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亚特兰蒂斯 作者:[美]伊格内修斯·唐纳里 >

第7部分

亚特兰蒂斯 作者:[美]伊格内修斯·唐纳里-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就开始受到关注,在西经20度22分左右的开阔海面空间范围内,大约再向南半度就是赤道。达尔文说,这些事实似乎表明在大西洋中间有一个岛屿或群岛正在逐渐形成。一条连接圣海伦岛和阿森松岛的直线正在形成,如果它继续延长下去,就将慢慢断开这个火山频发地带。如果这里最后会形成陆地的话,那它最初就不会成为火山运动活跃的地区,因为那里已经生长出火山虫。在亚速尔群岛之一的圣雅戈岛,在水平线以下的地层中发现了石灰质岩层,其中包括近代的海洋物种贝壳类化石,被八十英尺厚的玄武岩所覆盖着。我们很难评价这些可能在未来的两三千年内出现的岛屿在商业和政治方面的重要性,但它们的确将会从圣海伦岛与阿松森岛之间的大洋下冒出。”
  这些事实似乎表明那场曾经摧毁了亚特兰蒂斯城的大火至今仍在海洋深处缓慢燃烧;那个隐于海下的、剧烈动摇了柏拉图描述的那个大陆的“魔兽”还有可能再一次兴风作浪,而深埋于海底的那些无数的珍宝也有可能重见天日;甚至你可以插上朱尔斯?弗恩广阔的想象的翅膀,像他笔下的奈莫船长一样,穿上潜水衣,潜入几万英尺深的海底,找到那个消失的岛屿,历数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在火山喷出的火红滚烫的岩浆中沉入水下的庙宇和古塔,你甚至有可能在水下将它们重建。
  但是谁又敢说,在我们所枚举的这些例子当中,那个在席卷一切的大洪水中沉没的亚特兰蒂斯的传说,是不可能的呢?在本书的后面章节中,我们将探讨人类各种有关大洪水的传说,我们所听到的每一个特殊的传说,都有可能是亚特兰蒂斯毁灭的翻本。

“大灾难”真的存在吗?(5)
  因此,我们认为:
  1。 通过对地质的研究已经证明,在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位置的那个地区,却是曾经存在过一片广阔的大陆,所以,一定有这样的一个海岛存在过;
  2。 柏拉图描述中的“一昼夜之间,整个大陆沉入海中”的景象完全可能发生,无数的事 例已经证明,任何一场突发的剧烈地震都完全可能将一座城市顷刻间化为废墟。

