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午战争史 >

第17部分

甲午战争史-第17部分

小说: 甲午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第五联队本部及第一大队,第一大队长为四宫信应少佐;工兵第五大队(缺第一中队),大队长为马场正雄少佐;卫生队。合计五千四百余人。

除此以外,当时已入朝的日军还有:京城守备队,包括步兵第二十二联队第二大队和骑兵第三大队的一个中队,驻扎汉城;大迫混成旅团,包括步兵第六联队和骑兵第三大队的一个中队,驻扎元山;兵站守备队,包括驻仁川之步兵第二十二联队第五中队,以及驻龙山之第十二联队第一中队和骑兵第十二中队的一个分队;电线维修队,为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第八中队,驻扎洛东。以上合计三千五百多人。

由上述可知,当时日军进入朝鲜的总兵力为一万九千六百余人,其中担任进攻平壤的兵力为一万六千余人。组成进攻部队和布置守备部队之后,野津道贯便向进攻部队下达命令:

“第一团队宜以五日由新庄进,十日分其半:半队由看乐坡、祥原、串场,半队由绿沙浦、月江、保山镇、新兴共进冲平壤。第二团队宜由南川经黄州,分为两队:一队由麻华里、当洞、潮川,期十四日进至平壤;一队由看东坡、祥原、串场、麦田店,以十五日迫近平壤。大岛混成旅团宜以七日聚集黄州;前队忽与之合,更先发至中和,十一日再聚集。以十三日由水湾桥出赤屯田,十四日进至大地境洞,十五日突击平壤。朔宁支队宜由新溪县九日出三登;十二日午前出发,经江东县、麦田店,十四日至大地境洞,邀击敌遮大岛旅团队者,从便突平壤。

元山支队宜以五日由阳德向顺安,截击敌逃路。”注2部署既定,各部队便相继向平壤进发。

大岛义昌少将在师团长野津道贯到汉城后立即出发,二十三日宿于临津。西岛助义中佐先率所部抵达开城。二十四日,旅团本部亦进驻开城。二十五日,一户兵卫少佐所部仍作为先遣队,先期出发。旅团本队于二十八日离开城北进,当天宿于金川。二十九日,到达平山。在此停留三天后,又沿大道北进。九月三日,抵瑞兴府。五日,大岛从瑞兴出发,当夜宿剑水驿。六日,旅团本部到凤山。此日,一户兵卫所率先遣队与奉军一哨在黄州附近遭遇,清军败退。在此以前,曾有清军七十余名进至凤山郡。四日,闻日军先遣队进入凤山境,遂越过洞仙岭而退至黄州。及见日军逼近黄州,又弃黄州而去。七日,旅团本部进入黄州府。洞仙岭在凤山与黄州之间,岭上有关口曰舍人关,颇为险要。过舍人关,尽是陡坡,赤壁江横于其前,过江即是黄州府。府城背依峻岭,面临湍流,是开城以北的第一城镇。对于如此险要之处,清军竟不分兵把守,不能不是一大失策。十日,旅团本部从黄州向中和进发,以进入战备状态行进,但未遇任何抵抗,便于当夜宿于中和。

九月十二日凌晨四时,大岛义昌率第九混成旅团从中和出发,向平壤前进。上午九时二十五分,日军前卫已接近大同江东岸,一面向栽松院清军堡垒进攻,一面试图从下滩附近江岸乘船渡江。清军发炮轰击,日军前卫被迫后撤。于是,大岛下令,将部队划分为左右两翼:武田秀山中佐的步兵第二十一联队为左翼,配备大炮十余门;西岛助义中佐的第十一联队为右翼,配备大炮八门。大岛命令日军右翼炮击清军炮兵阵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原先,清军防守江东岸的部队,只有毅军一营和盛军一营。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卫汝贵又派队从船桥过江支援,皆“布置在预先修筑于河岸的三个堡垒里,奋力进行防御准备”。注3十时,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清军堡垒发起冲锋。毅、盛两军士兵英勇抵御,江西岸的清军也发炮支援,终将日军击退。十三日上午,大岛义昌召集幕僚举行军事会议,双方战斗暂时停息。但是,武田秀山却派所属第三大队的一等军曹生实、胁田等数人凫水到江心洲羊角岛,又泅至西岸,夺得大小船只五艘而归,这便为日军渡江作战提供了便利。下午,双方又炮战许久。十四日,大岛继续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明日总攻击的部署。是日黄昏时,大岛命令各部队:左右翼兵力如前,惟左翼队之一部由奥山义章少佐率领,“操船渡江,冲击敌军之侧翼”注4;炮兵队全部移至右翼。以全力炮击大同门外的敌垒;旅团长前进至接近敌军处,而卫生队则移至旅团本部位置。

