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青竹梦 >

第15部分

青竹梦-第15部分

小说: 青竹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氏喝了口水,眼中的激动之色不减:“汴绣是自古最高起点的刺绣,刚才说的秦廷特置文绣院,可当时除了招收绣工之外,还在各地筛选拔尖技师前来任教。这是朝廷设置的高档次专业机构,也是朝廷出面主持的一次刺绣技术大汇合,你看那些苏绣、湘绣、蜀绣哪个有这等荣耀?汴绣广采各地技艺之长,将其融入自身,使汴绣水平高于其他刺绣,它可是摇摇凌驾于其他绣技之上的。”

说道这里,崔氏叹了口气:“到底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汴绣也是盛极必衰,被苏绣、湘绣、蜀绣等联合抵制打压。其实前朝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汴绣大家都被召入官中,为皇家效力汴绣成为御用绣技,以至于民间几乎绝迹,前朝灭亡后,这些绣工也遭到屠杀,折损了很多,现下汴绣传世作品不少,价值千金,但会这门技艺的人确实少之又少,极难寻到。”

雨竹也叹了口气,前世也是有着许多技术是家族内部代代相传,经过战乱换代都失传了,没想到古代也是如此,那些都是人类几代人呕心沥血的成果,失传了真是令人扼腕叹息。瞧着女儿也是一脸惋惜的小模样,崔氏撑不住笑了,眉飞色舞的点着雨竹小巧的鼻尖:“你这小丫头可是好运气,居然有位会汴绣的绣娘愿意教你。”

呆呆的消化完这消息,雨竹脑子里尽是:天上砸馅饼了。复而又自己乐呵,看来这辈子咱还能当回优秀民间技艺的传承者和避免珍稀技艺失传的保护者了。

第29章汴绣

当瘦骨嶙峋,苍老病弱的王阿婆出现在雨竹的绣房里时,所有人都呆住了。

谁能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居然会遇到这样一个会汴绣的人!

王阿婆披着雨竹送的披肩,小的很慈祥很沧桑,甚至还有些小小的羞涩。雨竹命翠微去给王阿婆倒杯热茶,自己便拉着老人坐下,闲聊了几句。

“林小姐,我嘴笨不会说话,您别嫌弃。”王阿婆细瘦的手指紧张的扯着披肩的边儿,脸色显得很局促。

雨竹不是那种没眼色的刁蛮小姐,很明显王阿婆并不愿意谈过去的事了,她也就不问了,笑着扯开话题:“婆婆不要客气,母亲可把我交给您了,您愿意教我那是我的福气,哪里敢嫌弃,您别嫌我手笨就好了。”

王阿婆也真的是性子内向的,只轻轻笑了一下就示意可以开始了。

翠微恭敬的奉上热茶,又取过崔氏特意准备的针线篮子,王阿婆伸头一看,各种颜色的布料,还有厚的、薄的、丝绸的、棉布的,一块块布裁的整整齐齐,角落里是各种颜色的丝线和粗细不等的绣花针。

“哎呀,真是好看。”王阿婆从看到这个“丰富”的针线篮子就不复以前的拘谨,眼里射出无比狂热的光芒。雨竹知道那叫自信,对自己手艺的无比自信,王阿婆现在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了。

将痴迷的目光从篮子上艰难扯开,清醒过来的王阿婆有些不好意思,抬手捋了捋花白的头发,解释道:“很久没有摸过这些东西了,有点忍不住……”

雨竹微笑着点头表示理解,眼如琉璃浸水,一片盈盈,王阿婆家的困难她是知道的。

“我的绣技还是我的姐姐教我的。”王阿婆昏花的老眼里浮现出怀念的迷蒙之色,转过头认真的看着雨竹的眼睛道:“我也不知道还有几天活头,汴绣讲究的是嫡系相传,在绣坊里的那些都是皮毛,现在你就是王家的第十九代继承人了,希望你好好研习。”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可以的话就替我传下去吧……”

也不等雨竹回应,她就迫不及待的摸向了针线篮子……

王阿婆的手法开始还有些生疏,熟悉了一会儿后便开始飞针走线了,一边绣还一边游刃有余的讲着这是双面绣,这是洒线绣,什么反枪绣、辫子股绣、盘金绣、盘银绣、小乱针绣、大乱针绣、羊毛绣、针绣、垫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从王阿婆嘴里说出来像简单至极的样子,可足足有十几种啊,还只是基础针法,雨竹一面拼死拼活的努力记着学着,心里止不住的庆幸,还好前一段时间随着田妈妈好练习了一段时间,好几种基础针法还是相同或相似的,总算是有点基础,不然可是跟不上王阿婆的动作。