来自海洋的证据(1)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地中海之前、毗邻亚速尔群岛的大西洋海底发现了一片沉没了的广阔大陆这片大陆有一千英里宽,两三千英里长那么它是不是正好印证了柏拉图的那段话“在‘海克里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以外,有一个比小亚细亚和利比亚合在一起还要大的岛”,它的名字是否就是亚特兰蒂斯呢?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发现亚速尔群岛就是这个被火山摧毁的沉没岛屿的山峰;而在其周围的陷入海底的大片土地的地层中都能发现熔岩的痕迹;整个沉没大陆的表面都被上千英里的火山岩屑覆盖,当你面对这些无可辩驳的确 凿证据时,你是否还会不愿承认柏拉图的那段描述“一昼夜间,亚特兰蒂斯被猛烈的地震和大洪水吞噬,岛上的所有人都遭到活埋,亚特兰蒂斯就此沉入海中;从此以后,这片曾经是个巨大岛屿的海域,因其水下堆积的厚厚的淤泥,变得异常难以接近。”
  所有这些事情在人类近代的科学考察中都相继得以证实。这些晦莫能测的深海也逐渐被各个国家的科研船只测量出具体的深度;美国的海豚号、德国的瞪羚号、英国的长蛇号、豪猪号以及挑战者号先后都已经勘测过大西洋的海底,其结果造成的轰动程度无异于在世界考古史上引发了一场革命,从英吉利海峡向南一直到南美的海岸线,再向东南到达非洲的黄金海岸,无一不获得重大发现,航海业和勘探业的飞速发展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前面我曾给出一幅亚特兰蒂斯轮廓的正面坐标图,这里我们再看一下另外一幅从深海下看沉没的亚特兰蒂斯的框架。观测设备从亚特兰蒂斯附近的大西洋底垂直升起9000英尺的高度,洋面周边的岛屿还包括亚速尔群岛、阿松森岛的圣保罗礁岩群以及特里斯坦岛。
  深海中的亚特兰蒂斯大陆及其海下山脊
  其实,这块立视图很早就曾被人类描绘出,只不过当时它还是一块“健全”的陆地,“它的表面突兀起伏,山峦和山谷纵横交错,谁也不会把它同今天沉寂在大洋深处的一摊烂泥联系起来,有谁又会想到如此一座庞然大物竟然会在瞬间化为乌有呢;但是,不幸的是,这一切都是事实,它清楚地被刻录在历史的卷册中。”
  英国杰出地质学家斯塔克?加德纳认为,在地质年代上的创新世时期,在康沃尔郡以西曾经存在过一片广阔的大陆。对于海豚号和挑战者号发现的海下山脊,他断言说,“这片海域以前肯定是一块大陆,而今天的康沃尔、西西里岛及其周边海峡岛屿、爱尔兰岛和布列塔尼(法国西北部一地区),则都是当时大陆的最高峰。”
  到此,我们已经摸清了这块曾经覆盖今天整个大西洋海域的巨型大陆的骨架脉络,而正是受到大西洋的冲击,才最终导致了欧洲和美洲大陆的形成;这片大洋的最深部分约有3500英寻,它表明这是最先有大陆沉没的地方,也就是说,大洋海底的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山脉集中地带原先都是平原;这些海底山脉最高峰便是亚速尔群岛、阿松森岛的圣保罗礁岩群和特里斯坦这些地方至今仍留在海面以上;而昔日的亚特兰蒂斯大陆的主体则早已沉寂在数百英寻深的海底。在这些深海中的山脊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羊肠古道”,它们曾经在新旧大陆之间穿针引线,正是借于此,一个大陆上特有的动植物才能够迁徙到另一块大陆;同样是靠这些古道,黑人找到了他们从非洲大陆前往美洲大陆的路,美洲人也得以从美洲不远万里来到非洲,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谈到这个问题。
  因此,正如我一直在竭力说明的,正是同样一个永恒的自然法则,让偌大一个“巨型战舰”亚特兰蒂斯打入海底,并从此万劫不复;让与它毗邻的东面和西面的“兄弟们”渐次升起,并始终保持这种“斗志”;而气势磅礴的格陵兰岛海岸这个被认为是亚特兰蒂斯大陆北端的地缘边界,还在徒劳地为自己的命运挣扎但其日薄西山的同样宿命似乎早已注定无法挽回迟早有一天也将追随它的“大哥”亚特兰蒂斯而去。“所有立于古代低平陆地的建筑都已迅速沉入海底,格陵兰人似乎已经认识到这点,所以不再在水边修建任何建筑。”同样的陆面下沉还一直困扰着美国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州,而北欧大陆和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则在迅速窜升。在南美的大西洋海岸,根据历史数据显示,1180英里长的海滩已从海拔100英尺的高度急剧飙升到1300英尺高度。

