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陈郡谢氏 >

第23部分

陈郡谢氏-第23部分

小说: 陈郡谢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到了府上,秋姜与谢秀娥相携步入内堂,正欲向谢衍问安,便听得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出来,伴着不断拍击双掌之声:“妙啊,妙啊!”

谢衍道:“你从渤海赶来,千里迢迢,我应当为你接风洗尘。”

高雅道:“不打紧。但你若真的感恩于我,便将你的卿卿赠与我吧。”

“什么?”谢衍再好的涵养也差点跳将起来。

高雅忙道:“错了错了,她自称是你女儿。”

谢衍狐疑道:“我在外的女儿只有三娘和七娘,正是今日回来拜谒我。你是在城内见到她们的?”

“正是今早。”

谢衍沉吟道:“七娘可以赠与你,三娘是我嫡女,万万不可。”

“好说好说。你的女儿必然差不多哪儿去,我已经见识过了。”

二人又是一片笑声晏晏,其乐融融。

门外,谢秀娥紧紧攒住了她的手,脸色苍白。秋姜见状,将她拉出院子,到了别处僻静地,便道:“你不要乱了阵脚,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她并不说话,仿佛已经失去了辩驳的余地。

秋姜咬牙,道:“你不如答应王允吧,就算做妾,也比被送人充做家姬强。”

谢秀娥当时没有应允她,但是二日后,王允就上面提亲了,纳彩、问名、纳吉一点不少——他竟是要娶她为妻。如此举动,自然遭到王氏一族的反对,谢衍也颇为为难。

不知他使了什么计策,后来居然无人再反对。不过婚礼也办地较为草率,一应以节俭为主。礼后,谢秀娥便与他一同迁居去了南地。

临行前,秋姜为她送行,将一对点翠金步摇赠与她,握着她的手,没有让她推辞:“多少是一份心意。从别后,不知何时能再相见。”

谢秀娥忍了忍,还是流下眼泪。话也没有多说几句,便有婢子过来为她戴上帷帽,送上轩车,一步三顾地走了。

秋姜在原地为她送别。

第032章 运筹帷幄

032运筹帷幄

时值五月初期,寒食在即,往年的这段日子总是凄风苦雨、惨惨戚戚,今年倒晴明起来。这日拂晓,秋姜便唤人去遣使二百僮仆,又让青鸾将准备好的牛车肩舆都停在门外,换了身素雅的上衫下裳的常服便出了门。

“杨二郎、杨五郎来使。”未及出门,又有奴仆来禀。

秋姜应了,不刻就有一个小僮弓着腰身进来,给她行了礼:“二郎君、五郎君使奴告知女郎,兰阴常山与此地相隔甚远,女郎一路慎行。”

“诺。”秋姜挥手让其退避。

青鸾从前院回来,已换了大袖衫,头缚儒巾,却并非刻意扮作男儿。北朝很多服饰,妇女和郎君都可穿着,并无太大妨碍。

“回禀女郎,一应就绪,坊舍的歌姬舞伎也已上车。训练多日,届时定不会给女郎蒙羞,珍宝器物也都带全了。”这是旧俗了,这样的出行聚会,若不带着家中僮仆姬妓,一则有失颜面,显得主人小家子气,二则难以活跃氛围。当然,更主要的还是炫富。

秋姜道:“用不着珍宝器物,你带舞伎歌姬轻装上路即可,也不用驱使太多车马,让那些人也都穿素衣。”

“这是为何?”锦书和孙桃皆是不解。

秋姜只含了丝笑意,并不解释,便携了青鸾的手一同从侧门出去。

出门的时候碰到谢云姜和谢令仪,二人都是锦衣长裙,头上金钗玉搔头都簪了五六支,颇有摇摇欲坠之险。秋姜差点没忍住,待二人看过来,方敛住笑意,一本正经道:“二位妹妹今日风采宜人,叫阿姊好生欣羡。”

谢云姜扫了一眼她身后仆从,道:“阿姊便带这些人出去?穿得这样寒酸,恐怕有失我陈郡谢氏的体面。”

秋姜道:“阿妹说的有理。”却并未作答,回身与二三贴身婢子一同上了牛车。

“瞧她这穷酸样,真是上不得台面,叫旁人看了,还以为我们都灵谢氏一脉尽是破落户呢。”谢云姜望着绝尘而出的牛车冷哼道。

谢令仪忙在她跟前笑道:“这不是更合了阿姊心意?她谢三娘丢人,不代表谢府没有旁人了?阿姊这次带去的舞姬,可是西凉有名的乐伎。”

谢云姜缓了神色,凝眉一笑,得意道:“也不看着是何人训练的伎子?长姊不去,倒是可惜了。”

谢令仪扶着她的手上了牛车,不忘奉承两句:“长姊这便要许人,日后,世人便知谢氏只有五娘子了。至于那谢三娘,不过是个孤寡的,这边又无娘子帮衬,怎么与阿姊相比?”