有了事情做,这日子总算不再无聊了,唯一的不足就是入冬以来王阿婆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每日坐在炉火烧的旺旺的暖屋了,身上裹着厚厚的衣物,她干枯瘦弱的身子还是冰凉冰凉的,请了大夫回来看,也只是摇头叹气,只说是寿数到了勉强开了些养生的温补药就告辞走了,连诊费都没要——现在林大人可是赢得了青州所有百姓的敬重,大夫也是其中之一,哪里会要诊费。

王阿婆仿佛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熬不了多久了,她不但不听崔氏和雨竹的劝卧床休息,反而执拗的要继续教导,仿佛怕自己来不及教完就走了。

雨竹坐在王阿婆的窗前,看着床上那昏睡着在被子下几乎没有起伏的身子,轻轻上前帮她掖了掖被角,蹑手蹑脚的退了出去。

雨竹现在的心里很不好受,这么多天的教与学下来,虽未真是拜师但她心里早已把她当做师傅,王阿婆性子软和甚至内向,但她在传授技艺额过程中可算得上是严厉,绣错一点边、姿势不对都要重新开始的,那些繁复杂乱的针法她都会细细解释并演示给自己看,正因为有这样的师傅,雨竹这个并没有什么刺绣天赋的人才能够学的这么快。

她不知道王阿婆是不是为了宁秋才这般尽心尽力的教自己,但很承他的情,雨竹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如果还能遇见宁秋,她一定会尽力照拂的。

阴霾了几天的天气终于出了太阳,并不很大,暖暖融融的温柔照着,冰冷清爽的空气吸下去仿佛洗涤了五脏六腑里的浊气,人顿时精神了很多。

雨竹决定化悲愤为食欲,咳,主要是为王阿婆补补身子,趁着天好便决定亲自下厨。

鱼是这些天厨房必囤的食材,冬天河面上结着薄薄的一层冰,肥肥的鱼儿吃的饱饱的都在水底沉眠,这时的鱼最是好吃,肥嫩鲜美,营养丰富,用来熬汤最好不过了。

雨竹仔细从养鱼的水缸里挑出一条不大不小的,交给下人拾掇好了,便挽起袖子开始了,她想做的是冬笋香菇鲫鱼豆腐汤,把鱼身用热油煎了,然后把姜片和黄酒下锅,混着热水泡干净,切好的笋丝香菇,用文火炖,一直到汤汁呈奶白色,然后放入豆腐。放到红泥小炉子上慢慢煨着,直到豆腐穿孔。出锅后再放香葱,黄的黄,白的白,绿的绿,色香味具全,令人口水直流。

王阿婆清醒后,很不自在的被雨竹喂了半碗汤,喝完后眼神中却透着愉悦的暖意,居然和自己的小徒弟开起了玩笑:“拿汤贿赂我,也别想偷懒,新教你的水纹蒙针练熟了没?”

“嘻嘻,熟了熟了,放心吧,您再睡一会儿吧,睡醒了再验收好不?”雨竹很谄媚的笑着,心中却在琢磨着得赶紧去练练,那个水纹蒙针兼真是要折腾死她了,怎么可以有那么复杂的针法。

京城里,皇帝陛下已经收到了青州传来的折子,当他看到林远之居然完美的将时疫引发的民乱这件大祸消弭于无形,甚至还为朝廷在青州百姓心中树立了非常良好的形象,——以前的青州因为远离都城所以百姓对朝廷的归属感和臣服感不大强,顿时龙颜大悦,哪里还管当初是想把林远之作为四皇子党和五皇子党博弈的牺牲品,张口就想大加封赏,想起林远之还在青州而且任期将满这才作罢,心中却打定主意等他回京后定好好奖赏。

第30章年礼和除夕

临近年关,城里各家各户都在忙着腌制白菜,贮存萝卜,采买各种过冬食品和用品,还要准备红纸做窗花和福字,女孩子和小媳妇们都废寝忘食的赶制送人用的荷包。加上青州刚从一场大难中逃出,城中洋溢着一股劫后余生的气氛,眼前的热闹倒显得比往日珍贵起来。

百姓多是淳朴善良的,当灾难过去简单的生活得以继续过下去的时候,他们便不再会记恨朝廷当初的封城之举是怀着怎样冷血残酷的打算,依旧卑微却又高兴的活着,无论生活的艰难将会怎样折磨他们的身体和精神。

“百姓”就是这样一群面目模糊、坚强生活的一群人,只要能活着,便不会介意被剥削、被压迫,只要能活着,即使劳累一生依然在为吃饱穿暖而挣扎他们也甘愿。

雨竹看着崔氏整理青州百姓送来的“心意”,大部分是地里种出来的,小白菜、娃娃菜、莴苣,还有些腊肉、腌鱼、熏鸡什么的,也有人送些布料。崔氏也没什么好整理收拾的,因为这些东西送过来的时候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菜上没有一点泥土,肉也是弄得齐齐整整的,直接就能往厨房送了。