当朔宁支队在山口圭藏、富田春壁两少佐率领下出发时,支队司令官立见尚文少将尚在开城,未到部队。九月三日,支队到新溪暂住,以待司令官到来。六日,从新溪出发。七日,宿遂安。八日,离遂安,攀天子山之险,至陵洞露营。九日,立见尚文派第二十一联队第八中队为先遣队,沿祥原大道而行;支队主力则沿三登大道向正北前进。这一带山路崎岖,河流纵横,行进十分困难。行至三登附近,一条大河横在前方,河宽约一百公尺,水亦甚深,从两峰之间穿过而经三登县南注入大同江,此即柳绿河。在这种险要之处,清军却未派兵扼守。当天,支队主力宿于三登。十一日,立见命山口率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第二大队为渡江掩护队,与工兵队一起从三登出发。十二日,立见从三登出发,经江东直抵江岸。此处为大同江之主流,乃平壤东北约二十公里元山大道之渡口,从东路进攻平壤的必经之路。如果清军在此固守,敌人势难渡江。然而,守卫渡口清军稍事抵抗,便向平壤退去。日军抢来五只渡船,彻夜过江。至十三日拂晓,终于全部到达北岸。当天,朔宁支队进至国主岘高地附近,决定在此露营,沿大圣山南麓设前哨线,隔合并江与清军对峙,两阵相距仅三、四千公尺。

元山支队于八月三十日开始分批进发,于九月一日进驻阳德府。五日,从阳德出发,以道路险阻,至八日始至成川。十一日,又从成川出发,当天至柳洞坊露宿。十三日,支队进至平壤以北约二十公里的顺安,切断了清军的后路。十四日,又移驻坎北山、爱美山两山之南的坎北院,并布置炮兵阵地。此处距平壤城北的井岘清军阵地仅约三千公尺,使清军阵地完全置于日军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了。

野津道贯中将亲自率领的第五师团本部,按计划于九月一日从汉城出发。师团本部沿第九混成旅团的行军路线前进。九月十日,师团主力第一行进团队至黄州;第二行进团队在凤山。当天,马场正雄工兵少佐派工兵抢到二十五艘船,拟渡过大同江向江西进发。十一日,部队开始从十二浦渡江。直到十三日,师团本部的大部分才渡过大同江。十四日,师团主力到达距平壤十六公里的沙川,先头部队进至距平壤十二公里的新兴洞,而后续部队则仍留在大同江渡口附近。十五日上午,野津始率师团主力抵达距乎壤六公里的山川洞,晚于日军发动总攻击的时间三、四个小时。

到十四日白天,大岛义昌少将与其他各路部队还未取得联系,情况不明,甚是不安。夜间,野津从保山镇派来的使者始来到大岛的驻地,送来野津的书信,内称:“我军当涉大同江,潮流妨之,大费时日,恐愆期。今夜欲勉达沙川,不敢后期也。”大岛当即复书报之。随后,立见尚文亦从国主岘派人送一信,谓:“我支队以十二日至麦田店,与清兵凡三百人、骑兵七八骑战。昨十三日遂进至距平壤城壁凡六百米突、即达国主岘国主店间。清兵据平壤城壁,如为专守防御者。又新筑圆廓二三炮台于牡丹台,盖其意欲包围元山支队,以击我也。我今止于此地待十五日。宜报之野津师团长。”

大岛见信大喜,即命参谋长冈外史少佐作书答曰;“贵报达以前,野津师团长有报云:‘费日子于十二浦渡河,因违十五日期亦不可知也。’我甚忧之。今得贵报,不胜欣喜。因直报于师团长,促其急行。本旅团将以明日十五午前八钟时前后陷平壤,共握手于城中,以祝万岁也。”又作书报告野津云:“当遗别书之时,适朔宁支队报告书至,云元山支队既达坎北山,此两支队期包围攻击,各驻其营以待。十五日,我混成旅团分半大队自羊角岛傍近使向右翼,以专力自船桥里欲进攻平壤。万一师团本队后期,恐元山、朔宁两支队孤立,是以本旅团冒犯危险欲陷平坏。愿以师团本队先着部队,援明日之战。”注5夜半,此书送到沙川,日军各路之联络始通。

