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南疆飞龙传 >

第35部分

南疆飞龙传-第35部分

小说: 南疆飞龙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光寺对国政的确是采取放任的态度,绝不像李至善事事干涉,相反的,圣光寺还尽到了辅导协助的责任。
  国君的政令有所疏漏或不及之处,圣光寺会派遣高僧为代表,婉转地向国君陈说解释,提出修正,臣属如果对国君有抗顽不服的企图时,圣光寺也会加以疏导。
  圣光寺是讲道理的,处事的态度也是公平的,立场总是以全民的福祉为主,所以他们所执持的道理,有时虽兔不了对某一两个人有损失,却也使人无以为驳,当然,光凭道理还不足以压服人的。
  圣光寺另有一股使人信服的实力,他们的护卫就是那股力量的主流。
  这股人是梅玉邀来的江湖好手,为数不过百来人,却真正地尽到了监督的责任,他们平时散布在各处民间,搜集有司官吏们的施政情形。
  小有不法者,他们通过圣光寺,直接提出警告,饬令改过,若是再估恶不悛,圣光寺则搜集证据递交朝廷,依法予以惩戒。
  这情形与李至善的控制略有相似,只不过李至善是以利害为前提,圣光寺则是以法理为尊。
  情势是稳定下来了,但是圣光寺仍然有着隐忧,那就是李至善不见踪影,他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在西南夷的控制被夺,也不会甘心的,但是他能躲到哪里去呢?
  还有,建文帝在圣光寺中为圣僧的消息,毕竟是很难瞒过人的,中原的大明朝廷是否就不闻不问呢?永乐帝已登基,而且把都城迁到燕京,改称北京,意在有别于金陵的南京,大事整修宫殿,作万年江山的打算了,但他对这个流亡的侄儿是否就能放心了呢?
  建文帝很关心这件事,梅玉也很关心这件事,他对建文帝的保护仍然很周密,时时在提防大内的刺客。
  好在京中有着一位极为有力的内应靠山——三宝太监郑和,他的侄子郑文龙执掌锦衣卫正指挥使,控制着一半以上的密探大权,消息自然十分灵通。
  梅玉他们找不到李至善,大内密探却有本事找到了他的踪迹,这老儿十分狡猾,他早已在海外觅妥了另一处的势力范围,秘密设置了不少人手,用他一贯的手法,控制了海外的一些岛国。
  在暹罗更向西南有爪哇、苏门答腊及马六甲等诸岛国,更行西南则为天竺,古时有高僧法显,就是由海上经由这些岛国,远赴西天取经而回。
  他的事迹不如唐三藏之众为人知,主要的原因有三,其一是他取回的经籍俱为梵本,而他本人又未加翻译,未能流传,其二是他是私人行动,未若唐三藏为唐太宗御派,第三个原因最重
  要,就是三藏之行,因有吴承恩撰西游记小说,使之广传民间,流传天下之故。
  李至善听说苏门答腊有一个叫高港的地方,当地的大酋长叫陈祖义,是李至善的外甥,曾以全力支持他在当地的发展,已经成为各部落间最有力量的一部了。
  最近听说他在那联合诸部,加强了戒备,而且大量地建造战舟,有几个不跟他们合作的酋长,都已先后被他吞并更换掉了,声势汹汹。
  这些岛国因为远处海外,从来也没有臣属于哪一个大国过,而且岛上多半为野人生番,大部分都是些海客漂流而去,在那儿教化生番,组织成国,所以人种各异,最多的还是汉人和天竺人,其中尤以汉人的势力最大。
  李至善把势力伸到这儿来,又俨然成为一代霸主了,他大概不能忘记被驱出西南夷的仇恨,亟思报复,所以才练兵造船,大概准备发动攻势了。
  这个消息是很令人震惊的。
  爪哇及苏门答腊、马六甲、婆罗洲等群岛,为数不下千余,每个岛大小虽不等,但大者并不小于暹罗、缅甸等国人口,加起来几近百万之众。
  这是一股很可怕的力量,不过暹罗和缅甸深感恐惧,连安南也大感不安。
  他们都不约而同向圣光寺求援问计,圣光寺接获消息也深感困扰。
  李至善的苏门答腊远隔大洋,必须靠舟舷为渡,他那儿的人员虽多,但是舟只有限,不可能来得太多,这边以逸待劳,先聚重兵以击之,倒是不可怕。
  但惟一伤脑筋的是攻击来自海上,无法臆测方向,也不知道对方登陆的地点。