连声吩咐搬东西的人仔细些,崔氏脸上挂着喜气的笑容,脸庞都微微泛红,自家老爷官能做到这样被百姓爱戴的程度,她这个内宅妇人也觉得骄傲。

嫁了人的女人后半辈子就指着丈夫和儿子了,丈夫是不是争气能干就直接决定了你过什么样的日子,崔氏在京中的交际圈子也不小,自是知道有不少嫁了高门,但夫婿不得力,整天只知道在后宅厮混,不能赚银子不会当官,属于那种离了家族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二世祖。偏偏还无视规矩,什么脏的臭的都往屋里拉,后院里乌烟瘴气,嫡不嫡庶不庶的惹人笑话。那日子过得才叫没有奔头,门第再高又怎样,不过是混日子罢了。

崔氏很想的开,暗自盘算以后女儿最好不要高嫁,不然出什么事家族都没法子给她撑腰,想到自小宝贝长大的小闺女要受那种苦楚,崔氏就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就把那个不识好歹还不知道在哪儿的女婿揪过来揍一顿,想当年自己出嫁前父亲平远侯崔海就这么“教诲”过自己:“丫头甭怕,要是将来那小子敢欺负你,回来找爹爹给你做主,敢欺负老子的闺女,看老子我不打断他的狗腿!”

十二月二十四日,按习俗是要送灶王爷上天了,厨房买了灶马,在灶前焚化,又准备了胶牙饧、糯花米糖、豆粉团和小糖饼,供奉灶王爷。林远之也当了回大家长,招集一家罗拜灶王爷前,并言道:“辛甘臭辣,灶君莫言。”

崔氏则领着下人换桃符、门神、春贴、钟馗、福禄、虎头、和合诸图,贴在房壁。直到看着这崔氏眼中窄小老旧的宅子焕然一新,有了过年气象,才满意的停下了。

唯一要林致远出面费神的便是送回京城的年礼了,崔氏也领着下人过来,先把器皿装好了盒,用上好的棉花把盒子里的空隙细细的塞住,再用大红的绸缎包袱包好盒子。然后又叫善于打结的翠微用粗粗的红丝线缚住银锞子,打出福字结来,一盒装十二个,装了三盒小元宝、两盒青州特产的瓜果蔬菜,再装了六大盒银元宝。所有盒子全部装好,连同先前准备好包好的精细布料,再加上二十只熏鸡和两大坛酒,满满装了三大车。崔氏因上次的事深恨老宅,却又不得不细心准备上好的礼物送回去,心里无比憋屈,哪里还容许那些年礼摆在自家惹自己生气,一装好车就让李贯和刘妈妈两人,带着林远之早就写好的的几封平安信,赶着往京里去了。

到了除夕当日,崔氏一大早起来,带着雨竹包饺子。林远之无所事事,又不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便不管崔氏的娇嗔跑到厨房里来,看着妻女不大熟练的擀皮儿、调馅料,居然也津津有味的过了一个上午。崔氏暗暗纳罕,君子远庖厨,老爷以前倒是满嘴酸文的,今儿怎么转性了,跑厨房里不算,还瞅空递个碗什么的,伸头看了看外头,太阳居然还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天刚一擦黑,整个宅子都点起灯来,前院的杆子挂着红灯笼,是不许熄灭的,崔氏特地交待了人时刻留心续蜡烛。远处隐隐约约的传来钟鼓的喧闹声,给院子凭添了几分热闹。

前院早就摆好了供桌,只等到了时辰,就要拜祭祖宗。

一家三个人成三足鼎立之势围着桌子坐下,吃些过节的点心。

吃过饭食,林远之笑眯眯的带着妻子女儿在坑上坐着说笑。不一会儿,习惯了早睡的雨竹就觉得有些撑不住,林远之的发现女儿头一点一点地打着磕睡,笑了:“这丫头这就困了,快带他到院子里走走,今儿可不兴睡这么早。”崔氏到底心疼女儿,劝道:“晚上还要守夜,还是让竹丫儿先去睡一觉吧,小孩子家家的正是嗜睡的时候。”林远之瞧着女儿那惹人怜爱的困倦憨样,只觉得可爱的紧,心里软软的,哪里还有不同意的,便让翠微扶了蔫蔫的雨竹回房了,崔氏又跟上去看了看,见翠微已经给她盖上一床小被,粉粉如菡萏一样的小脸窝在被褥里睡得正香甜又给她腋了腋被角,这才放心的走了。

雨竹迷迷糊糊地,也不知睡了多久,忽然听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