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红楼同人)贾敏的红楼生活 作者:半卷舒帘(晋江vip2012-07-25完结) >

第178部分

(红楼同人)贾敏的红楼生活 作者:半卷舒帘(晋江vip2012-07-25完结)-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选那些出身贫寒的,就是中了状元,授官才是从六品翰林编撰,榜眼和探花授官为正七品翰林编修,七品官俸一年才四十五两,禄米四十五斛,这点子钱,也就将够你身上这件沉香色十样锦妆花遍地金通袖袄的钱。买了袄子,你们就不吃不穿了?何况前三甲若是未娶妻,也轮不到给咱们家做女婿!虽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但是也不要忘了‘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之所以选中姚万里,就是因为他商家出身,家资富足。他中了举,就算不能更进一步,家里只要花钱打点一下,走走门路,他也能弄个官做,这样的话你们吃穿不愁,还是个官太太,实惠和面子都有了。就算被人笑话姚万里是商户出身又怎么了?高祖皇帝当年未作上皇帝之前,也不过是个佃户,给人种地的,英雄莫问出处。这世上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事?想着样样都好,纵使有,又怎么会落到你身上?何况姚家和林家有生意往来,原本姚家就要败落了,是太太伸手拉了他们一把,有这个恩情在,再加上你的出身,你就算是嫁到姚家,姚家上下都会高看你一眼,你的日子舒服着呢。”
  
  漱玉听的入神,陷入了思考之中。文姨娘笑意温柔:“好孩子,你回去之后,将我的话好好想想,姨娘不会害你的。这事自从老爷过世我就开始琢磨,思虑了这么长时间,才选下姚万里。”漱玉有些不耐烦的道:“知道了。那也得姚万里中举才行,若是他一辈子都是个秀才,我还嫁不出去了!”说到底漱玉还是有些不愿意。文姨娘叹了一口气,也没有在劝她,心中暗自觉得这个话题说的太早了,等漱玉碰到“南墙”之后,效果可能更好,那个时候她应该能听得进去了。
  
  出孝时,贾敏并没大办,只是全家在一起到祠堂祭拜了一下林海,然后一起吃了顿了饭,脱下孝服,行了些仪式便算守孝完了。出孝之后,林家的藏书楼于一个良辰吉日面世。气势阔大的砖瓦土石六开间四层楼宇,楼前牌匾上写有大大的“藏书楼”三字,由仕林第一人的弘一大师亲笔题写。楼中藏书共十二万三千余卷,阶下一并凿有两处深达数尺的储水池,以备防火之用。
  
  只要一入藏书阁,顿时便有一股书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皆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架中藏书是以经史子集杂学为分类各自归置。主楼边有两座两层高的副楼,左副楼是为修订书籍之用,由清玉总领其事。右副楼则是抄工聚集之所,负责抄录各处借来的书籍以补库藏,负责此间的自然便是霁玉。藏书楼总馆长为庄先生。藏书楼和副楼的一层被空置出来,不曾安排书架,更无藏书,放着的却是一些时下读书人常用的书几与桌凳,供来藏书楼的仕子抄录和读书。
  
  古人好藏由来已久,自秦之先,藏书家多有,然每每束之高阁,秘不示人。但是虽然有些人家,藏书甚多,然其家藏书从不出门,所谓‘代不分书书不出阁’是也。凡有敢于将书外借者,不予祭祖三次直至三年至于赠人者更将逐出家门……因为这些藏书,乃是家族立足仕林之根本,所以他们不肯将藏书公诸于世,做出自断根教之事。观天下,似这等藏书家不在少数。
  
  然而林家藏书楼藏书之多,乃是全国之冠,论藏书之精,天下间能有甚于此也不过寥寥。林家只是“藏于书而不守于书”,是以藏书楼常年对外开放,准各地士子前来阅看抄录。这样一来,士林承惠者多矣,林家于仕林之中一时得享大名,被仕林所仰望。庄先生、清玉和霁玉之名一下子传遍全国。读书人在路上遇见他们,若是认了出来,不管是垂垂老矣的老者,还是总角稚童,皆停下来,向他们施以大礼,以表达他们对林家的感激之情。这一礼是代天下读书人谢林家之善举高行,以至于清玉和霁玉现在都不太敢上街。庄先生乐得山羊胡子翘着,每日合不拢嘴,似乎眉眼间的皱纹都松散了许多。
  
