闭门听参!关于纪履忠弹劾来俊臣一案,着令秋官衙门进行查勘审判。纪卿可将一干人证物证转交秋官衙门,告老还乡一事,休再提起!”

……

“原来纪履忠是太子的人,这老头儿藏得倒深,若非如此,咱们还发现不了呢!”

回城的路上,杨帆一边逗弄着两个孩子,一边对任威道:“这把火已经烧起来了,各方面都会全力以赴。趁此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