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

第10部分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第10部分

小说: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他们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的积蓄力量的沉默。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是科举之路上的一个幸运儿,一帆风顺地进京点了进士,作了翰林。按常理来说,旧式读书人平生之愿不过如此。

但是蔡元培先生却认识到,在清廷里已经无法见到阳光,不如自己摘掉顶戴花翎,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

一八九八年,挂冠出都,回到南方兴办教育,开始教育拓荒与革命启蒙生涯,创造了人生的又一次辉煌。一九一六年,蔡元培从欧洲回国担任北大校长。由此开始直到五四运动发生,文化运动中从来没有缺少过他的身影,因而没有人能够估计出蔡元培对于现代史进程的影响。

除了人生的规划发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象一位严厉的看守,守住所有的门窗,而对外面的阳光熟视无睹。在这种时候,我们就常常需要打开放下之门,才能引入快乐的阳光。

当失去了一些以为可以长久依靠的东西,自然会有难过及割舍的痛苦,但其中却隐藏着无限的祝福和机会,让我们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如果我们是一朵生长在大松树下的小花,可能会庆幸有大松树遮风挡雨。当松树整个倒下来时,我们可能觉得所有的保护都失去了,从此就要任由狂风吹倒、大雨打倒。

可是事实上恰好相反,我们失去了大树的阻挡,阳光会有机会照耀我们,甘霖会有机会滋润我们,我们的身躯会因此更加茁壮,盛开的花瓣也将为世界所看到。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

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放弃娇嫩白净的肤色;

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弃咖啡和可乐;

要想有永远的掌声,就得放弃眼前的虚荣。

梅、菊放弃安逸和舒适,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

大地放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

春天放弃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进累累硕果的金秋;

船舶放弃安全的港湾,才能在深海中收获满船鱼虾。

==================================

==================================

==================================

==================================

第五章 放开手享受人生(2)

王卫宾

放下意味着新生

有一位旅行者,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树枝,上下不得,祈求上帝发慈悲来营救。

这时上帝出现了,伸出手过来接他,并说:“好!现在把一切交给我吧,把抓住树枝的手放下吧。”

但是旅行者不松手:“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粉身碎骨。”他反而更抓紧树枝,不肯放下。

多数情况下有为可以创造机会,但也有些时候,只有无为才能拯救自己。这样一位不知无为而治的人,上帝也救不了他。

生活中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要得到我们所想要得到的;

第二层,在得到之后要能够享受已经得到的东西;

第三层,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我们想要得到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

聪明人做到第二层,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第三层。

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位老板准备换上刚买的意大利皮鞋,不小心把从窗口掉出去一只。

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板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

老板对人解释说:“这一只鞋虽然花了我几千元,可现在对我而言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明智的人善于放下,善于从放下中看到价值。

武侠小说界的泰斗金庸先生在自己一生的几次重大转折时,都表现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金庸在十五年间写出十五部武侠小说,获得子巨大声誉,然而到了1970年,他毅然闭门封笔,用10年时间修改出版了一整套的《金庸作品集》。在如日中天的事业中毅然放下,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还表现在他创办《明报》的过程中。

在写作之外,20多年来间的《明报》社论几乎长期都是他写的,逐渐又赢得了政论家的声誉。然而他又主动把主笔交给了其它人,自己偶然动笔。一般的社论题目是楷体字,如果某一天出现是宋体,那就是他亲自写的了,“查记出品,宋体为号”。

写了二十多年,写了那许多《明报》社论,赢得声誉后,能断然改变天天写为有时写,和停写武侠一样,同样需要主动放下的心念与智慧。

一个职务,一种头衔,自然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如此,他毕竟在没人强迫的情况下主动舍弃了,使人看到了他人格的光辉,也使自己获得了安详的晚年。

也有的时候,厄运会不期而至,令我们猝不及防,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时我们要学会放下。主动放下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在生活中,有很多解不开的结,放不下的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让人费尽毕生心力,把本应属于自己的快乐都葬送在上面。这里所缺乏的是一种在放下中看到解脱,看到价值的思维。

印度人用一种巧妙而省力的狩猎方法。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握住的爪子就抽不出来了。

这种办法屡试不爽,捉到了很多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也许人们会嘲笑南亚的猴子太蠢,不肯放下坚果。但审视一下我们周围,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避免这种错误,往往需要极高的智慧与极强的理智。

放下肉体的过度刺激与奢靡无度,不再用损害身体的方式来麻醉心灵,因为那只是享乐,而不是快乐。享乐是肉体的,只有转化为精神上的感觉,才能成为快乐,成为精神上或命运方面的升华与圆满。

所有这些,都是放下的价值,也是放下后所能享受的人生珍宝。不明白这些,我们都将付出代价。

为道日损与放手

有一个人有事要到远地去,动身时叮嘱仆人说∶“你要好看守门户,同时也要好好照管住系驴的绳子,不要让驴跑了。”