于是,按野津道贯的原定计划,各路日军于十五日凌晨向平壤发起了总攻击。

注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4卷,第158—159页。

注2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4卷,第159160页。

注3 《日清战争实记》第7编,第34页。

注4 《日清战争实记》第7编,第37页。

注5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4卷,第163164页。 
 
 
 
 

 

 

 

 
  
 
 

 

 



 四 船桥里挫敌  

 
 
九月十四日午夜,大岛义昌为准备明晨的总攻,决定重新布置兵力,将部队分为以下四队:

一、中央队:包括步兵第二十一联队本部、第一大队和第三大队的两个中队,炮兵第五联队第一大队本部和第二中队,以及旅团卫生队之一半,以武田秀山中佐为司令官,沿土器店、水湾桥之大道前进;

二、右翼队:包括步兵第十一联队本部和第二大队,炮兵第五联队本部、第三大队和缴获炮小队,以及旅团卫生队之一半,以西岛助义中佐为司令官,从右侧西浦洞、中山洞两高地之间进发,向船桥里前进;

三、左翼队:包括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本队和两个中队,由奥山义章少佐率领,乘预先夺得之船只,由羊角岛强渡大同江,到北岸登陆,再沿江边向东北方向的“长城”前进;

四、预备队:包括步兵第十一联队第—大队(缺一个小队),由一户兵卫少佐率领,在中央队的右方前进。

此外,还以第十一联队第一大队之一个小队和骑兵中队,作为独立骑兵小队和独立骑兵中队,在右翼沿其东北之柯亭店道路前,以便与朔宁支队及时联系。

十五日凌晨三时,日军右翼队炮兵第三大队至前哨线位置,修筑胸墙,伐除树木。四时,布置炮列完毕,集合右翼队步兵于其侧,以步兵第五中队为前队,第六、七中队为后继,向船桥里的桥头堡进逼;以第八中队为炮兵护卫。当日军右翼队之前队进至船桥里的清军堡垒附近时,担任警戒的清兵开枪鸣警。于是,双方枪炮齐鸣,平壤之战开始打响了。

与右翼队行进的同时,日军中央队之前卫,包括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及第四中队,也在森祗敬少佐的串领下,向水湾桥方向前进。中央队之本队,包括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第一、第三、第九、第十等四个中队,炮兵第一大队及卫生队,继前卫之后。四时许,前卫尖兵行至碑石洞,为清兵所阻。口军第二队长町田实义大尉列队攻击,第四中队长小笠原松熊大尉欲同时进击,为森祗敬所制止,只令其分一个小队以助町田。清军原在土器店和水湾桥附近各筑有一座堡垒,伹其结构系利用旧草屋加固而成,挡不住敌人的枪弹。守卫在此处的清军小队便撤回船桥里。这样,清军在大同江南岸的据点只剩下了三个桥头堡。

于是,日军集中兵力进攻船桥里的三个桥头堡。其右翼队从正面攻击,中央队则从水湾桥沿江岸大道前进.攻击船桥里的右侧。这样,清军堡垒便处于敌人的两面夹击之中。日军右翼队向清军堡垒猛烈轰击,大小火炮不间断地发射。中央队的柴田正孝

炮兵中佐和永田龟炮兵少佐,也都亲自指挥炮兵发炮配合。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马玉昆督同中国将士顽强搏战,毫无畏惧之色。

马玉昆(一八三七——一九O八年),字景山,原籍安徽蒙城,后徙居涡阳。幼家贫,性沉毅,有远志。咸丰间,随同父马贯一在籍办团练。一八六四年投宋庆毅军。宋奇之,使领亲军一哨,继檄充亲军营管带,倚为左右手。又统毅军四营,兼管全军营务处。积功至副将,以总兵记名。—八七四年,曾随乌里雅苏台将军金顺出嘉峪关,与左宗棠共同抗击阿古柏和沙俄的侵略。左、金皆以其“勇略冠诸将,倚为靖边之助”。注1马玉昆居新疆先后十余年,“收复名城以十数,暇辄使郎下屯垦辟地利”。注2一八八九年,经李鸿章奏调北洋,派至旅顺,统毅军后军。一八九四年,补授太原镇总兵。旋奉调赴平壤,在入朝四大军中表现最为突出。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马玉昆指挥毅军一营和盛军三营决不退让,“拚死防战,弹丸乱飞,不可向迩”。注3大同江北岸的清军也连连发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