  对于藏书楼所造成的轰动效果,贾敏并不像庄先生他们体会的那么深。来自现代的她,对其造成的影响也严重估计不足。只知道因为此举,让霁玉的爵位升了一级,由五品的云骑尉升至正四品一等轻车都尉。对此,贾敏不太关心,领旨谢恩都是霁玉的事,根本没她什么事。她现在正打算借这股东风邀请宾朋,以示林家出孝之意,并寻觅一下给家里的几个孩子寻觅一下合适的对象。
  
  就在贾敏琢磨着都该给谁家下帖子之际,她突然迎来如雪花般的邀约帖子,倘若她每处都去,根本□乏术。贾敏有些奇怪的问丁嬷嬷:“我现今不是寡居吗?怎么会有这么多邀约?比我刚入京的时候邀请都多。”怎么守寡了反而更受欢迎了呢?
  
  虽然贾敏不用像李纨一样悲摧的窝在家里不能出门一步,但是她到底是个寡妇,还是有很多忌讳的,很多人家都不愿意邀请一个寡妇参加聚会。当然,像贾母这样连重孙子都有的老封君,就不算在内了。
  
  丁嬷嬷笑笑道:“太太,谁让大爷和二爷受人欢迎呢,太太是两位爷的母亲。他们的婚事那是需要太太做主的。”贾敏恍然大悟,于是挑了个时间,和清玉、霁玉谈了一下,想问问他们,该给他们聘什么样的女子为妻才好。结果,清玉告诉贾敏,在他没考中进士之前,暂不娶妻。最后,在贾敏的力争下,以三次为限,如果他考了三次皆未中,那么不考中进士不娶妻这话不作数,他必须成亲了,成亲之后再考。
  
  搞定清玉之后,到了霁玉这里。霁玉直接告诉贾敏,皇上有意将清河郡主下嫁给他,等清河郡主及笄之后就下旨,所以他的婚事不用贾敏操心了。原来皇上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藏书楼在仕林中影响巨大,而且霁玉又是弘一大师这个“仕林第一人”的传其衣钵的弟子。所以皇上自然想办法笼络住霁玉。这个世上没有比让霁玉成为皇家人更有效,有利的手段了。原本皇上是打算将霁玉招为驸马的,只是本朝驸马是不得参政的,只给个驸马都尉的虚衔,荣养而已。
  
  霁玉天资聪颖,诸子百家、诗文书法无所不能,甚至连琴棋笙乐、百工技艺也无所不晓,是弘一大师亲手教导出来的嫡传弟子,他怎么可能让霁玉的满腹才华就这么浪费了呢,所以就将霁玉推荐给皇上,让他不要浪费人才。皇上拿他最头疼,最受抵制的官绅一体纳粮这个改革措施来考霁玉。结果霁玉给皇上出了个按照级别纳粮的主意。
  
  比如,考中秀才,免个人徭役和赋税;原本考中举人,这人名下的财产就全都不用纳税,因此就有人将财产寄在他名下,免除徭役和赋税,从而哪怕是贫寒子弟,只要中了举,衣食无忧了。所以霁玉就说,规定举人名下只能有一百亩田免除徭役和赋税,多出来的田地按照正常规定缴纳。中了进士,又是怎么,怎么个规定法。
  
  霁玉建议皇上在实施期政策之前,最好先清查各地田亩、丁口数,有了具体数字在实施,否则就算现在实施下去,有瞒报的田产的存在,他这个政令也等同于废纸一张。……霁玉噼里啪啦一顿说,将皇上说服了。皇上忽然想起,这些改革措施原本的发起人就是林海。看来虎父无犬子呀,于是皇上改了主意,将忠顺王爷的嫡长女清河郡主许给霁玉。娶了郡主的男子,并不耽误参与朝政。
  
  其实霁玉之所以能说出这么多的建议,都是庄先生的功劳。庄先生为幕多年,政治嗅觉非常敏锐。上皇退位,皇上登基时,颁布了一系列利民措施,但是最终都夭折。庄先生知道那些措施已经勒石为刻,被定为国策了,因为朝中反对派的反对,只是暂时搁置,但是总有被重新提起的那么一天,因此他就还琢磨,为什么这些政策被抵制?为什么实行不下去呀?怎样才能够让人接受呢?琢磨了好几年,才琢磨出一些条条框框来,结果被霁玉一通竹筒倒豆子,全都倒给了皇上。
  
  贾敏听霁玉说完,吓了一跳,没想到因为藏书楼,差点让霁玉变成“米虫”。得知清河郡主今年刚十二岁,离及笄还早着呢,所以霁玉想要娶妻也要等几年。两个儿子一个是现在不想娶,一个是已经被人定下了。得了,考虑家里的姑娘吧。不过黛玉不用考虑了,因为贾敏已经给黛玉择定了人选,是霁玉的同窗好友范格非。
  