这个主人走了以后,有一天,碰到邻村在演剧弹唱得很好听。那个仆人听到后,心便不能自主,就想去观看一下。于是他就把门板拿了下来,放在驴背上,牵着驴子去看戏。仆人去后,家中所有财物都被窃贼偷得一空。

等到主人回来,他看到家中财物都没有了,很是奇怪。就查问仆人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

仆人回答说∶“主人叫我看守的是门、驴子和系驴的绳子;现在这三件东西都好好地存在着,并没有缺少。别的一切,我都不知道。”

主人听了更加气恼,大声责骂仆人说∶“你这笨蛋!叫你看门,正因为屋里有财物,现在财物全丢光了,留着一扇门有其么用呢?”

并不只是愚蠢的仆人才犯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地劳作,挣钱,这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享受人生的快乐与圆满。可是有多少人看自己的时候,不是只盯住鼻子尖前面的东西,而忽视了人生中的终极目的呢?

在一张白纸上画上一个圆圈,里面代表我们拥有的东西,那么空白就代表外面的世界。没有人会愚蠢地认为,把整张白纸涂黑,就能得到一张美丽的画卷。

可是体现在生活智慧上,一般人只知道占有的好处,不知道空白的作用,这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看到本质。把目光从自己得到的东西上移开,去发现人生的无限广阔,这就是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

老子就曾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是求天天有增益,明道却是要求天天有减损。减损又减损,一直达到无为的境界。到了无为的境界,那就没有不能为的了。)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个道理可以扩充到一切精神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比如说旅游之乐与跑车,比如说一枕美梦与房子……。

一般的学习,是要渐渐增益知识,日积月累,知识也便越来越丰富。积久之后,智慧的境界也便越来越高。一般的财富,要渐渐地增加拥有,日积月累,财富就越来越多。

我们所占有的知识和财富,都是一些具体化的东西。但是混沦一体,既无方隅又无把柄,也不可分割,快乐就是快乐,不快乐就是不快乐,没有说一半快乐一半不快乐的,悲喜交集并不是快乐。

因此,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个局部、侧面去实现,甚至于根本不可能由哪一局部得到快乐。快乐却不然。然而人们却习惯于用追求具体事物知识的办法去认识快乐,认为得到这个可以快乐,得到那个可以快乐,总想着从某一件事物上下手去得到快乐,不明白快乐是不可用物质来得到的,也无法把它寄托于物质。

快乐本来无所不在,人身之中本来具有,问题是人们平时习惯于追求外在的东西,却掩蔽了本来具有的快乐天性,当然摸不清方向。只有减少对物质的追求,尤其是排除平时的追求中养成的占有与依赖,不执着于有无,才能发现快乐。总之,快乐要求虚净其心。虚为乐舍,心虚快乐自然来居。静中体会,才能悟得其中真谛。

因此快乐之途与通常求学求财之道大有不同,甚至于可以说,与它们大相径庭:一个要日益,一个要日损。

所谓的损,就是要求减少内心对外界事物的依赖。

有一位曾经身经百战的老兵,解甲归田回到老家以后,在自己的门口的街边摆了个小摊,卖拴牲口的链子。

这种东西只有春秋农忙时用得多,平时生意一般,可是他并不在意。夏天的时候,他把货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他一般都在竹椅上躺着,摇着自己的蒲扇,把祖传的一把紫砂壶拿出来喝茶。

有位文物商从他的门口经过,老兵身旁的那把古朴雅致的紫砂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是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0000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0000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兵先是一惊,马上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血和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兵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陪了他近60年,在每一次战争结束后,他都是坐在椅子上端起它,把喝一口甘甜的茶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

他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0000元的价钱买下它,他失眠了。原来的时候,他在作战的间隙就能伏在冰冷的马背上做一个好梦,可现在在熟悉的椅子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总觉得什么东西在牵肠挂肚。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要小心翼翼地直起身来把壶放好,放好以后还要用手扶一下,这让他非常别扭。

有一天,他带着些苦笑把这把名壶拿到手里把玩,一不小心差点脱手,他登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突然有所醒悟:“为什么当年我当年在沙场上出生入死时从来没有过畏惧,现在却吓出一身冷汗?现在我的一举一动、一愁一笑,居然都围绕着这把紫砂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0000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兵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紫砂壶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他仍然卖拴牲口的链子,过得平静而逍遥。

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为道日损,似乎显得苍白和粗糙,但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精细的:为道日损就是快乐地放下已经成为束缚的东西,享受得道的人生。

==================================

==================================

==================================

==================================

第六章 拿得起,放得下(1)

王卫宾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而不可脱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

一只折磨人的猴子

从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