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

第8部分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第8部分

小说: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在此后的明清战争中;朝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派水师去支援皮岛的毛文龙;另派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牵制清军;作朝鲜的声援。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接触。
皇太极无法和明朝达成和议;却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间越久;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发动攻击。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进攻辽西诸城堡;攻陷明方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
五月十一;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极议和;那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皇太极不中计;攻城愈急。
袁崇焕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精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这时天热;海上不结冰;水师用得着了。
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人的人品本来是相当不高的。努尔哈赤攻辽阳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责任;这个战役指挥得一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免;想来是贿赂了上官。后来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地方;赵率教申请戴罪立功;带领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卫;但到达时发觉已被蒙古人占住;他便不敢再进。努尔哈赤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自己不亲去赴援;后来宁远大捷;他却想分功;以致给满桂痛骂;酿成了很大风波。
和满桂冲突时;袁崇焕相当支持他。赵率教感恩图报;又得袁崇焕时时勉以忠义;到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和皇太极部下的精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也是每战都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无日不战;战况的激烈;不下于当年宁远大战。六月初四那天;皇太极增兵猛攻。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弹和矢石;清兵受创极重。攻到天明时;皇太极见支持不住了;只得退兵;退到小凌河扎营;等候各路兵马集中整编。
赵率教转怯为勇;自见敌潜逃到拚死守城;自畏缩不前到激战二十四日;到后来更在保卫北京之役中血战阵亡;终于在历史上与满桂齐名;成为当时的两大良将。他这个重大转变;非常突出的证明了袁崇焕的领导才能。
皇太极整理好了部队;转而去攻宁远。
清军上次在宁远吃过败仗;兵将心中对袁崇焕都是很忌惮的。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就勒兵不攻。皇太极对诸将说:〃先汗攻宁远不克;这次我攻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宁远;我可要声名扫地了。〃于是下令总攻;击破城下明军骑兵;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于到城外决战了。上次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枪炮。皇太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然后伏兵齐起。但明军没有上当;守垒不追。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满桂战于城外。祖大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兵后路。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箭。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这场大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尸。
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领三百人)三十余名。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亡。但清方纪录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七月;清兵败回沈阳。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胜利。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①。他和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可见袁崇焕这十六个月中的准备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时期;局面当然更有改进。
这一仗大捷;军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靠了葡萄牙的红衣大炮。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士波尔、米克耳两人见到明清交兵;有机可乘;便发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于是召还已驱逐了的教士。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萄牙教士和炮手进入中国②。后来中国在外国教士和技师指导之下自行铸炮。
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发威破敌。
金人要直到数年之后;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开始铸造大炮。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他中进士的主考官韩p、保荐他的御史侯恂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袁崇焕当然不肯克扣军饷去孝敬魏忠贤。但为了大目标是守御锦州、宁远;他也相当的委曲求全。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立刻就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大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
