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

第4部分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第4部分

小说: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太婆听姑娘讲了和尚的话,不仅没有赞佩,而是十分生气地对姑娘说︰“看来二十年,白白供养了一个俗汉。”于是把和尚赶了出去,一把火烧了草庵。

很多人最初读到这则公案时,都无法明白:和尚守戒,当然不可对美女破戒,和尚功力不同凡响,能够如如不动,见色不动心,见色成空,和尚不但心不为所动,甚至已经见“空”了,这种禅定功深还得了。老太婆应鼓掌赞扬,怎么反把和尚赶了出去,一把火把庵烧了,难道老太婆还希望和尚跟美女,卿卿我我才对吗﹖

笔者开始也不明白,后来读到一位学佛多年的人的解读文章,才渐渐明白:那和尚的定力不错,但定入了“顽空”,陷入了另外一种我执,成了“枯木死灰”,也就成了“大愚痴”,成了不通情理与不懂得慈悲的“无情无义”。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我们脱离开禅定修行的角度来谈,它也牵涉到一个很深刻的人生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欲望的态度。

人的欲望无限,但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由此,竞争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如果以占有欲的满足为最高追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攻击别人,必然会处处遭到别人的抵抗和还击,人生中就会危机四伏。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管理,这种危机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安定因素,破坏生活的节奏,使人生失去正确的方向。

有人企图用清心寡欲来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甚至用到割舍二字。但是一味地鼓吹摆脱所有欲望是愚蠢和偏激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摆脱,而是用自己的智慧来善加管理,获得圆融。

在对人生的态度上,历来都有禁欲和纵欲两种观点的对立与争论。

儒家思想早期也有一定的禁欲色彩,后来发展至宋明理学,衍生出“灭人欲,存天理”的极端主张,认为善必须在灭除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显现,甚至主张“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对欲望的否定达到惨无人道的地步。

西方哲学对于欲望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古希腊犬儒派也竭力推崇禁欲的生活,认为欲望是导致一切痛苦的根源,并提出“美德是知足,无欲是神圣”,主张从无欲的生活中享有轻松和自在。他们所有的财产,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几样东西:一根棍子、一件外衣、一条讨饭口袋、一个喝水的钵。该派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在河边见到孩子用手捧水喝,很受启发,觉得钵也是多余的累赘,索性连钵都扔了。

在《圣经》中,对贪欲和人类的堕落也进行了关联。亚当和夏娃本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乐园中,却受魔鬼的诱惑而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乐园。因此,在基督教的道德规范中,欲望和清净的教徒生活是冲突的,只有克制贪欲,才能获得心灵的纯净。

直到中世纪,对欲望的否定仍然是主流哲学。只有到了启蒙主义运动之后,欲望的合理性才开始被肯定,饮食睡眠及性爱才被视为人类的本能,因而是合理的和合乎道德的,人类才得到哲学上的理由来享这些需求。

在个体来说,一些人却认为拚命感受生命的欢乐和痛苦才是快乐,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此生,这种观点是如此不堪一击,因此早已为人所批判。也有许多人主张禁欲,视没有任何欲望的古井之水为心境的最高境界。

但是佛祖释伽牟尼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禁欲不能带来觉悟和快乐。

释伽牟尼未得道时,禁欲为印度各宗教所共同崇尚,他们认为肉体是罪恶的根源,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体来灭除欲望,死后才能享受天堂的快乐。

于是,他也来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亲眼目睹各种奇特的苦修方法:有的忍饥挨饿;有的整天泡在水里;有的整天单足站立;有的裸露身体,在烈日下爆晒自己。他身体力行地参与了苦修实践,“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粟,身形消瘦,有如枯木”。他的身体极度虚弱,直至连在河中沐浴都无法爬上岸。

他苦行6年,终于意识到:极端的禁欲除了让身体羸弱,并不能通达宇宙和人生的真相。

对于饥者来说,要快乐必须有一箪食、一瓢饮;对于寒者,要快乐也必须有一身棉、一炉炭;对于学者,要快乐就需要一本书,这些都不是禁欲所能解决的问题。

只有勇敢正视自己的欲望,才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让自己活的更加坦然。我们都有心灵和大脑,心灵和肉体与世界的接触和观照提供了欲望,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但是大脑给了我们思考的能力,善加管理,善加协调,就能从无穷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我们既不主张盲目的受苦,因为这既没有任何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同时,我们也不应放纵欲望。我们只?需要学着把占有欲收敛一下,把争斗心转化为欣赏心,以化解因之而起的种种冲突和危机。

二者结合,就是人生的智慧。

==================================

==================================

==================================

==================================

第二章 占有与放弃的和弦(2)

王卫宾

只需要半杯咖啡

宋朝吕蒙正曾三次为相,为人明智豁达,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人送他据说能照二百里的古镜,吕蒙正幽默地说:“脸面不过像碟子一样大小,哪里用得着照见二百里的镜子呢?”

又有一次,一个下属送了一个古砚给他,对他说:“这古砚不需加水,只要一呵气就湿润得可以磨墨写字。”

吕蒙正半开玩笑地说:“即使一天呵出十担水,也不过值十个钱罢了,我要这种砚能有什么用呢?”

