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午战争史 >

第87部分

甲午战争史-第87部分

小说: 甲午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鹆μ停矣辛己玫难谔澹谷樟浞芰褂淮巢焕送霾抑兀鑫呒创镆话偃嗳耍站拧八酪簧宋濉薄W23战至上午八时三十分,抗日联军向南撤退。

黎景嵩不愿黑旗军北上增援,坐失良机,致使三次进攻新竹未克。对此,时人颇讥评之。有诗云:“回思乙未六月间,台岛治兵如丝棼。伊时廉蔺不交欢,南北将帅门户分。”注24廉蔺不交欢,盖指黎景嵩不服刘永福也。诗人不禁为之叹息不止!

注释:

注1 杨载云,又作杨紫云或杨再云。

注2 《台海思痛录》第12页。

注3 据《义民统领吴汤兴求饷禀文》,见《民族英雄吴汤兴文献》,《台湾风物》第9卷,第5、6期。

注4 《黎景嵩布告》,转见《吴汤兴事迹考证》,《台湾文献》第9卷,第3期。

注5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88339页。

注6 吴德功:《让台记》,见《割台三记》,第53页。

注7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8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9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7页。

注10 《台湾省通志》卷9,《革命志》。

注11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12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7页。

注13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14 洪弃父:《台湾战记》,见《中日战争》(6),第34O页。

注15 洪弃父:《台湾战记》,见《中日战争》(6),第339、340页。

注16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738页。

注17 关于姜绍祖的年龄,共有四说:A、22岁(洪弃父《台湾战纪》),B、21岁(《台湾省通志》卷7《人物志》、《台湾人物志》第6章《特行》;C、20岁(连横《台湾通史》);D、18岁(吴德功《让台记》)。此从第二说。

注18 《台湾人物志》第6章,特行,《姜绍祖传》。

注19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姜绍祖事迹调查》,转见张雄潮:《苗栗抗日英烈三秀才》,《台湾文献》第17卷,第1期。

注20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6页。

注21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8页。

注22 吴德功:《让台记》,见《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1期。

注23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9、40页。

注24 吴德功:《头份吊古诗》,见《割台三记》,第55页。 
 
 
 
 

 

 

 

 
  
 
 

 

 



 第三节 台湾府的抗战  

 
 
一 新竹日军出击与苗栗失守

日军自暂时放弃“南征”计划后,重新制定了一个扫荡台北新竹间抗日义军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期实施:第一期,清剿台北至大嵙崁和中坜的义军;第二期,驱除和追击大嵙崁至新竹间铁路线右侧的义军,并向新竹以南进兵。到七月下旬,日军基本上实现了第一期作战的目的,便决定实施第二期作战计划了。

为了实施第二期作战计划,日军各支队于七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皆返回集合地,补充粮食和弹药,作进攻抗日军的准备。

七月二十九日,近卫师团司令部自台北出发,沿铁路之兵站线南进。晨六时,北白川能久出北门,总督桦山资纪、民政局长官水野遵、陆军局长官大岛久直等皆至北门外,为其送行。近卫师团司令部,包括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本部(又称松原大队,以第二大队长松原晙三郎少佐为司令官)和两个中队、骑兵大队本部和第一中队(缺一个小队)、炮兵联队本部和第一大队(缺一个中队)、工兵大队本部和第一中队(已在桃仔园,缺一个小队)、机关炮第三队和第四队(已在海山口),及独立野战电信队。上午八时,近卫师团本队抵海山口。

是日,内藤支队自海山口出发,为右侧队,沿铁路线右侧前进。内藤支队,包括步兵第四联队本部和第二大队、骑兵第二中队(缺两个小队)、炮兵第二大队本部和第三中队,及工兵第二中队的一个小队,由步兵第四联队长内藤正明大佐任司令官。

七月三十日,近卫师团司令部和松原支队抵中坜。

七月三十一日,山根支队自大嵙崁出发,为左侧队,向新埔前进。山根支队,包括步兵第三联队本队和一个大队、步兵第四联队第四中队、骑兵第二中队之一个小队及炮兵第四中队,由步兵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任司令官。山相信成率队先向龙潭陂行,于铜锣寨附近露营。内藤支队到中坜。北白川能久因患痢疾,不能骑马,改乘火车于当天抵新竹。