谢云姜听着很是受用,面上却不表。

牛车辘辘远行,出了城门关辖,视野里顿时广阔起来,平日不多见的野草奇花遍布眼帘。秋姜让人将车稍、车掩的帷幔卷起,只下了轻纱,借着这日光看一卷书帛。车驰不过百里,却在道口遇上了另一队车队。

秋姜命人停下,唤人前去致礼,回禀的人道:“是彭城县主、敦煌公和永安公的车队。”

秋姜握着那书帛,往车队的方向看了一眼,朗声道:“代我告知贵人,若器物辎重过重、车轮碾压入土过深,容易招致盗匪。兰阴毗邻安阳县,安阳县富庶,届时什么珍奇宝物购买不得?若是此刻舍弃宝物,轻装上行,不但安全,也得了便利。”

车队相堵,四野寂静,秋姜却落得清净安然,换了书卷转看《战国策》。这竹简较之书帛沉重,入手颇有分量,却让她更为喜爱。

那边,听了下人回禀,彭城县主虽知是忠告,却不以为然。元晔在所在牛车内抚琴,对外面的情况仿佛一概不问。一曲终,身侧敦煌公元俊鼓掌笑道:“李郎精于音律,此等妙曲,俊未尝听闻。”

“邸下严重。”元晔安静垂首。

元俊笑着撩起帘子,望出去,却只窥见轻纱后朦胧的身影——携着书卷的女郎,背脊挺直,半晌,道:“这小姑也太过小心了。”

这时,队伍里有一个女郎嗤笑道:“阿诺听闻,谢氏三娘孤勇果敢,是我鲜卑女郎的佼佼者,不若这般胆小如鼠?遑论兰阴乃河南王辖区,政治清明,平日并无贼寇,纵使有贼来袭,区区数众,不足为虑。诸君有僮仆千百,皆是骁勇之辈,何惧贼人?”

下面人纷纷响应。

元梓桐也觉得她说的有理,回头却见自家兄长眼中有些笑意,疑惑道:“阿兄以为,长孙氏所言有误?”

元修笑得文雅:“此小姑颇有见地。”

元梓桐一怔:“阿兄觉得,我们应该舍弃辎重器物?”

元修微微摇头:“虽然言之有理,却并非一定有贼来袭。我们已经离城百里,此刻放下物资,实在太过麻烦。”遂放下五色垂帘,对外施命道,“起步吧。”

见自己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秋姜也只是一笑置之,吩咐下去,继续启程。

又过了半盏茶时间,她又让车队停下休憩,刻意与前面车队保持了一段距离。用膳的时候,招安过来给她行了个礼。

秋姜端着碗脍鱼莼羹,轻轻吹了吹,笑道:“子曰‘食不言,寝不语’,郎君出身贵重,也算勤读诗书,难道不知这个道理?”

招安道:“草鄙之人,不过受雇于人,女郎抬举了。”

秋姜见他神态谦和,不骄不躁,倒比初见时少了几分意气,多了几分沉稳,心中赞赏,当下放了羹汤,笑道:“三娘与你说笑的,有话便说吧。”

招安躬身道:“有侯来报,东方六百里外出现贼寇,约莫有五百余众。”

侯,今名侦探或间谍。在这个时候,郡望高门乃至佛寺沙门大多置备私兵,小的家族几百人,像谢氏、王氏这样的大家族,一个支脉便有上百至上千人,“侯”也是必备的兵种。

秋姜脸色不变:“我知道了,你去只会僮仆婢子,有序往西而行,退避至西面的山麓丛林内,选林草最茂盛之地躲藏。没有我的命令,不可擅动。”

“谨诺。”招安退下。

因为来的时候带的器物少,僮仆婢子又大多是轻装上阵,他们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儿便藏到了西边的丛林里。这里草长莺飞,长些的灌木草叶几乎没过人的头顶,地上又大多是腐烂的草根树叶,道路泥泞,乱石随处可见,上面又是悬崖陡壁,光线昏暗,很难行走。虽然这个时候马匹不多,但马贼为了保持速度,骑的必然是马,没有意外是不会从这里过去的。

大约又等了半个时辰,远处才有阵阵蹄声由远及近。众人屏声静气,不敢发出任何声响。过了会儿,百余匹马绝尘而过,往东边去了。

秋姜虽然早有筹谋,也不由大松一口气。

全队整装重新上路,往前直走百里,视野里才望见狼藉一片的车队,车翻牛倒,僮仆四散,承载金银宝物的几辆车更是狼狈不堪,连车帷和垂帘都一并被人蛮力扯断了。

隔着几丈距离,秋姜令车队停下,在青鸾和锦书的搀扶下走上前去。

彭城县主一看见她,便奔上来道:“竟被你说中了!”