但魏忠贤仍是不满意。所以虽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得不到甚么重赏;只升官一级。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大捷而升官;理由是在朝中策划有功;连魏忠贤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孙;也因此而封了伯爵。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儿子;只好大封他侄儿;封他侄儿的儿子。
魏忠贤这时更叫一名言官弹颏袁崇焕;说他没有去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只得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立刻批准;派兵部尚书王之臣去接替。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大喜若狂;而听到加给袁崇焕的罪名与评语竟是〃暮气〃两字;恐怕大喜之余;却也不免愕然良久吧?袁崇焕这样的人竟算〃暮气沉沉〃;却不知谁才是〃朝气蓬勃〃?袁崇焕离开宁远时;心中感慨万千;可想而知。那时他还只四十岁左右;方当壮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负的时候。
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他的部属将士既感诧异;更是忿忿不平。他写了一首诗给一个部将;诗中说:我们慷慨同仇;间关百战;功劳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但我的苦心;却只有后人知道了。建功立业固然很好;回家休养也是不错。对于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罢。这首诗显得很有气度③。不过他对于天启皇帝;还是十分感激的。他本来是一个七品知县;自天启二年到七年夏天;短短的五年半之间;几乎年年升官;中间还跳级;直升到〃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实在算是飞黄腾达。他自觉升官太快;曾上疏辞谢。他说在诸同年中;官职最高之人和他也差着好几级;为了要做部属武将的榜样;请皇帝收回升赏的成命。皇帝批复说:你接连三次谦辞;品德很好;但你功劳大;升官是应该的④。
他在回广东故乡途中;经过大庾岭时写了一首诗;感念天启对他的知遇之恩⑤。他心中明白;天启是个昏君;可是对待自己实在很好。
他到了广州;去光孝寺游览;踏足佛地;不禁想到生平杀人甚多;和环境大不调和⑥;然而那也只是感到不调和而已。英雄豪杰;一往无悔;却也无须对菩萨低头;不必对杀了该杀之人有甚么遗憾。
①袁崇焕的奏章中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合马交锋;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枪;下而拚命;不顾夷之凶狠剽悍。臣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
诸军忿恨;誓一战以挫此贼。此皆将军满桂之功居多。〃
②马耳丁的《鞑靼战记》中大吹葡萄牙传教的功劳;又说:〃上帝对于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必予福佑;所以中国皇帝对鞑靼人(指满清)作战大胜。〃其实天启皇帝信仰的是鲁班先师;并没有信仰基督教的上帝。
据冯承钧译、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崇祯三年;澳门葡人队长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广州巨商恐失垄断中西贸易之利;厚赂朝臣;加以阻挠。后葡军队长公沙的西劳阵亡于登莱。《碧血剑》小说略取其意。
③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其中〃功高明主眷〃这一句;不免含有苦涩的意味。天启决不是明主;天下皆知;自己功高如此;结果却得了这样的〃眷〃;这位〃明主〃;真是〃明〃得很了。
④袁崇焕《天启六年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中说:〃且武人奔竞;少竖立便欲厚迁;稍不合辄思激去;要挟朝廷;开衅同类;今边疆始终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臣今日不自处于恬;何以消诸将之竞?况臣原无富贵之心;又皇上所鉴也。〃对这个辞赏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奉圣旨:袁崇焕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为过;乃三疏控辞;愈征克让。还着遵旨祇承。该部知道。〃
⑤袁崇焕《归庾岭》:〃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忍说还山是?难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⑥袁崇焕《遇诃林寺口占》:〃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如今着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
九天启皇帝熹宗捉了几年迷藏(他初做皇帝时;爱和小太监捉迷藏);做了几年木工(不是做皇帝);天启七年八月;在二十三岁上死了。
天启的儿子都已夭折;有些后妃怀了孕;也都被客氏和魏忠贤设法弄得流产;所以没有儿子。由他亲弟弟信王由检接位;年号崇祯。
朱由检当时虚岁是十八岁。他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其实只十六岁另八个月。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皇帝不动声色的对付魏忠贤;先将他的党羽慢慢收拾;然后逼得他自杀。这场权力斗争处理得十分精采。
魏忠贤死后;附和他的无耻大臣被称为〃逆党〃;或杀头;或充军;或免职;人心大快;在〃宁锦大捷〃中冒功的人也都被清除了。
被魏忠贤逆党排挤罢官的大臣又再起用;他们都主张召回袁崇焕。天启七年十一月;升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再升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兵部尚书是正二品的大官;所辖的军区;名义上也扩大到北直隶(河北)北部和山东北部沿海;成为抗清总司令。不过蓟州、天津、登莱各地另有巡抚专责;所以袁崇焕所管的实际还是山海关及关外锦宁的防务。
明末军制;在外带兵的文臣;头衔最高的是督师;通常以木学士兼任;宰相出外带兵;才称督师;其次是总督或经略;由兵部尚书或侍郎兼任;更其次是巡抚;巡抚之下才是武将中最高的总兵官。袁崇焕不是大学士;却有了大学士方能得到的军事最高官衔。以前辽东历任军事长官都只是经略或巡抚。那时距他做知县之时还只六年。
袁崇焕在广东家居这几个月中;与一般文人诗酒唱和;其中最著名的朋友是陈子壮。
陈子壮是广东南海人;和袁同科中进士;陈是探花。他在作浙江主考官时出题目讽刺魏忠贤;因而被罢官。袁陈两人同乡同年;又志同道合;交情自然非同寻常。陈子壮在崇祯时起复;做到礼部侍郎;后来在广东九江起兵抗清;战败被俘;不降而死;也是广东著名的民族英雄。当时与袁时常在一起聚会的;还有几个会做诗的和尚。
袁崇焕应崇祯的征召上北京时;他在广东的朋友们替他饯行。画家赵蔼夫画了一幅画;图中一帆远行;岸上有妇女三人、小孩一人相送。陈子壮在图上题了四个大字:〃肤公雅奏〃;〃肤公〃即〃肤功〃;祝贺他〃克奏肤功〃的意思。图后有许多人的题诗;第一个题的就是陈子壮。这幅画本来有上款;后来袁崇焕被处死;上款给收藏者挖去了;多次易手流转;到光绪年间才由王鹏运考明真相。一群广东文人后来将图与诗影印成一本册子;承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本。原图目前是在香港。
〃肤公雅奏图〃上的题诗;大都是称誉袁崇焕的抗清功绩;预料此去定可扫平胡尘、燕然勒石;麟阁题名等等。好几人诗句中都提到袁崇焕的〃谈锋〃、〃高谈〃、〃笑谈〃①。
喜与朋友们高谈阔论;一定是他个性中很显著的特点。
在这幅画上题诗的共有十九人;其中有和尚三人;有几个是袁的幕僚。值得注意的是;有八个人在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