  范格非,出身于姑苏范氏家族。范氏家族乃是宋范仲淹之后。他是二房的嫡三子。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大伯为正三品工部左侍郎。父亲外放为官,为陕西布政使。四叔在督粮道上任职。三叔考上举人之后,就不再往上考,如今在姑苏老家,打理家业之余,观花种竹、酌酒吟诗,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贾敏看重范格非不仅仅是因为范家乃是世代簪缨世家,也不仅仅是因为范氏家族男子满三十岁无子才能纳妾的规定,而是因为范家的规矩:爷们成亲前,一应花费都是公中的。一旦成了亲,除了每年的定例,其余的都由各房自己支出。所谓的定例就是不管你这房大大小小有多少个主子,每年公中给各房一定数额的银子,吃喝穿戴,各种花销,都包含在里面。若是不够,则自己贴补。各房的收益都归各房自己,不用往公中交银子,除了像类似走官、万寿、族祭等等这样的大事,由公中掏钱之外,各房的人情往来,走各房的私帐。……很有点现代社会各过各家的意思。
  
  黛玉本性疏懒,不是那种尚才弄权的人,虽然并非不通世情,但是她不适合作嫡长媳,因为嫡长子,家业宗族责任重大。而且大家族里为了管家理事,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黛玉也不会喜欢,身处那样的环境中,想要独善其身也不容易。本来贾敏想着给黛玉挑一户人口简单,公婆慈善仁厚之家,但是贾敏不经意发现,霁玉的同窗似乎对黛玉有淑女之思。虽然不知道是如何引起的,因为人物离的近,接触较多,所以更能够了解一个人,仔细考察了三年,贾敏觉得范格非过关了。
  
  如果说以前,贾敏还担心范家看不上林家,那么经过藏书楼之事,林家在仕林名声之高,范家再没有嫌弃林家的道理。所以这门婚事很是结得。出孝后不久,范格非的大伯母以谢过林家对范格非的照顾之情为由上门,言语中透露出结亲的意思。贾敏答应了,但是因为釉玉的婚事尚未定下,不好越过长姐,所以遣媒上门提亲还得等等。范格非的大伯母也说这事已经去信告知范格非身在陕西的父母了,估计他母亲会回京,亲自帮范格非下定。范格非的大伯母之所以上门,是为了先把话露出来,免得贾敏给黛玉把婚事给定了。范格非大伯母还不知道,其实贾敏早已经预订下了范格非这个女婿。
  
  在帮釉玉和漱玉挑女婿的时间中,不知不觉时间就要到了端午。这段时间,贾敏不时的派人送东西到贾府给贾母,她和孩子则面都不露。虽然贾母打发人来林家,说是元春让省亲那一天的姊妹搬到园中去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贾敏直接就拒绝了。原本三玉还有对修的美轮美奂大观园有一丝想进去看一看的想法,怎么说那个园子里可是用了不少林家的东西,她们看看不为过吧。但是等惜春过府的时候,听她说,宝玉也搬进去了。三玉什么念头都没有了。
  
  贾敏对贾家发生了什么,一点都不关心。只是听惜春说了一嘴,贾琏和凤姐吵架了,稍微引起她一点注意,其他的都当耳边风,根本没入耳。贾琏和凤姐吵架的缘由和贾敏一家有系。当日贾敏虽然拿着帕子将脸上的血擦了擦,但是到底没擦干净,而且她还拿着帕子捂着额头,雪白的帕子上浸出来的鲜红的鲜血看着格外刺眼。贾敏一家匆匆离开,但是却将话题留给了贾家。
  
  众人不知道贾母和贾敏在房里都说了些什么,唯一有可能知情的鸳鸯口风又严得很,所以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虽然大家不知道贾母和贾敏在屋里时发生了什么,但是宝钗生辰上发生什么事,大家可是一清二楚。因此议论纷纷。贾琏听说之后,和凤姐大吵一家,搬到了书房去住。原本贾琏和凤姐说好了给求了他好几遭的贾芸安排个差事,本来凤姐都答应了,后来因为这场架,凤姐恼怒贾琏,将差事交代给了贾芹。害得贾芸受了他舅舅一顿排揎,从泼皮倪二那里借到了十几两银子,采办了些麝香、冰片之类的香料给凤姐送去,从而得了一个在园子里栽种花木的工程。贾芸不知道,因为凤姐和贾琏的这场架,害得他花了冤枉钱。其实就算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