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闪耀红星 >

第54部分

重生之闪耀红星-第54部分

小说: 重生之闪耀红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哟

我的家在东北”

夏新生的嗓子其实还行,五音也还算全。最主要的问题是找不着调,唱得信马由缰的。不过黑土地上的味儿在这呢。

一群从黑土地上走出来的七尺男儿,不由得涕泪横流。更有甚者,面向东北方双腿一软,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陈赓的等夏新生唱完,带头鼓着掌,大笑着说道:“好,这个好,诸葛武侯在城楼上抚琴吓退司马老贼的大军,今天你这一曲高歌,定能唱降了骑兵军。”

罗荣环笑着说:“这一仗能胜,你要占大半功劳啊。我看,这歌子唱起来难度也不大,不如找些嗓门大的战士和文工团的同志一起来唱这歌。”

夏新生点了点说:“我这里还有几首,要不我们分头行动?”

陈赓自告奋勇的揽下选人的活,赶到部队找合适的人。东北军的俘虏们也转变过来思想,认认真真的教文工团的同志们唱起了东北小调。

也不再找那些火辣辣的歌,专挑那些催人泪下的,怎么煽情怎么来。好些会乐器的俘虏主动揽下吹吹打打的活。更有主动要求说服其他人加入红军的,也有愿意到阵前喊话的。

托了后世广场舞大妈的福,夏新生绞尽脑汁又想出了几首东北风格的歌曲,一一唱给文工团的同志。

最最重要的是东北大秧歌的调子让文工团的同志们学会了,这种可以反反复复一直敲敲打打的曲子,最能激起对家乡的思念了。

第二十章,十面埋伏

话说骑兵军一等到天亮就开始埋锅造饭,早饭刚一下肚子,就在军官们骂骂咧咧的驱赶之下向十五军团的阵地发起了进攻。

十五军团的阵地设得非常刁钻,让骑兵军没有上马冲锋的余地。只能舍了战马干起步兵的活计。

不过东北军明显感觉对面的防御部队面了不少,机枪虽然仍旧打得又刁又狠,不过时断时续的,似乎随时都有可能断了气一般。

何柱国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遍又一遍,终于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红军没子弹了。何柱国心里是苦逼的,早在长城抗战的时候,对面就是家园,只要看见有鬼子,将士们都能红着眼珠子一个个嗷嗷叫着往上冲,可是一遇上打内战一个个跟刚出嫁的小媳妇似的,羞答答的看着就着急。

自己心里其实也是憋屈的,自己也希望可以到北边去,哪怕死在那里,离老家也近点,弟兄们齐点心多使把子力气,说不定真就能打回东北去。被人戳着脊梁骨骂娘的日子早就受够了。可是张家父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少帅现在对自己又那么看重,总不能忘恩负义了吧!等剿完匪给东北军的兄弟们打下一块底盘也算是对少帅这家子尽完忠了,要少帅还不带领大家打回老家去,就只能自己带着愿意回家的弟兄们单干了。

由不得何柱国多想,战机就在面前不容错过,要对面补给上来了,一人再有几发子弹不知道还要死多少弟兄。何柱国坚定的下令全军冲锋。骑兵军的将士们一鼓作气冲了上去。

为了更好的迷惑敌人,阵地上的战士们真的就跟骑兵军干起了白刃战。你来我往的打了半个多小时,扔下一地尸体之后才含着眼泪交替掩护着后撤到下一条防线。一切做得很是逼真,何柱国怎么也想不到红军能不惜伤亡的做戏给他看,更加让他想不到的是,明知九死一生的任务红军居然能够争得差点打起来。

东北军攻下第一道防线之后,不作任何停顿继续往下一条防线撞过去。再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鏖战拿下了第二道防线。等到下午天擦黑的时候,红军再也无力组织防线,撤退到了山里。马家军见红军到了强弩之末,都想要上去抢点战功,只是领军之人得到马主席的一再强调,保存实力放东北军与红军硬拼,暗中也给手下说明了东北军建立整合骑兵军的意图。

大队人马只向前推进一点意思意思,丝毫没有上来帮场子的意图。明显对面的红军装备也就那样,上去伤亡不小不说,还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总不能让将士们扔了马刀换他们的大刀片子吧?