八月一日,近卫师团司令部和松原支队到大湖口。二日,山根支队和内藤支队占领新埔。三日,内藤支队将骑兵和炮兵留给停留于新埔的山根支队,余部与师团司令部和松原支队一起进入新竹。

日军之此番南进,采取“烧光杀光”的政策,见房屋即烧,见不服或反抗的群众即杀。据日军自供:“我军所到之处,烧光家屋,逐杀敌兵,集结于新竹县。”注1然而,日军在行军途中,也处处遭到义军的狙击,损兵折卒,减员不少。

日本近卫师团集结新竹后,一面派出前哨,加强戒备,一面积极进行出击的准备。

但在此时,抗日军内部却矛盾重重,纠纷不断。先是,台湾府知府黎景嵩,自攻新竹之后,互有胜负,不愿请黑旗军北上。台中绅民力请于台南,刘永福拟“自备粮饷两个月,以后欲就台中支给,绅富不敢答应”。而苗粟县知县李烇又以筹饷事与新苗军发生纠纷,攻击吴汤兴“徒博虚名,全无实际”,并请收其统领关防。吴汤兴备文申辩,“指李烇短处,请派员代换”。黎景嵩不能决,乃令苗栗诸绅为之调解。于是,两造俱禀台南帮办军务刘永福,回电云:“俟派吴彭年到地查明情节核办。”注2是为黑旗军参战之始。

吴彭年(一八五七——一八九五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年十八,“为诸生,工诗文,赋气豪迈,欲追傅介子、班定远之志。”注3后流寓广东,定居于广州府顺德县。一八九五年四月,以县丞赴任台北。适《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台湾与日本,因滞留台南。刘永福闻其才,延为幕客,任记室,掌管地方文卷,并参赞军务。当此时,戎马倥偬,军书旁午,批答公文,多出其手。刘永福以其“韬钤谙熟,胆略过人,甚器重之”。注4倚为左右手。新竹失陷后,台湾道陈文騄拟内渡回籍,适道员易顺鼎自南京至,刘永福命吴彭年致书,请其暂署台湾道。易顺鼎以未奉朝命辞之,但提出:“闻倭氛已逼台中,愿统一军往援,兼谋恢复台北。”刘永福采纳此议,即命易顺鼎统领福军先锋左营、镇海中军副营、道标卫队营,以吴彭年为营务处。吴彭年爱国心切,希望早日规复台北,欣然愿往。

易、吴二人商酌,拟克日挥军北上,开往彰化,会合台中诸军,联络台北各庄义首,进扼大甲溪南,然后传檄台北,共图恢复。然而,黎景嵩来电,“报言台中寓民尽去,无饷可筹”。注5其意盖在阻止黑旗军北上赴敌也。吴彭年遂未能成行。直至七月中旬,为调和苗栗县和新苗军的矛盾,刘永福才决心派黑旗军北上,以吴彭年为统领,副将李维义副之。

七月十九日,吴彭年抵彰化。台中人民如望云霓,欢呼雀跃,阖城出迎,为之空巷。观其“胆略不凡,有儒将凤,军令严肃”,咸以为恢复有望,士气为之一振。然而,吴彭年所统黑旗北援军太单,只有七百人,难御大敌。更为令人担忧者,是黑旗军内部也有不和的苗头。“副统领李维义职居副将,官阶甚高,降之为副,心怀不平。”因此,事事掣肘,专与吴彭年为难。黎景嵩则趁机拉拢之,使为己用。据时人称,“黎府有顾盼自雄之意,尝云新竹破,即欲称为民主(总统),有轻视刘(永福)之意。”然“又欲赖黑旗之威以克敌,故将吴彭年副带李维义诱为新楚军统领,以接杨载云之任”。注6李维义接任新楚军统领之后,便分带黑旗兵三百余而去。黎景嵩的挑拨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一,既排斥了吴彭年的领导作用,又分其所统部队之半,使其更加力单势孤,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难以有所作为。其二,由于未能及时解决苗栗县与新苗军的矛盾,吴汤兴“乏饷以备器械、募壮土”注7,虽军情万急而无力筹战守。其三,撤杨载云新楚军统领之任,更是铸成大错。他本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战将,两月间出队十余次,颇有斩杀。“杨统领之名大震于中路,敌人闻之,皆有惧心。”注8象这样屡挫敌锋的得力将领竟被无端撤职,台湾府战局的发展也就不难预测了。