秋姜佯装不解:“诸君这是——”

“悔不听女郎之言。”众人静默羞惭之时,一个年逾三十、小冠拢发的男子分开众人,上前对她深深一揖。

秋姜忙躬身回礼:“怎敢受君如此大礼?”借着起身的时间打量此人,面白无须,文雅谦和,眉眼很是温润俊朗,仿佛一阵清风掠过她的心间。

此人拱手道:“在下元修。”

“原是永安公邸下。”秋姜再拜。

元修笑道:“我们不要这样拜来拜去了,让旁人看了笑话。”

秋姜笑道:“也是这个理儿。”

于是,双双退到一旁铺好草席的空地上跪坐下来。马上就有婢子跪着奉上美酒、羹汤和膳食。

第033章 君子好逑

033君子好逑

菜肴很精致,尤其是一道新鲜出炉的“蒸豚”。

所谓“蒸豚”,就是蒸小猪。这本是魏晋宫廷才能置办烹煮的佳肴,后来秘法外传,民间就争相效仿煮食。刚开始,魏庭有意令止,奈何因其美味,吃者众多而屡禁不止,后来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了。

这道菜也是彭城县主的最爱,她夹了数箸,好不掩饰,还劝李元晔多食。李元晔却但笑不语,只微微点头道谢。

秋姜发现他在队伍中非常沉默,和他之前的为人大为不同,心里便有疑惑,却按下不表,只偷偷窥察。

元梓桐和这两位兄长的关系都算不错,算不上谁亲谁疏,这一对兄弟也不见得多么和睦,走到现在,连话语也不多。

酒过三巡,元修笑问她:“三娘子何以得知,会有贼寇来袭?”

其余人也都看向秋姜,眼中也都有疑惑。

却有人抢在秋姜开口前讥笑道:“想必是误打误撞吧。阿兄何必这样看重她,她不过是汉门一个小小姑子。难道诸位俊彦都未想到,偏偏只有她一人想到了?阿诺才不信!”

秋姜转头望去,发现那是一个身着对襟广袖绛纱复裙的女郎,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眉梢高挑,正愠怒而不屑地望着她。

秋姜问元修:“邸下,不知这位女郎是何人?”

元修的神色依然温和,语气却有些冷淡:“河南长孙诺。”

长孙氏源自鲜卑皇族拓跋氏南部部众,汉化后改了汉姓,自此宿居河南,以北方士族高门自居,对外自称河南长孙氏。

秋姜道:“长孙娘子有礼。”

长孙诺冷哼一声,眉眼仿佛长在天上,只用眼角瞟了瞟她,声音清亮:“谢三娘,你只是侥幸猜中,难道要以此为本,在诸君面前夸夸自耀?可知羞耻为何物?”

秋姜并不急着辩解,笑道:“孟子曰‘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三娘虽然驽钝,书读不多,也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不敢忘之。”

长孙诺道:“那你为何多番跃前?”

秋姜回道:“君子坦荡荡。三娘并无刻意夸耀之意,何惧众人耳目?长孙娘子可知,这句话后接何句?”

长孙诺读书不多,平日好骑射,厌诗文,大字都不识几个,怎么可能引经据典?一时愣愣的。

四周哄笑声响起,不绝于耳。她有些茫然地回顾,不明白为什么其他人笑话她。

秋姜清咳了一声,正坐道:“是‘小人长戚戚’。也便是说,君子心中坦荡,大多直言不讳,而小人心中有鬼,自然唯唯诺诺,患得患失,不敢直言。”

笑声更盛。

原本不知道这个典故也不算什么,虽然汉化后有法令规定鲜卑贵族女郎郎君必须识文断字、通读汉书,但是阳奉阴违的比比皆是,像长孙诺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也屡见不鲜。但是,现在这情景配合着长孙氏这脸上的茫然表情,就特别应景,让人忍俊不禁。

长孙诺意会过来,脸色涨红,狠狠跺了跺脚,剜了秋姜一眼,提着裙裾大步直踱着离开。

这便是把她恨上了——秋姜心里道。但是,她又怕什么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左右躲不过去,干脆得罪个彻底得了。

“女郎请继续。”元修欲亲自为她更换酒樽。

秋姜不敢真的受他的礼,忙接了过来,自己满上:“三娘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先前种种举措,不过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