东北军刚刚进入吴起县,安排好防务准备宿营,四面山上响起了歌声。熟悉的家乡曲子,对面也不是第一次这样玩了,早在上一次交战的时候,对面还大半夜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到处贴的是抗日的标语。对士气影响确实很大,不过习惯了也就那样了。大家也不在意。

不过对面调子敲打的真的不错很正宗,这是扭大秧歌的时候用的调子。在东北一到猫冬的时候,不论男女老幼都好扭的大秧歌,东北军都是扭大秧歌的好手。想当年不少人只要一扭起大秧歌来,大姑娘小寡妇的都火辣辣的往前凑,别提多美了。

大秧歌一直响到后半夜,数万汉子没有一个心大到能够睡着,一个个都想起家来。到得夜里两点上下,秧歌统统停下,四面八方唱起歌来了,歌也是说的东北的事情。曲子很欢快,没有半天悲伤之意,只是听在将士们耳中就不是那么个味道了。

西南多寨子,东北多屯。城里出身的东北军毕竟是少数,听着歌子一个个情绪明显低落了下来。歌名就是夏新生教给文工团的《咱们屯里的人》,歌曲本来是带着满心的骄傲向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其中不乏对美丽东北的热爱。醇醇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让三一年就离家的东北军们都开始想家了,多年累积的乡愁扑面而来,正所谓:“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东北沦陷,归乡的夙愿只能化作“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的孑然长叹了。

曲子又是一变,唱起了东北小调《瞧情郎》,略带娇羞而又热切的唱词让人不由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爱人,也不知此生能否再见,日寇残暴的统治之下是不是早已阴阳相隔了。

似乎听懂了东北将士们的心声,文工团一曲瞧情郎唱罢,弃了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色小曲,唱起了略显沉重的《月牙五更》,将将士们的情绪继续往下引,心智稍弱的已经悄然落泪。随后曲调再转,悲伤得让人几近窒息的乐曲《江河水》几乎在数个方向同时响起。

本来是二胡演奏的《江河水》在夏新生的要求下用唢呐吹出来,居然别有一番韵味。原本婉转悠扬的佳人哭,变成了沙哑悲怆的将军泪。

唢呐有唢呐的好处,一来声大传得远,二来民间几乎村村都有唢呐。可以说唢呐是除了笛子,二胡等乐器之外最为便宜的乐器。

大江南北家家户户无论是娶媳妇迎新娘,还是死人出殡都少不了这物件。家中殷实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家贫难以维持的,单请个唢呐也能让家中不至于冷清凄凉。对生对死也都算是一份心意。

要说起来,唢呐在民乐中的地位完全与它的贡献不相称,作为最体恤穷人的乐器怎么大书特书都不为过。

话题转回红军这边,战士们在唢呐声的掩护下迅速抵达出发位置,轻手轻脚的构筑阵地。红星纵队三团的战士们在工兵的配合下早已将防御体系构筑出来,剩下的就是将战壕再再挖深点,多埋点木头桩子,将陷马蹄子的洞再布广点。

第二十一章,江河水

《江河水》的曲子吹完,调子再一变漫山遍野的开始了大合唱,中央支援的两百多文工团战士加上从两支队伍中挑出的嗓门不错的战士,组成巨大的合唱团唱起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没有哪一首歌比这首更加适合此时此刻的东北军了。只听见如泣如诉的个歌声响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我有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

爹娘啊,爹娘啊,

才能欢聚一堂?!

这下骑兵军真的受不了了。

一个个军营中传出嚎啕大哭的声音。撕心裂肺的哭号声传出数里。夏新生都听得心中戚戚然。只是阵营的不一样,注定了今晚两军要分个生死。战斗口号早已传达下去了。

夏新生跟身边的作战参谋确认了一遍部队情况后,果断下令进攻开始。三发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兵根据设定好的射击诸元一发试射确认弹着点之后,急速射迅速展开。一时间东北军营地内人嘶马叫的混乱无比。迫击炮山炮刚刚发言不久,飞雷炮抵近到射程内发出闷响,巨大的炸药包直扑敌军阵地。汽油桶子做的还要好一点。