台中文武内讧不已之日,正是敌寇集结新竹之时。八月八日,从基隆登岸的日军第二师团混成第四旅团,在伏见贞爱亲王的率领下进入台北城。这样,不仅侵台日军的力量更为增强,而且使集中于新竹的近卫师团完全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日,桦山资纪又派吉野、秋津洲二舰自淡水启航,开到香山、中港海面。于是,近卫师团从新竹倾巢出动,在军舰的配合下,向抗日联军的前沿驻地尖笔山发起了进攻。

当时,新楚军的大营设于苗栗新竹二县间的头份街。头份在中港东南约十五里,居民三百余户,其市街之繁华超过中港。抗日联军防御的重点是尖笔山。尖笔山北距新竹城二十余里,其间山岭连绵,沟壑交错。此山“虽不如直立尖笔之险峻,然峰峦起伏,宜守不宜攻”。在新竹西门外的虎头山和南门外的鸡卵面山,亦皆驻有前哨。桦山资纪对此战极为重视,认为此战将决定抗日军之向背。此时,新楚军已编为七营,即陈澄波的仁字营、廖清轩的楚军左营、蒋为先的劲勇前营、杨孝思的劲勇炮队营、梁鹏翊的劲勇卫队营、梁国桢的劲勇副前营和郑以金的栋字营。新苗军原有六营,屡经战斗,人员多有伤亡,皆来不及补充。合计两军人数,当在五千人之谱。而日本近卫师团则有将校以下军官三百余人,士卒一万四千余人,军夫七百人,计一万五千余人。中日双方兵力的对比是一比三。不仅如此,武器装备之差异,战术技术素养之高低,皆有天壤之别。更为重要的是,李维义身为统领,既乏运筹帷幄之才,又无临敌拚战之勇。用这样的将领作统帅,焉有不败之理?

八月八日,日军近卫师团兵分三路出新竹:右翼队包括步兵第二联队(缺两个中队)、骑兵一个小队、炮兵联队本部和第二中队(山炮六门)及机关炮第三队(火炮四门),由山根信成少将率领,沿海岸大道前进;左翼队,包括步兵第四联队(缺一个大队)、骑兵一个小队、炮兵第一大队本部和第一中队(野炮四门、山炮二门)及机关炮第四队,在内藤正明大佐的率领下,沿山路前进;预备队,包括步兵第四联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步兵第二联队第一中队、步兵第二联队第五中队和机关炮一队,由川村景明少将率领,在左右两翼之间一同前进。

根据作战计划,日军于八月八日拂晓出动,山根信成指挥右翼队进攻虎头山,内藤正明指挥左翼队进攻鸡卵面山。此时,吉野、秋津洲二舰驶近海岸,用排炮向二山猛轰。守军仅数百人,在猛烈的炮火下站脚不住,向南撤退。山根支队从后追击,于上午十一时到达香山以东之高地,因在此露宿。内藤支队自虎头山南进,于上午九时半到达尖笔山前面的一座山头,开始布列炮兵阵地,对尖笔山腰的大埔实行炮击。“炮声在山谷里轰鸣,自山顶望去,炮弹爆炸,火光闪闪,黑烟笼罩着山头。……发射的山炮和野炮,弹弹命中大埔,不久引起火灾,火焰冲天。”注9川村景明亦率预备队抵此,遂决定在此露宿,俟明日山根支队来到,再三面合击尖笔山。九日凌晨二时,日军三路攻山,如临大敌,及至进至大埔,只见一座空庄,才知道抗日军已于昨夜撤离。

八月十日,日军又向新楚军大本营所在地头份发动了进攻。

日军借优势兵力,四面环攻,新楚军和新苗军数面受敌,拚死抵抗。不料李维义大营先被日本骑兵踏破。“时日军放开花大炮,子如雨下,铳烟散布,不见人面。”李维义先是缺乏周密布置,既见坐营为敌所破,又不敢率军力战,首先逃脱。诸军随退。此刻,“惟杨载云力战,不避铳火。日军前后夹攻,回见大营已破,尤复奋勇为殿,身中数铳而毙。”在此次战斗中,杨载云虽被撤统领之任,仍然奋不顾身,誓死拚战,与阵地共存亡,其英勇事迹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有诗赞之曰:“公本血性奇男子,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