  中南半岛三面是海,海岸线很长,地势又是山峦起伏,丛林密生,交通不便,大军调动很困难,不若对方在海上灵活,大军集中在一地,他们可以避重就轻,到乙地登峰攻击,势将防不胜防。
  这下子连梅玉也没辙儿了,他只有消极地派出一些渔船在海上远眺,发现有大批的船只时,立即回报。
  这个法子实在不算好,但总是聊胜于无。
  忽然,一个消息传来,那是马大江传来的秘密消息,说司礼监郑和上海路出海而下南洋,率精兵两万七千余众,对西南夷群国,将—一遍及。
  这个消息早就有传闻了,是说永乐帝听说建文帝远避海外后,将遣专人来擒捕。
  锦衣卫中另一个体系不是没有尝试过,但是他们的人员没有到达西南夷,就被镇南王府沐家的人给堵回了头。
  由陆路入西南夷,一定要经过云南,那是沐王府的地盘,沐王府对大内秘探毫不买账,碰上了一定是悄悄地抓起来,来个无声无息地失踪,朝廷也不便动问,因为朝廷跟沐王府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不去干扰云南的行事,沐王府的条件就是效忠永乐,永镇云南。
  他跟郑和的关系不错,郑和手下的密探可以出人云南而无禁,但必须先向沐王府报备。
  对另一体系的人,他则毫不容情,更由于郑和的私下知会,那些人想躲过沐王的追索也很难,纵然漏过三两个,到了西南夷也起不了作用。
  永乐帝是不是真的对此不在乎,没人知道,但他却也悄悄地留了一手,以发展水师为名,在福建造了大洋船两百多艘,这些船只在永乐县督造后,朝廷才宣布有出使西洋之举,钦差却点了郑和。
  表面上的理由是宣扬国威,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清楚是要他去找建文帝。
  找建文帝干什么,是抓他还是杀他,抑或是另有打算,却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出使之前,永乐帝把郑和召人内殿,屏退左右,君臣二人足足谈了有两个更次,这次谈话的内容十分机密,事后君臣二人都极口回避,不肯泄漏。
  够资格问的人已经不多,却没有一个人够资格追问到底,所以那是一次最保密的会谈。
  不过郑和倒是遣派了马大江给梅玉递了一个消息,说他是特地讨了这次钦差的任务,最主要的是要利用朝廷的力量,为建文帝清除障碍,对付李至善。
  他叫梅玉放心,此行绝不会对建文帝不利,只是要建文帝表现得合作一点,安分地株守西南夷圣光寺,纵另有所图,也不妨留诸异日,至少在目前不能有任何迹象显露。
  他也提出了一个请求,此行将以征服苏门答腊及马六甲诸岛国,缉捕李至善为要,但是对当地的情形过于隔阂,希望梅玉能率人先行潜人该地,刺探消息以为接应。
  这是个极端的好消息,梅玉自然没有任何异议,对于郑和的请求,更是欣然从命。
  他选了一条海船,带了一批好朋友会合了马大江、马大海兄弟,他们是郑和的侄子,也是大内密探负责将来与郑和联系的。
  建文帝对这位老弟一再为他冒险犯难很觉过意不去,特别派遣了自己的妃子李珠同行,给姚秀姑做伴。
  那自然是一句说词,主要是因为李珠是李至善的女儿,以前曾参予李至善的工作,十几岁时曾经到过苏门答腊的高港,在那儿住过半年,地理较熟,再者,她对李至善的心腹手下也较为熟悉。
  如果,不能凭她的影响力,说服一些人投过来,至少也可以认出一些人,设法加以俘虏,逼问出一些口供来。
  郑和预定在永乐三年冬天启行,梅玉他们在秋天就出航了。
  西南诸夷在明室而言,日之西洋,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南洋。
  梅玉与郑和私相约是要对付在苏门答腊的陈祖义,也就是要对付他的后台李至善,所以梅玉在秋末就乘了一条大商船出发。
  他们都是以海客身份为掩饰的,他们的海船上载了绸、布匹、瓷器、农具以及刀剑弓箭兵器等,这是外海夷岛上最缺乏的日常用品,然后换取海外特产的药材、香料和一些特异的海产,把这些带回中原,也都可以获取巨利,来回都有很高的利润。然而从事这类生意的海客却不多,最主要的是因为风险太大。