由刘鼎亲自操纵的新型飞雷炮那叫一个凶残,用洋铁皮子造的炮弹壳,里面混合了炸药和铁豆子的矩形炮弹装药更加科学,破片散步更加均匀。一颗炮弹落下来那是真正的造出一个方圆几十米的无人地带。所谓铁豆子就是炼钢和打铁之后剩下的残渣,充分发扬了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步兵迅速向前递进到一百米范围内,炮火刚开始延伸嘹亮的冲锋号就响彻了山谷,趁着对面还在混乱之中,骑兵连大吼一声:“有我无敌!”几乎追着炮弹冲了出去,马鞍子上两大袋子手榴弹挂在骑兵屁股后面,将“三三制”战术运用到骑兵之中,每三骑为一个小组,一人持枪警戒,两人分作两侧不停的向东北军扎堆的地方扔手榴弹。

后续步兵提着枪奋力的向前冲锋,这个场景骑兵军见多了。当然红军的白刃冲锋也是东北军的梦魇,几乎每次只要对面冲锋号响起,没有撤退的命令他们真的能够拼到最后一个人。挺着刺刀在国内跟自己玩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一心想要打回东北,做梦都想要在打鬼子的作战中打个翻身仗的东北老爷们最不愿意的。

跟在冲锋的同志身后还有不少嗓门大的战士提着铁皮喇叭跟随着进攻队伍,不时的将喇叭放到嘴边冲着东北军喊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致对外!”“东北军弟兄,放下武器加入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继续瓦解着骑兵军的斗志。

对骑兵军将士们的心理防线发起致命一击的恰恰是他们一起从东北逃出来的兄弟,也就是早先被俘虏的东北军战士,经过不断的思想工作,有近半数的俘虏愿意到阵前喊话。熟悉的东北口音一经喊出来,本来还端着枪的骑兵军不断的有人放下手中的武器,忐忑的看着冲上来接收俘虏的红军战士。

指挥部造就对同志们有严令,不允许对东北军俘虏有任何不尊重的行为,必须和颜悦色的比对自己同志还要亲。战士们迅速分出人手轻手轻脚的接过俘虏举起的枪械,特别是红星纵队的战士们都学了不少文化知识,接过武器的时候还不忘说声“谢谢!”让投降的东北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马家军早在第一轮炮响就迅速爬起来集结。在确定东北军被袭击之后,迅速向马鸿逵请示是否救援,又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接到回电要求救援骑兵军。就这小小的半个小时让东北军外围阵地尽数告破。马家军骑兵迅速上马,浩浩荡荡的向着吴起县一路疾行。到底是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的骑兵,天刚刚放亮就一头扎到了三团的阵地前面。

当先一人在防守阵地外三四百米的位置勒住战马,举着望远镜观察了一遍。只见当面阵地平平无奇。阵地前五十米的范围内钉着木桩子,上面捆扎这用大拇指粗细的麻绳结成的网,离地大概五十公分的样子。在后面是一溜鱼鳞状的战壕,战壕两边的土地上密密麻麻的栽着不少人把高海碗粗细的木桩子。

就这么普普通通的防守阵地,连步兵都未必能够防住,更何况是六条腿的骑兵?并指在嘴里打了个呼哨。从后方拉出几门炮来,对着阵地上的掩体轰了几响。骑兵脚后跟轻轻一磕马肚子,胯下战马打着响鼻开步小跑着接近阵地,进到两百米距离,骑兵缰绳一抖,战马颇有灵性的“嗖”的一下窜了出去。骑兵将上半截身子紧紧贴在马背上,用以减小自身受弹面积。

三团在骑兵刚刚进入两百米的距离,步枪就开始对着战马放起了排枪。集群冲锋的骑兵一旦战马被放倒,马背上的骑兵不死也会残废,狂背的马蹄踏下来向来都是肠穿肚烂。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时候犹豫已经来不及了。索性将心一横,狠狠的踢着马肚子把战马的速度加到极致。

百把米的距离转瞬而至,战马刮着一阵风就进了一百米之内。马背上的骑士心头狂喜,自己这一彪人马的功劳今天算是立定了。突然,战马前半截一矮,“咔吧”的骨头断裂声中战马发出一声悲鸣,连人带马打着跟头就栽了过去,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