来自海洋的证据(2)
  当这些海下山脊从美洲延伸到欧洲和非洲,它们就会阻断大洋向北的热带暖流:不再有温暖的海湾洋流;位于海面以下的大陆会吸收掉大部分热量,北欧海滨将变得异常寒冷;其结果便是重新回到冰河期时的世界。而亚特兰蒂斯的沉陷则为自南向北的热带暖流腾出了充足的空间,覆盖于欧洲大陆上的冰雪因此得以慢慢融化消失;而绕于亚特兰蒂斯附近的海湾洋流则被保留下来,在原有的水域形成一个温暖的环流水域。
  挑战者号的研究人员发现,亚特兰蒂斯的所有海下山脊都覆盖着厚厚的火山沉积物;就像柏拉图描述的一样,现在这里完全是一摊沉积海底的烂泥,使得船只无法从这片沉没大陆的水面畅行。
  而在亚特兰蒂斯大陆最后陷落的当时,情况却并非如此,与之相连的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山脊迅速从海面上升起;这些山脊或许会逐渐再次从海面上隐没,或许如中美洲的史书记载的那样,被气势汹汹的大洪水吞没。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很有可能正是由此,不能从海豚号勘测到的水下山脊图上得以显现。
  深海中拍摄的亚特兰蒂斯与地中海之间的古代岛屿分布情况
  美国的葛底斯堡号舰艇在对周边海域进行的勘测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里引用一段约翰?詹姆斯?威尔德的描述:“最近葛底斯堡号舰长格林奇舰长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在他们的最近一次穿越大西洋的航行中,他们在西经85度的深海海底,距离圣文森特角130英里远的地方,发现深海中的山脊同北大西洋水下山脉相连,这表明很有可能在这一区域存在一片沉没的山脉或者高原,而且这块大陆将非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与葡萄牙海岸连接在一起,很可能这片水下区域在史前时期同西南欧相连。”“这些深海的存在表明,曾经有一条平均水深在2000到3000英寻的海峡存在。这条海峡的出口位于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之间,延东北方向朝圣文森特角伸展……当格林奇舰长们到达距离直布罗陀海峡大约150英里的海面时,发现一小片区域的海底深度突然从2700英寻急剧减少到1600英寻。随后的海洋深度更加令人不解,在每隔5英里远的水域,他们得到的数据分别是900、500、400和100英寻;而最后勘测到的海洋深度竟然只有32英寻深,在那里这艘舰艇抛锚停了下来。他们发现那里的海底生活着大量的活体粉红色珊瑚,此时的位置是北纬36度29分,西经11度33分。”
  上面的测绘图显示了这些上升的海底所在的位置。它们最初一定是一些岛屿;它们在亚特兰蒂斯与欧洲海岸之间呈阶梯式递增。
  维威里?托马森先生在巴西海岸发现了许多不同的某一历史时期的特殊动物的样本,他用挖掘机将它们挖出它们竟与南欧西海岸的动物样本十分相似。这进一步解释了在欧洲与南美之间的确有连为一体的海下山脊的存在。
  挑战者号上的一位研究人员在该船完成水下勘测任务后不久在伦敦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发言时表示,这块巨大的沉没大陆就是消逝的亚特兰蒂斯的遗迹。

来自史前动、植物化石的证据(1)
  有相当充分的证据表明,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被二者中间的另一块大陆连为一体。用一位对此问题发表过评论的作者的话说,“如果你比较一下新旧大陆的动植物化石,恐怕立刻就会对它们的来源产生兴趣,几乎所有物种的来源都惊人的如出一辙。这对于我们的理论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它表明在冰河期之后,地球上曾经形成了一块广阔的大陆,它作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对周围的许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长毛象、卷毛犀牛、爱尔兰大角鹿、麝、驯鹿、狼獾、北极旅鼠以及大量的植物化石,都不断在欧洲 大陆的后冰河时期的地下土层中被发现。在新大陆同时期的地下岩层也找到了许多同样的化石,这表明它们应该是来自于同一块大陆,从那里这些生物再被分散到世界各地。”
  最近一份对美国内布加斯拉地区的化石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马起源于美洲。耶鲁大学的马什教授已经证实,今天的马在形成最后的样貌之前,曾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进化期,最初它的身体还不如一头小牛大,随着不断的进化步骤,它才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形体。但是如果在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没有一个相通的“走廊”的话,当初的野马又是如何跨越重洋,穿越不同的大陆的呢?因为同样有证据表明,在欧洲有驯马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野马出没的记录。
  最早的骆驼化石被发现在印度、非洲、南美和美国的堪萨斯州。南美洲的羊驼和无峰驼应该算是骆驼家族的异类。在欧洲挖掘出来的岩洞熊的遗骸被发现与同期出土的长毛象的骨骼、人的骨骼以及人造器具都有关联,这种熊与落基山脉的灰熊完全一样。麝的残遗体也在同一地区被发现,而现在它们大都活动于北美的极圈附近。石器时代北欧的狼獾与今天美国密歇根州的狼獾也毫无二致。古代欧洲的野牛同美国的水牛十分相似。“古代欧洲种和美洲种的野牛与西欧野牛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早已绝种的挪威麋鹿被证实同美国驼鹿为同一种群。《美洲物种》在一篇撰文中介绍,肯塔基州的麋鹿同爱尔兰麋鹿大小、样貌都非常相似。古代欧洲的无尾兔,现在也在北美的寒带地区再次发现。曾经一度栖居欧洲大陆的驯鹿,与今天美洲的驯鹿完全相同。在欧洲岩洞中发现的比现在的四足兽都要大的古欧洲狮的尸骨,在美国密西西比州西南部的已经灭绝的一个印第安人的部落居住地纳齐兹被发现。在欧洲岩洞里发现的狼的遗骸也已被证实与美洲狼同宗。
  早在石器时代的最初时期,古瑞士人就已经开始驯养牛,也就是说,那要比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都要更早。在如此遥远的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饲养家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