  海上有不测风云,这是一种无可抗力的天灾,再则是人为的,如海上的强盗及海岛上那些未开化的蛮人等,碰上了也都有性命之虞,不过,这究竟还可以预防的。
  预防的方法无他,凭仗武力征服对方而已,因此这赖海生活的水手,不但航海精通,而且个个都还要有一身不错的武功,以备战斗时之用。
  梅玉的这条船叫神龙号,船上有四十名熟练的水手,还有几门火炮,常来往于南中国海之间,颇有名气。
  船主也姓马,叫马清,早年是纵横七海的大海盗,后来受了朝廷招安,洗手不再打劫,专做海上的运销生意。
  他自己不做生意,专门接受人家的雇佣,往来南中国海之间,由于他的水性精,地理熟,所以生意极好,尽管他的报酬高得吓人,仍然有人争相聘雇。
  但实际上,他真正的身份,也是隶属于大内密探,他是郑和的本家兄弟,早年因为郑和的关系和央请入了江湖,只是借海盗以隐身而已。
  郑和掌了密探的大权,他也顺理成章地受了招安,以更为方便地为郑和工作。
  这次郑和就派他作为先行的部队,一则固然是要他支援梅玉,但也未尝不是郑和的私心。
  密探的圈子里倾轧得厉害,谁都想树下一些私人的势力以自保,在建文帝主政时,由于不太管事,由得大家各自去发展,永乐帝继位后,对树立私人的势力将遭大嫉,他比较信任太监,因为太监不容易建立私人势力,但郑和却不同,他看得准而远。
  在朝廷上,建立势力将为永乐所不容,他却不能没有保障,只有把势力扩展到海上去了。
  李至善手中的这些势力,早就使郑和的心动了,也一直想抓在手里,也因为期之必成,他才把族弟马清的这条船给派了来,供梅玉指挥。
  梅玉是忠于建文帝的,郑和对建文帝也有一份感情,他也不在乎将南洋的势力置于建文帝的名下。而他仍能在暗中掌握,更妙的是在建文帝名下,可以祛永乐帝之疑,使永乐帝身边那一批容不下建文帝的人,稍有忌讳。
  论纵横运用权术的手段,郑和无疑是个绝顶高明的人物,他能在面面俱顾中攫取最大的利益。
  神龙号载满了货物出海了,货是马清从中原运来的,但梅玉上了船后,马清立刻将货物清单交给他。
  梅玉道:“马兄别客气,货是你的,在下只是提个名义而已。”
  马清道:“小侯,货也不是我的,是三宝哥叫人装上船,指明交给你的,小侯理应全权做主。”
  “我根本不懂得做生意。”
  “这与懂不懂生意无关,小侯既是货主,对全船就能全权指挥,进退全由你作决定。”
  “这……在下不明白马船主的话。”
  “我举个例子好了,假如我们遇上了风暴,是否要抛弃掉货物而来保全性命安全,哪时就要货主来决定。”
  “这应该是由船主来作决定的。”
  “不然,我们既然受雇,冒死拼命是我们的职责,是否弃物要由货主作决定,我们是无权要求的。”
  “这就是说货主不同意,你们就得拼死撑下去。”
  “不错,我们收取了报酬,就有责任保障客货的安全,哪怕是拼了命也是应该的。”
  “只是限于遇上风暴才有这种情形吗?”
  “不,还有就是遇上了海盗,要战以保货或是舍弃货物以保性命,也概由货主决定。”
  “舍弃了货物能保全性命吗?”
  “能的,只要不加抵抗,海盗们只劫走财货,通常是不伤人命的,但如若有抵抗的行为,落人了他们手中,那就很难说了。”
  “你们不是有火炮,足以击退来犯的敌人吗?”
  “我们是有这个能力,但是要尊重货主的意愿,毕竟这是带点冒险性的。”
  “以前遇到过海盗吗?”
  “遇到过三次。”
  “结果如何呢?”
  “货主都舍不得放弃货物,这是一笔不算小的资产,他们宁可冒险一拼,幸好是我们都拼赢了。”
  “马船长,你实际上是很有把握的。”
  “‘但我仍然要给货主一个选择的机会,因为我们不能替别人决定生或死,战斗是一定会有危险的。”
  梅玉哈哈大笑道:“马船长,你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两天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