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升级,社会上到处物欲横流,人的占有欲不停地被滋养着,象一只脱缰的野马,无休止地向新的领域竞逐,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

人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两个问题不象吕蒙正面临的问题那样简单,因为每个不同的人生所需要的东西,并不象能照二百里的镜子和不须用水的宝砚一样一目了然。我们不能问别人,也不能看别人,而应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的心灵。

与吕蒙正的明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晋代的石崇。他曾经和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来煮饭;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五十里;石崇用香料和成泥来刷墙,王恺则用赤石脂当涂料。

有一次,王恺把晋武帝所赐的珊瑚树拿出来当众炫耀,高二尺多,枝柯扶疏,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自己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枝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

接下来,石崇失宠,被逮捕下狱。他在被捆绑起来的时候,叹息着说:“这不过是因为小人因为想要我的财产而害我罢了。”前来抓他的官员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家财散出去一些呢?”

石崇无言以对,最后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代价,人头落地。

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无所不有,事事如意。这种境遇可能就相当于“半杯咖啡”。当我们面对这半杯咖啡,心里产生什么念头呢?

人并不因拥有比其它人更多的东西而快乐,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满足它,同时意识到有些东西虽然很吸引人,但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一句话,当他只需要半杯咖啡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杯子不满而苦恼。

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激发起消费的欲望:这世界上有多少好东西啊!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表现吧。他在面对繁华的集市时,也发出了一声惊叹:“这市场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

1936年,英国汤普森急救中心住进了一位好莱坞影星。

这位影星是好莱坞最胖的演员之一,在英国演出时突发心肌衰竭。抢救人员用了世界上最好的药物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但仍然回天乏术。

临终前,这位演员自言自语说:“无论你的身体如何庞大,生命所需要也仅仅是一颗心脏。

如果我们意识到,以人类占有的空间与宇宙的浩瀚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渺乎其小;以人类生存的时间与宇宙的永恒相比,不过是电光石火,一瞬即逝,过多的东西对自己已如鸡肋,何苦还要筋疲力尽地去追逐呢?如果我们已经尽了所能,要得到所希望的东西就要破坏已经拥有的,那么何苦让烦恼和悔恨来占据我们的人生。

我们平常所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半途而废,而要用“再挖半米”的精神坚持到底,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可有时候这种积极所打击的,既有不求上进的想法,也有人生的和谐。因为过多的财富和身体上的赘肉一样,不过是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已。

我们每个人从小接受追求成功的教育,是因为成功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没有个体不断努力地追求成功,整个社会就不能进步和发展。

然而作为一个纯粹的人,从个体本原的生物性来说,快乐才是本质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本能。成功只是造就人生快乐的因素之一,倘若牺牲其余的一切因素去赢取成功,那代价未免太高了。

如果不能把成功作为对快乐的追求手段,把二者和谐统一起来,得到的也许只是在实现外界的期望时短暂的满足。如果把这种满足也称为快乐的话,但这已经是一种异化为必须要靠成功去“买”的快乐,而不像真正的快乐。

而且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同步增长的不是生活的快乐指数,而是挥之不去的压力和疲惫,这时,成功不仅无法再“买”到快乐,而且令人身心交瘁,降低生活质量,而且成为精神失落与茫的原因。

有一个人到市场上买鞋。卖鞋的人告诉他:鞋有大中小不同的码数,但价钱一样,都是两个铜钱。您穿多大码的?

这个人想了想:我要最大码的。

卖鞋的人怀疑地看了看他的脚,又看了看他:“以我看,你的脚穿中码的可能比较合适,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这个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用试了。既然价钱一样,我为什么不要大码的呢?”

世界上有多少人被自己的欲望所推动,贪多求大,实际上却和这个买鞋的人一样。鞋子不合脚,不舒服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

人不断地奔跑,到头来却发现跑错了方向;人不断地追求,到头来却发现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

世上有许多人“永不言败”,放任自己去追求那些看似辉煌,而实际上违背本性的“成功”,这样的人生就处于失控状态,其根源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

人总是特别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而出于本能也特别不愿正视自己的某些弱点,加之金钱、地位、权力又常常容易让人膨胀,飘飘然之后更是无法看清真正的自我。因此,了解和管理自己的需求,其意义比盲目地奔跑更大一些。

如果我们有幸拥有了权力和财富,或者成为一个名人,外界的赞美会鼓励我们继续拼搏;如果我们达不到,认识的人就会说“怎么混成这个样子”,即便不说,也会在目光和潜意识中流露出来。如果仅仅是有人这样认为倒没什么关系,要命的是我们也接受了这种认识,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去努力追逐那些权势和财富,求名得名,求利得利。

我们因此不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了,也不能平等地认识自己了,就会像那扑向火光的飞蛾,只知道向亮处去,却并不知道那里的意义,那里究竟有没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物。

不要和诱惑较劲

在生活中最快乐的人并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东西,他们只是回归自我,珍惜和运用了得到的东西,而拒绝了更多的诱惑。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

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第一位迟疑了一下回答:“三米。”

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半米。”

所有的目光都盯在第三位的身上,谁知他沉了沉气,说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我会尽量远离悬崖,越远越好。”

公司录取了第三位。公司老总,一位历经商海鏖战的老人认为:人不能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首禅诗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央;

心中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